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官形式:,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实际是军事民主制,荐贤有沾亲带故之嫌也),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兼存“养士”与“军功”),汉代察举与征辟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贵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隋唐至清代科举制,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荐举考试,古今中外,莫不如斯。,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基本上并不成功。,因此,隋唐以后:,考试成为主流,而以荐举辅之。,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一)科举制度始末与录取进士人数,开始:隋炀帝大业五年(,609,),结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总计:约,1300,年,录取:约,10,万名进士(,98749,人,诸说不同),状元:约,600,人,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二)正科(常科)与恩科,乡、会试分为正科(常科)与恩科。,乡试正科:每隔三年考试,逢子、卯、午、酉年考试。,乡试恩科:皇帝因事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如皇帝登基、万寿等重大喜庆年份)。,会试常科:逢丑、辰、未、戌年在京师考试。,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三)乡试时间与名称,乡试日期: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各考一场。,先一日(八、十一、十四)点名发给试卷入场;,后一日(十、十三、十六)核对交卷出场。,考试时间在秋天,故称为“秋闱”。,贡院四周围墙遍布荆棘,故又称“棘闱”。,发榜多用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所以称“龙虎榜”。,时中秋桂花开,亦称“桂榜”。,乡试中试称“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四)会试、殿试时间与名称,会试时间: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各试一场。,会试由礼部主持,所以又称“礼闱”。,因为在春天考试,所以又称“春闱”。,会试第一名俗称“会元”。,殿试时间:四月中下旬(不定)。,因为是“天子亲试于廷”,故称“廷试”。,殿试前三名俗称“状元”、“榜眼”与“探花”。,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一)对考生的规定,:,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黑红、有无胡须等),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二)对考官的规定,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断绝与外界一切接触,直至考试结束。,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三)对试卷的规定,出题:保密出题,密印密封,当场开封。,糊名:考生试卷填写履历的部分翻折封盖,加盖,骑缝章,这一过程叫做“糊名”或“弥封”。,誊录:誊录用红笔钞录原卷一份,供阅卷官评阅,称“朱卷”。,对读:将“朱卷”与原卷(墨卷)核对,准确无误,原卷封存。,阅卷:、,(圈、尖、点、直、叉)五等。,文曰:清真雅正雍容华贵当行出色逼真大家等,诗曰:清新妍叶可等,(乾隆朝兆惠不知如何阅卷,高宗曰看前人如何画圈即可。),放榜:“朱卷”与“墨卷”相核,书写姓名与名次(乡试)。,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四)对考场的规定,乡试考场:设在各省省城,称为“贡院”。,号舍:高约,2,米,深约,1.3,米,宽,1,米,无门。,会试考场:太和殿或保和殿(清代)。,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金榜题名时得意之诗,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皇榜 状元打马游街,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唐,罗邺,落第东归,:,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状元卷(一),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25,岁时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第一甲第一名”为万历皇帝所题。赵秉忠的殿试卷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卷子用宣纸书写,长为,3.3m,,宽为,38cm,。共,2460,字,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的状元卷。