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国民经济总量管理和 社会总供求平衡,国民经济总量管理,社会总供求内涵、测算及形成,社会总供求平衡,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治理,第一节 国民经济总量管理,一、国民经济总量,(一)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总规模或总水平,是国民经,济全部活动的总成果。,变量:,GDP,、消费总额、投资总额、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就业率、物价总指数,最概括最集中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指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二,),国民经济总量的两大核算体系,1,、,MPS,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s balance,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工农业总产值,(,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C+V+M,),社会总产值,(,全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的,C+V+M=,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国民收入(,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V+M,),MPS,体系三大指标:,MPS,体系的沿革,苏联,1918,年,提出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任务,1920,年,公布物质资料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衡表,1926,年,苏联中央统计局首次公布,国民经济平衡表,1950,年,苏联中央统计局统一制定了,MPS,1957,年,制定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向中央计划国家推广,1977,年,联合国通过并公布,1984,年,联合国公布新,MPS,1993,年,联合国宣布废除,评价我国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5,年之前):,MPS,体系,.,这种核算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中央集权管理的需要,.,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特征:,物质生产劳动为依据,轻视非物质生产劳动的结果,服务,.,反映实物平衡特征,反映物质产品平衡表的基本要求,轻视价值,重视实物。,4.,重复计算,不准确,-,社会总产值中涵盖中间产品。,2,、,SNA,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国民(帐户)核算体系,SNA,体系的沿革,初创阶段(,1665,1920,),1665,年威廉,配第,政治算术,估算了英国国民总收入、总支出,1791,年法国拉瓦锡估算了法国国民收入,提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柯格兰从生产、分配、使用三方面研究国民收入,发展阶段(,1920,1939,):,政府组织计算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新的发展,形成阶段(,1939,1953,):,1939,年国际联盟公布,26,个国家,1929,1938,年的国民收入,1947,年联合国发表,国民收入计量及社会帐户的建立,报告,1953,年联合国制定,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及辅助表,完善阶段(,1953,1993,),1953,1968,年对,SNA,补充、扩展。引入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及国民财富核算等,1968,年联合国公布,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新,SNA,),1968,1993,年对,SNA,修订、更新。简化澄清其项目内容,从概念、定义、分类分组上协调与其他统计体系的关系,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将,SNA,作为统一的核算制度。,我国,SNA,的发展,1984,年试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2003,至今,SNA,体系四个指标:,SNA,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NNP,:,net national product,NI,:,national income,GDP,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所谓,“,一国常住单位,”,,是指在该国具有固定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的经济单位。,GDP,的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GDP=,国内总消费国内总投资净出口(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表,生产,顺序号,合计,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部门,使用,顺序号,合计,物质,产品,劳务,1,2,3,4,5,6,一,.,总产出,1,一,.,总支出,11,二,.,中间投入,2,二,.,中间使用,12,物质产品投入,3,物质部门使用,13,劳务投入,4,非物质部门使用,14,三,.,国内生产总值,5,三,.,国内生产总值,15,固定资产折旧,6,总消费,16,劳动者报酬,7,居民消费,17,生产税净值,8,社会消费,18,营业盈余,9,总投资,19,固定资产形成,20,库存增加,21,出口,22,进口,23,四,.,统计误差,24,四,.,物质产品净值,10,五,.,物质产品净值,25,GNP,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指一国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收入。,GDP,与,GNP,的区别:,国民,/,国土,;,收入,/,生产,GNP,是与所谓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这一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驻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本国的,GNP,,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被记入该国的,GNP,。,GNP,的意义:,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段名言:,在,GNP,这一概念发明之前,要对经济的状况做出评价将是困难的。尽管,GNP,并没有得到专利权,也没有在科技博物馆中展览,但它的确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离开了像,GNP,这样的经济总量指标,宏观经济学就会在杂乱无章的数据海洋中漂泊。,GNP,数据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掌握经济发展的正确航向。,GNP,的核算:,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来自于国外的本国居民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支付给国外居民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GNP,、,NNP,、,NI,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减:折旧,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间接税,减: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对企业的净补贴,等于:国民收入,二、国民经济总量管理,1,、概念,所谓国民经济总量管理,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所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宏观调控。,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国民经济总量管理,国民经济结构管理,控制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最根本任务,2,、国民经济总量管理的内容,1,、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保持供求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量(年度管理内容),2,、制定产业政策、长远规划,部署重点建设、协调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五年规划),3,、协调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关系,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人口适度,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政治稳定,促进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配套(“三步走”战略),第二节 社会总供求及其形成,内涵,形成,结构,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内涵,1,、社会总供给(,TS,),内涵:,社会总供给(,T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所提供的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它包括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方面。