资源描述
课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第十小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目录,contents,01,课例分析,02,教学目标,03,教学重难点,04,教学设计思路,课例分析,01,系统性,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第一章揭示了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意义,学生初步形成了细胞的概念,。,本章和第三章介绍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它包括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细胞膜、细胞核以及密切分工合作的细胞器。,01,课例分析,纵向联系,“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个实验所在的第二章主要介绍组成细胞的分子,其中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通过概述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然后通过验证性试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让学生通过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可以使学习者形成对于细胞内化合物的感性认识。,01,课例分析,横向,联,系,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进而更好地理解物质与结构相适应的生命观念。,01,课例分析,横向,联,系,科学性,本节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以及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通过学习细胞内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阐明细胞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其中有些含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其中有些含量很少,称为微量元素。其中,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第二部分根据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进行验证性实验。,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节课可以选择实验探究技能作为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重点。,01,课例分析,思想性,通过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认真、严谨、合作的的科学态度,在运用化学试剂进行检测的同时,形成学科间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观念。,01,课例分析,学习者分析,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01,课例分析,教学目标,02,1、知识目标:,(,1,),概,述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2,),概述验证实验,的一般步骤,2、能力目标:,(,1,),尝试实验设计的独立训练,(,2,)尝试运,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严谨、诚实、合作的科学态度,02,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03,1,.,重点:,(,1,),概述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2,),概述验证实验的一般步骤,2.难点:,(,1,)尝试实验设计的独立训练,(,2,)尝试运,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03,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04,一、导入,课本P6思考题3,,那,么在哪些植物器官中含有这,些物质呢,?我们又怎样来检测它们的存在呢?,二、主体,(一)实验原理的介绍(3min),1.教师首先介绍显色反应,即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学生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出现的颜色反应的机理。,2.教师分别概述检测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实验原理,并写下板书:(1)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2)脂肪+苏丹染液橘黄色小颗粒或脂肪+苏丹IV染液红色,(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4)淀粉+碘液蓝色,学生对实验本次实验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04,教学设计思路,。,二、实验材料的选择(5min),1,.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鲜肝研磨,液,另外加入干扰项(例如“西瓜汁”、“甘蔗汁”等),2.学生选择材料,师生共同完成课本P18页表格,3.填写完成后,教师总结所选材料的特点以及与显色反应的关系,三、实验操作(30min),1.学生按照课本P18实验操作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辅导,并留,意,是否有学生忽略了非反应变量而导致实验与预期结果不符,3.,挑出实验典型的错误,加以分析。强调实验过程中非反应变量对于此实验成败的重要性。,四、总结与评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纠错改正。,04,教学设计思路,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