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王位世袭制(公天下 家天下),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影响),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影响),秦朝,汉至元,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形成,发展,完善,强化,明:,废丞相,设三司;,内阁制度,清:,设军机处(顶峰),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第一单元知识,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选官制度的变化,清朝(多继承明朝官制,这里简单划分),中枢部内阁,|,军机处,|,六部,佐理部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通政司,|,国子监,|,钦天监,帝室部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医院,罗马法的形成,雅典民主政治条件,梭伦改革,城邦形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发展,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公民法,万民法,帝国法令,地理条件,评价,衰落,形成体系,主要内容,作用 影响,第二单元知识,政体,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概念,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其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的限制。,以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分类,议会制君主立宪,二元制君主立宪,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概念,君主统而不治;,议会内阁制度。,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议会内阁制度。,总统由选举产生并直接领导政府,不对()负责。,三权分立,宪法法律,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第三单元知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列强五次大规模侵华,列强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二鸦,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侵华,战争,1937,1945,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瓜分中国,吞并中国,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朝鲜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签定条约,()及其附件,()条约,北京条约,()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第四单元知识,中国人民各阶层探索救国强国道路,革命,时间,纲领,性质特点,意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农民反侵略反封建,打击中外反动势力。,辛亥革命,1894,1912,三民主义,()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五四运动,1919,()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标志着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使中国社会发生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屈辱历史,走向独立自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第四单元知识,项目,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革命理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指导,列宁主义,革命道路,城市暴动,城市中心,斗争方式,武装斗争,武装斗争,革命进程,进展迅速,但很快失败,(注意采取的措施),进展十分迅速且取胜,(注意发展过程),工农联盟情况,孤军奋战,工农联盟,经验或教训,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缺乏马克思主义和政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胜利的保障,意义,巴黎公社则是,(),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第五单元知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制度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初期,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新时期,共同纲领,54,宪法,新中国,初期,法制建设方针,以宪法为核心法律体系,新时期,第六单元知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和平统一”方针,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回归(,1997.7.1,),澳门回归(,1999.12.20,),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台方针,(),有 利:共同愿望、成功实践、国力增强、交流频繁,不 利: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第六单元知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70,年代外交新局面,方针,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与苏联等国建交,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972,年),中美建交(,1979,年),中日建交(,1972,年),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第七单元知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上合组织,原则,两极格,局形成,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背景,表现,政治: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美国实行,(),计划,,苏联等六国成立,(),军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影响,美苏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结合,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第八单元知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结束,背景,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根本原因),()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原因),原因,结果,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西欧、日、中及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表现,欧共体,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振兴,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1,、,2,、,3,)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多级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背景,表现,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成为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俄罗斯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增强。,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单击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