,测算:,商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中间产品,国内供给 服务,TS,国外供给,=,商品进口,+,服务进口,社会总供给形成取决的因素,1,、经济部门的发展规模和水平,2,、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3,、对外经济联系程度,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采掘、制造、电力、煤气等),建筑业,第三产业:流通部门、服务部门,两大部类,2,、社会总需求(,TD,),概念:,社会总需求(,TD,),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对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它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个部分。,测算:,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国内需求,TD,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社会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商品出口,+,服务出口,国内需求内容,中国与西方的区别,中国:,国内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西方:,国内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收入,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财政收支状况及财政政策,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其他,第三节,社会总供求平衡,一、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二、,社会总供求变动趋势,三、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内涵,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标志和公式,一、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条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二、社会总供求的变动趋势,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内涵,大致均衡,是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的统一,是长期平衡与短期平衡的统一,是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统一,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标志和公式,1.,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标志一:,从需求角度考虑:通胀不超出上限,当前我国表示通胀率的指标之一:,CPI,CPI=,当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国家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可用的手段有加息,紧缩银根,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增加生产,平抑物价,等等。,CPI,CPI,是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直译为,“,消费者价格指数,”,,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目前,我国用于计算,CPI,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部门分级确定。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资料统一确定商品和服务项目的类别,设置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涵盖了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目前,对于,CPI,中的粮食、猪牛羊肉、蔬菜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相对比较频繁的食品,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对于服装鞋帽、耐用消费品、交通通信工具等大部分工业产品,每月调查,2-3,次价格;对于水、电等政府定价项目,每月调查核实一次价格。,我国的情况相对特殊一些,既有分省的,CPI,,部分市县也计算,CPI,。基本汇总计算过程是,:,首先,市县统计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制度,,按照统一的统计标准、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要求,结合当地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计算本市县的,CPI,。其次,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对辖区内市县统计部门计算的,CPI,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后,按人口和消费水平加权汇总计算本省(区、市)的,CPI,。最后,国家统计局对各省(区、市)计算的,CPI,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后,按人口和消费水平加权汇总计算全国的,CPI,。,当前我国表示通胀率的指标之二:,PPI,1.,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者物价指数,2.,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7,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增速均值为,-2.3%,。,(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2013,年,7,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情况显示,,2013,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4%,。,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3%,。),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国,CPI,指数和,PPI,指数统计分析(单位:,%,),CPI,、,PPI,走势说明,1.2012,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4.5%,,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4.6%,;,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0.7%-,经济低迷和通胀共存(滞涨),2.2011,年,7,月份是拐点:,CPI,与,PPI,达到峰值。以后,PPI,一路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CPI,也缓慢下降。,3.2010.1,2011.7,,双松经济政策,带来经济回升的同时,也带来经济过热,通胀局面到,2011,年,7,月份达到顶峰。,1.,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标志二:,从供给角度考虑:就业不滑出下限,(,1,),失业率通过失业率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2,)失业率统计报表 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与总劳动的比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它与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周期及总需求水平无关,因而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3,)当经济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时,所有失业都是摩擦性、结构性、季节性和自愿失业时,便认为经济达到了充分就业,即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因而又可以说,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既意味着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只统计城镇且登记失业,农村居民视为全部就业,国家不公布失业率,只提目标:比如,我国,2014,年失业率控制目标是,4.6%,。,(,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称,,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300,万人。