,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韩国首尔恢复科举考试图,贡院旧照片,(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南京贡院旧照,贡院与号舍图,顺天贡院模型,两位考生在号舍中,左图:模拟考试情景,右图:考箱和考篮,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小便脚下盆中;,大便须请假盖戳,称“尿戳子”,甚有便至袜,套,者。,),儒林外史,第二回写道,周进是个乡下老童生,年过六十,随商人到了省城,非要去看贡院。,“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醒人事”。,古诗:,“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考题,(一)乡试与会试场次与考试方式,乡试共分,3,场。,第一场试,四书,文,3,篇。,第二场经文,4,篇、五言八韵排律诗一首。,第三场策论五道。,会试共分,3,场。,第一场,四书,文,3,题,名义上由皇帝钦命。,其他两场考试,与乡试大同小异。,(二)考试文体、内容与考题类型,考试文体: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以朱熹等注释为准),小题:题目的字数很少,甚至只有一个字(童生试)。,战,(,论语,:“子之所慎:齐、战、疾。”),去其金,(,孟子,:“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节彼南山,(,大学,引,诗经,小雅,节南山,),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考题,大题:,大题是一句、一段、一章等,较为整齐。,子曰学而全章,(,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截搭题:,截取句子的头尾、尾头,或者一章与另一章的头尾,隔章,的头尾,甚至在,四书,中各取一句等。,王速出令反,(,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各书的第一句),四、试帖诗、八股文举例,(一)试帖诗举例,试帖诗,又称五言八韵诗,也就是五言排律。,其标准是:,1,,必须用五言句。,2,,必须用律调句(一般不用拗句)。,3,,必须,16,句。,4,,首尾二句外,其他各联必须对偶句。,5,,首句一般不用韵(否则九韵),更不能用邻韵。,6,,限定以某字为韵(得某字)。,7,,前四句要概括题目大意。,8,,诗的末尾要“颂圣”,即赞美皇帝,歌颂时政。,赋得繁林蘙荟,得贤字,吴贻咏,繁林多茂植求木譬求,贤,试向郊原望偏宜蘙,荟,传,千章舒化日万壑,隐秋,烟,密荫晴疑雨浓,光绿到,天,是桐当集凤,非柳漫栖,蝉,露浥三霄,迥材居百卉,先,大成堪,作栋小用耻为,椽,表瑞,呈,丹陛维桢协雅,篇,赋得 ,得字,,是诗题格式。,孙子,行军篇,:,山林蘙荟者,必谨复索之。,抱朴子,博喻,:,繁林蘙荟,则羽族云萃。,此题以树木茂盛成林,又以贤字为韵,即比喻贤才众多。这是猜题第一关,不可错。题目理解错误,满盘皆输。,吴贻咏,今安徽桐城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会试中式第一名。,首联、次联四句,点明主题,并用“贤”韵。,三、四联以“千章”、“万壑”切合“繁林”,以“密荫”、“浓光”切合“蘙荟”。换词以描写铺叙,喧染场面。,五联以凤非梧不集,蝉非柳不栖,比喻贤才择主而事,暗颂当今皇帝。,六、七联以木材喻人才,争做栋梁之才,耻为平庸之才。以收清全题。,末联颂扬。双台。,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思,语助,无义;皇,美。多士,众多贤才;王国,文王之国;维,是;桢,筑墙所用之木,立于两端为桢,立于两侧为干。意谓生长在国土上的众多优秀贤才,是周王朝的桢干之臣(栋梁之才)。以周朝喻当朝,以文王喻当今皇上。马屁拍得极其高级。,(二)八股文举例,1,,八股文各种异称:,八比:两股一比,共四比。,制艺(经义、制义):皇帝命士子作的文艺。,时文、时艺:相对古文而言。,四书,文:主要在,四书,里出题。,四、试帖诗、八股文举例,2,,八股文形式解析,题目,:小题、大题、截搭题。,破题,:开头两句话,概括点明文章题义。,小题苦于撑不开,大题苦于笼不严,截搭题苦于合不拢。,“子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子”至圣先师;“曰”至理名言,“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道本乎天,家修而庭献也。,征商自此贱丈夫矣(,孟子,公孙丑下,),以臣伐君,武王非圣人也。,承题,:用三句话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起讲,:引申讲明题义,或并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亦称小讲。不得超过,10,句。,八股、四比,:两两相对,四对偶句。,大结,:篇末自由发挥见解。清代取消。,3,,八股文基本技巧与苛刻条件,换字,:不能直接用题面字,须用他字表达。,孔子圣人;孟子大贤,天苍昊;日月升恒、薄蚀,对偶,:即四组对偶句,必须用偶句。,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相题,:揣磨文章主题思想。相题一错全篇皆误。,口气,:代圣贤立言,阐发分析圣人之余蕴。,磨勘,:检查文章中各种错误(自查与考官查)。,错别字、避讳、佛道言、圣人之后事、关节等。,4,,八股文选本与批注本,儒林外史,中马二马纯上即以选本为生。