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1.《四时田园杂兴》中直接写劳动场面,表现男耕女织情景的
诗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中儿女各当家。
2.《稚子弄冰》中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清越嘹亮诗句是: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3.《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诗描写了母亲为儿子细心缝制衣裳的情景。
4.我们在感恩、回报母爱的时候,经常会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
《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5.古诗中充满着童真童趣。杨万里的”稚子金盆脱晓冰,彩
丝穿取当银钲”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儿童以冰为钲的童趣;而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儿童天真、调皮的神情。
6.自古以来,月亮对于中国人具有独特的含义,常常寄托了中
国人的思乡之情。季羡林先生的记忆中也是“月是故乡明"。
7.《梅花魂》通过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挚爱,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第二单元
1.《水浒传》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我知道里面著名的故事: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2.《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其中“三打自骨精、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等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3.《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这部小说和曹雪芹写的《红
楼梦》、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4.《草船借箭》选自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
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故事。
5.《猴王出世》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课文记叙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三单元
1.汉字产生距今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2.我国的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3.汉字的种类有象形字、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我知道的书法家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5.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它出土的地方是现在的河南安阳。
6.你知道下面几位大书法家的书法代表作品吗?请写下来。
王羲之:《兰亭集序》欧阳询:《千字文》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第四单元
1.《从军行》是乐府名曲,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诗中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抱负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的两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宋代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以“遗民
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描写了沦陷地区的老百姓对南
宋朝廷军队早日推翻金人统治的盼望,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李白借景抒情,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
依依不舍之情。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三万里河”指
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
4.《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忠骨" 是指在抗美援朝战争
中牺牲的毛 岸 英.
5.《清贫》节选自方 志 敏的《可爱的中国》。
六年级
《1-3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B )
A.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 表示解释说明
C. 表示意思的递进 D. 表示插说
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孩子们忙乱,大人也紧张。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并拢) 浓稠——(粘稠)
搅拌——(搅和) 好奇——(新奇)
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垂涎欲滴、迫不及待。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略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尽:都。
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地,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树、乌鸦、露水、桂花、月亮等,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3)“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来表达思念之情。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闻所未闻指听到了从来没听说过的事情,也形容该事物非常罕见。
2.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A B C)
A. 笔、墨水、纸 B. 罗盘、地图
C. 日晷、望远镜 D.猫、狗 E.内衣
3. 鲁滨逊用笔、墨水和纸非常节省是因为要用它们来记录事情,而且这些鲁滨逊不会制作。
4.鲁滨逊为什么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因为目前岛上只有他一个人。
5. 鲁滨逊在没有找到墨水、笔和纸之前是怎样计算日期的?
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上刻字:“我于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在这个方柱的两边,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一个再大一倍的斫痕。
五、阅读《匆匆》第二、三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空虚——(充实) 伶俐——(笨拙)
2.把课文补充完整。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3.第三自然段是按照( B )顺序,用( EF )修辞手法来描写时间匆匆的。
A.事情发展顺序 B.时间顺序 C.空间顺序
D.比喻 E.排比 F.拟人
4.作者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因为面对逝去的日子,作者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所以不禁流泪落汗。表达了作者对飞逝的时光感到紧张和无奈。
六、 阅读《那个星期天》第六、七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永不罢休,永不停止。(永无止休)
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一声不吭)
2.“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声音比作时光的脚步,写出了作者焦急又无奈心情。
3.母亲发现“我”无声哭泣的表现是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我一边道歉,写出了母亲愧疚心情。
4.你是怎样评价作者的母亲的?
母亲是爱孩子的,但又因为生活的琐事而忽略了孩子。
七、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第二十到二十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机智——(机敏) 怒气冲冲——(火冒三丈)
2.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选文中有有段对父亲外貌的描写,其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父亲遭受了严刑拷打,“平静而慈祥的脸”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4.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还有就是不让我们担惊受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