尹蔚民又透露,初步确定,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4,),我国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问题:,2.,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公式,判断社会总供求平衡通常用社会商品供求差率是否在,5%,之间:在,5%,之间视为平衡,不在,5%,之间就视为不平衡。,一、社会总供求失衡两种基本类型,1.,供给短缺或需求膨胀,经济过热或紧运行;,2.,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经济低迷或买方市场。,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治理,二、社会在供求失衡的不良后果,1.,第一种失衡不良后果,2.,第二种失衡不良后果,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治理,三、社会总供求失衡治理,1.,治理经济过热问题,2.,治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3.,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及其政策选择,第四节 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治理,年 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拉 动,(,百分点,),贡献率,(%),拉 动,(,百分点,),贡献率,(%),拉 动,(,百分点,),1978,39.4,4.6,66.0,7.7,-5.4,-0.6,1980,71.8,5.6,26.4,2.1,1.8,0.1,1985,85.5,11.5,80.9,10.9,-66.4,-8.9,1990,47.8,1.8,1.8,0.1,50.4,1.9,1995,44.7,4.9,55.0,6.0,0.3,2000,65.1,5.5,22.4,1.9,12.5,1.0,2001,50.2,4.2,49.9,4.1,-0.1,-0.01,2002,43.9,4.0,48.5,4.4,7.6,0.7,2003,35.9,3.6,63.3,6.3,0.8,0.1,2004,39.1,3.9,54.0,5.5,6.9,0.7,2005,39.0,4.4,38.8,4.3,22.2,2.5,2006,40.3,5.1,43.6,5.5,16.1,2.1,2007,39.6,5.6,42.4,6.0,18.0,2.6,2008,44.2,4.2,47.0,4.5,8.8,0.9,2009,49.8,4.6,87.6,8.1,-37.4,-3.5,2010,43.1,4.5,52.9,5.5,4.0,0.4,2011,55.5,5.3,47.7,4.4,-4.2,-0.4,2012,51.8,4.0,50.4,3.9,-2.2,-0.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三驾马车对,GDP,贡献”图表说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是内需,净出口是外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但,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经济低迷,增长缓慢,使我国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必须从依赖外需转变到主要依靠内需上来。,在我国目前投资率较高的情况下,扩大消费成为必然。从对消费率及与消费增长率的国际比较看,我国目前消费率偏低。其原因是政府政策导向、居民收入较低以及城市化进程较慢。要刺激消费必须改变政府的收支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提高城市化水平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情况,年,份 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注:按照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情况”图表说明:,消费率是指消费额占,GDP,的比重;投资率是指投资额占,GDP,的比重。,遵循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一般国家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演变规律是: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工业化结束或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后,投资率和消费率相对稳定,-,趋势是投资率降、消费率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而投资率是增加的趋势。消费率由,1985,年最高,66%,下降到,2010,年,47.4%,。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化同样符合工业化时期一般国家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演变规律。但从二率结构上来讲,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问题是:资本形成率则由,1990,年的,34.9%,到,2010,年的,48.6%,。投资来源于储蓄,投资率的高低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投资率高,说明储蓄率高。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我国有,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世界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单位:,%,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2,年版。空格为,国际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首先与世界平均投资水平相比,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的投资率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平均投资率呈现下降趋势。,从我国所处经济阶段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我国的投资率是上升的。因为高速的经济增长的确需要高速的投资增长来支撑。一方面,中央政府的投资较高,前几年扩张财政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巨大的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暴露了地方政府不科学的决策。地方政府重增长轻发展,把增长投资项目作为实现,GDP,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导致产能过剩。,“,国际投资率比较,”,图表说明,2002-2010,年最终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国别,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美国,85.7,86.2,85.9,85.9,85.7,86.0,87.5,88.9,88.5,日本,75.6,75.5,75.0,75.0,75.0,74.6,76.3,79.5,78.6,德国,77.4,78.2,77.3,77.5,76.2,73.7,74.4,78.5,77.2,法国,79.9,80.6,80.4,80.7,80.2,79.6,80.2,82.7,83.0,俄罗斯,69.2,67.8,66.8,66.2,66.1,67.2,65.3,73.5,68.8,印度,75.8,74.5,68.9,68.1,67.5,65.9,70.6,68.7,68.5,巴西,82.3,81.3,79.0,80.2,80.3,80.2,79.1,83.5,81.7,埃及,86.1,85.7,84.4,84.3,82.9,83.7,83.2,87.4,85.9,印度尼西亚,72.3,67.1,71.3,70.8,69.2,71.0,71.1,66.2,65.9,韩国,69.3,67.8,65.9,67.6,69.0,69.1,70.0,70.0,68.1,中国,59.6,56.6,54.2,52.4,49.3,49.5,48.2,47.3,48.3,我国消费率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还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发展中国家:埃及、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消费率都在,70%,以上;,2.,根据世行数据,国际上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大约为,70%,;,3.,韩国的发展模式,属于“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增长模式,和我国有些类似。韩国消费率在,2002,年至,2010,年一直都在,65,。与韩国相比,我国目前的消费率比其最低点还低十几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图表说明,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收入差距,=/,1978,343,134,2.58,1990,1510,683,2.21,1995,4283,1578,2.71,2000,6280,2253,2.79,2005,10493,3255,3.22,2006,11760,3587,3.28,2007,13786,4140,3.33,2008,15781,4760,3.32,2009,17175,5153,3.33,2010,19109,5919,3.23,2011,21810,6977,3.13,2012,24565,7917,3.10,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较,1.,近年来,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由,1999,年,63.34%,下降到,2008,年的,48.7%,。