,时文选本类似今日,优秀高考作文选,清 方苞,钦定四书文,此类书又称“高头讲章”、“新科利器”。如,皇明会元文选历科墨卷大醇编明文小题传薪大题文府,小题有学集,小题正鹄,小题尖锋,狐白全集,考卷文雄考卷精选,会试闱墨,考卷青炉,同文摘艳,大题十万选、小题十万选,江西乡试朱卷,等,,各省所刻,,当时极多,后人不重,今存者鲜矣。,5,,八股文举例,愿无伐善 二句 清钱世喜,论语公冶长,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二句,钱世熹,字绍文,号康侯,安徽五河人。明崇祯拔贡,考授司李衔,因未由制科,不就选,益自刻励读书。入清,至康熙九年,(,),成进士,年已七十余。为人秉义执礼,孤峭持身,不苟合于俗,临场制艺三百余首,纸贵一时,号称名家。合郡执经受业者,指不胜屈,未仕而卒。著述今存,周礼汇纂,二卷。,康熙五河县志,卷三、,光绪重修五河县志,卷一四有传,。,大贤克己之学,征诸言志焉。,(破题),夫善、劳何以有伐、施?则己私之为累也,愿两无之,非志克己者不能,(承题起讲),。意谓:,学者苟不思自胜,则不独身外之物为累也,即身内之理亦为累也;苟思自胜,则不独身外之物宜忘也,即身内之理亦宜忘也,(一、二股),。,回何志哉?万理具足者,皆备之初,是当游其心于广大之内;一私不存者,至虚之体,是当忘其心于澹漠之中,(三、四股),。,若之何有伐善者?性命之精微,岂有分数可量,而尺寸遂欲据之以为奇,微论非善也,即云善,善亦仅此耳,回也不敏,无由,坐,进,高深,倘敕夫子之教,有所知,当更求知焉,有所能,当更求能焉,而顾片长自诩欤?彼学问安于小成,英华销于末路,未必非“伐”之一念启之也,愿无之也;若之何有施劳者?事功之明备,岂有时日可期,而壶飡乃欲市之以见德,微论非劳也,即云劳,劳亦止此耳,回也贫居,无由设施焜耀,倘从夫子之后,用则行,当思功在一时焉,舍则藏,当思功在万世焉,而顾薄绩自张欤?彼道德流为驩虞,功名流于亢悔,未必非“施”之一念阶之也,愿无之也,(五、六股),。,而如曰伐善,人将忌其善,施劳,人将没其劳,是以无伐、施,避善、劳之害也,非回志也,夫之善之故而辞善,则争之为伐,让之亦为伐,为劳之故而辞劳,则居之为施,去之亦为施,回愿与之化而已;而如曰不伐,则善将亦高,不施,则劳将益大,是又以无伐、施,收善、劳之利也,非回志也,夫知不伐之为美,则伐之迹去,而伐之意存,知不施之为难,则施之事捐,而施之心伏,回愿与之忘而已,(七、八股),。,嗟乎!大道何私,无非不近名、不近功之事;至人无欲,即此不求知、不求报之心。回之志如此,(收结),。,此文首,二句为“破题”,点明与概括题义,;后,四句为“承题”与“起讲”,,,承上启下,进一步申明题义,为下文做铺垫与准备,;,第一、二股强调“自胜”亦即“自志”,才能达到身物与内心不为伐、施所拘牵,;,第三、四股谓颜回的个人修为,达到了“万理具足”,不计较,不牵念的程度,;,第五、六股,以“伐善”、“施劳”者与颜渊两相对比,高下立判,;,第七、八股进一步论述与评价颜回“克己”,不伐、不施至“化”与“忘”之境而已,;最后,收结,用对句作结束,落实总结颜回之志。,耗尽一生精力与心血应试,廿年制义,抛却半生有用工夫;,三黜乡闱,落得九册无名败纸。,沈德潜尝训其孙惟熙曰:“汝未冠,,,蒙皇上钦赐举人,亦知而翁乡试时,固十七次落第秀才乎?”,德潜年,六十有六,始膺乡举。,陈其元,自道光戊子,(,1828,),科起,至咸丰乙卯科,(,1855,),止,共乡试十五次,前后居矮屋中计,135,日,。,人生七十还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五、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一)考官作弊手段:,爱惜人才,如唐吴武陵推荐杜牧,宋苏轼推荐李廌,行贿受贿,考官为了巴结上司,考官受到权贵压力,考官受到考生贿赂,考生投刺希求推荐,白居易十六岁时,就曾经带着他的诗作到长安(今西安)拜见名诗人顾况,希望得到推荐。顾况起初很看不起地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讽刺白居易,但读到他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时,就认定这是一个天才,改口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考卷中的“关节”,考题:“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关节:“,才兼,二代,圣人,郑,重于其际焉。”,考生:郑兼才(解元),主考官:莫宝晋(与郑旧交),考题:“所宝惟贤”(五言八韵诗),关节:“水烟袋”三字散见于点题中。,诗联:“,烟水,潇潇地,人才夹,袋,储。”,(二)考生作弊手段种种,夹带(身上带有可抄袭的书籍等),冒替(找他人代考。“枪替”、“枪手”),冒籍(假冒他地的籍贯),换卷(通过各种手段替换试卷),贿赂(贿赂考官、评卷官、考场其他工作人员等),五、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清代的袖珍夹带,12cm,长、,8cm,宽,每册,100,页左右,8,个字只有,1,粒米大,夹带书:长,4.5cm,宽,3.8cm,厚,0.5cm,火柴盒大小的夹带书,麻布坎肩夹带,(三)对作弊者的惩罚措施,考官:警告、降调、撤职、判刑。,考生:,一是枷号示惩,又称枷号示众。,二是斥革。如生员(秀才)称号立即被革除。,三是杖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四是发配(充军)。,五、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光绪三十一(,1905,)年废除科举令,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评,(,1,)科举制度的实行,基本保证了中国自唐以来人才选拔制度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性。即今日高考,无论从形式至内容,都是在科举制度基础上的革新与改良。,(,2,)科举制度基本保证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人才来源的透明性与优越性。十万进士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金字塔尖上的主力军,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3,)科举制度基本保证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正常运转,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机器强有力的支架与润滑剂,而且在文官制度方面给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相当的作用。,(,4,)由生员、举人、进士组成的科举大军,形成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权与乡绅阶层的梯形结构,也成为中国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5,)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培养出了大量合格的人才,使得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灿烂光辉的文学艺术等,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6,)正如世界上的任何制度一样,科举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逐渐养成了它的落后、保守与怠惰性。,(,7,)随着国家机器的日渐落伍与腐败,科举制度实行过程中当然也存在着腐败与不公正。,(,8,)明清八股文的考试形式与内容,束缚了考生的思想,限制了思想自由。,(,9,)四书五经的考题范围,使年轻人除了经书之外,不再关心社会现实与经世济民,学术空疏风气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假、大、空恶风至今仍炽。,(,10,)科举考试轻视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迟滞不前,终至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成为不幸的现实。,结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讲科举制的目的,不在于其制度与历史本身,我们要体会的是:第一,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不能把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全归结到科举制度与八股文上;第二,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完整性,科举制度亦如此,其弊端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现实与风气有密切的关系,。正如今天的高考一样,人们总是指责高考制度有严重的不公正性与不合理性,,这与当前社会风气不正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在没有更好的考试制度发明之前,高考制度仍然是最为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第三,通过对科举制度的了解,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古就是今,今就是古,古今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你的传统文化有多厚重,你的承载就有多厚重。我们今天高考从命题、考试、阅卷、发榜的全过程,完全沿自古代,只不过看起来似乎更加先进与科学而已。由此,你就应当明白,改革高考制度的严肃性与艰巨性,同时你也应当明白今日高考制度的优越性与弊端在哪里。我们就不会轻易人云亦云,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改革、发展与完善高考制度,才是最合理也最理性的。,第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学习,同学们要懂得,世上没有免费的餐饭。任何社会任何体制任何环境下,只有通过千倍万倍的努力,你才能取得成功,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我经常讲一句话:“,板凳不坐十年冷,十年以后无板凳。,”就是这个意思。,第五,通过科举制度的学习,我们还应该明白,做为一个学生,你可能不在金字塔尖,但你好歹在金字塔中,金字塔底的人,往往更为踏实更为现实,更加珍惜机会,机会永远都在你的手中,不要轻易放弃,只要你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你总会得到报酬,可能还很丰厚。要珍惜今天如此好的时代与条件,庆幸我们不生在明清时期。要学会感谢、感恩和知足,你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时代,但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