同时行业的差别也不断扩大。垄断行业职工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5-10,倍。根据马晓河的计算,自,1990,年至,2003,年,城市中最高收入人群与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由,3.2,倍扩大到,8.4,倍;在农村,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由,6.67,倍扩大到,7.33,倍。,2.,我国不仅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在扩大,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只有,2.2,:,1,,到,2005,年上升为,3.22,:,1,,,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3.23:1,。这种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在我国仍将维持一段时间。据林毅夫预计,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达到,4.9,:,1,。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使整个经济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人们的消费预期下降,还使社会消费量降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较,”,图表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 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元),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年 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元),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1978,405,138,2.9,1995,4931,1313,3.8,1983,558,250,2.2,2000,6850,1860,3.7,1985,765,349,2.2,2002,7486,2062,3.6,1990,1596,560,2.9,2007,12130,3347,3.6,1993,2924,805,3.6,2010,16546,4700,3.5,1994,3852,1038,3.7,2011,19108,5870,3.3,1.,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比,最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2.2,,最高的年份是,2003,、,2004,两年,达到,3.8,。尽管最近几年,差距有所减小,但仍为,3.6,以上。城镇化水平低,影响居民整体消费水平。,2.,城镇化水平低,造成总体消费水平低。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3%,,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1,年的,6.9,亿,已经过半。之前一直是城镇人口少于农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同,一般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图表说明,我国政府的公共教育、卫生保健与社会保障和福利等三项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2.0%,、,3%,。与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其他主要国家相比,都是最低的。,而近年来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却在不断扩大,形成了抑制居民其他消费的新,“,三座大山,”,。一是居民教育支出增长较快。教育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迅速扩大。据估算,近十年,我国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按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支付能力计算,是世界大学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二是住房支出增加。近几年城市房价一路走高,无论是过高的首付款还是较高的月供,其支出水平都明显超出一般城镇居民的支付能力,大大挤占了中低收入者的其他消费需求。在农村,也出现了新一轮的建房与装修热,加大了住房方面的支出,相应地挤占农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份额。三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对于农村居民、老年人、低收入者以及失业人群,很难适应医疗费的上升。教育、住房和医疗三大支出具有刚性,迫使人们削减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新,“,三座大山,”,抑制了居民消费,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年份,总抚养比,年份,总抚养比,1982,62.6,2002,42.2,1987,51.8,2003,42.0,1990,49.8,2004,41.0,1995,48.8,2005,38.8,1996,48.8,2006,38.3,1997,48.1,2007,37.9,1998,47.9,2008,37.4,1999,47.7,2009,36.9,2000,42.6,2010,34.2,2001,42.0,2011,34.4,1.,人口总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年龄人口为,15,岁,64,岁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包括,0-14,岁少儿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2.,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我国虽还处于人口红利期,但目前出现的,“,民工荒,”,和企业工资上涨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预示着人口红利即将结束,有人甚至预期,2013,年消失。,3.2012,年是拐点,出现上升,人口总抚养比为,34.88,(少年人口抚养比,22.20+,老年人口抚养比,12.68,),“,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图表说明,(,2,),2013,年,9,月,11,日,李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讲到:,“,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大胆运用税收政策,减税成为财政扩张的主要载体,税收政策简单地说是结构性减税,即两减三增:,“,减,”,是营改增和对小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三增是房产税、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等。,一是两减:一减,营改增。二减,-,关于小企业、微型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的创新活动,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优惠待遇。,二是税收上还应有结构性增税,主要有三增。一增,-,不动产保有环节,的房地产税;二增,-,资产税;三增,-,环保税。,我国税收政策新特点,1.,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26,日在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稳定,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我国目前实行稳健货币政策。,2.,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3.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根据会议要求,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我国货币政策变化,2013,年大事记,4.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根据会议要求,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5.,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上周二发布的一则消息,可能没引起多大关注。该组织称,今年,10,月份全球,8.66%,的贸易融资采用中国货币结算。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广泛应用于贸易融资的第二大货币。,6.,存款利率市场化:,2013.12.8,晚间新闻,-,银行间同业存单试行 存款利率市场化或提速。,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