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诲 人 不 倦,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黄 旭 宝,1,.,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读解】,钱穆论语新解,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子路为亲负米,2,.,【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照孔子的说法,人的本性都相近,都差不多,而后天的习俗、教养、训练、环境等社会因素的习染所给予所造就的差别,却是很大的。,孔子的人性理论具有重大的,认识论和教育论的意义。,首先,认定人的本性相近,即说明,所有的人作为“类”都是同一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典时代是关于人的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因为自夏朝以来,千年奴隶制度中,是把奴隶排除在人之外的,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现在,说人性相近,那要按照人来对待奴隶,即按照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要求对待民众。孔子提出的教育对象实行“,有教无类,”,正是他的“性相近”理论必然的逻辑结论。,3,.,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或标准,这也是从群体意义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经后天习染可能相远,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子路求学,4,.,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5,.,【读解】,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可政变的。,6,.,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评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教无类”最好的注释。,15-39子曰:“有教无类。”,7,.,【读解】,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学的人。,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8,.,有教诲,无种类。只有单纯的施教,不论求教者是那一种人。,即如恶人,可以教他向善。善人,可以教他更善。,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施教的事实。,孔子以重礼维礼著称,但他在“有教无类”这点上,却不守周礼,勇敢地冲破等级制羁绊,表现出,大胆改革、精心实践,的精神,是春秋时代教育面向的革命性变,9,.,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读解】,皇疏,:“李充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10,.,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11,.,11-3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注释,(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12,.,【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13,.,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若:如果说,至于,连词。,岂敢:怎么敢,哪能敢。,抑: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气词。,公西华:即公西赤。,正唯:正是,正因为。,14,.,【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15,.,评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孔子是至圣,然不但不敢自名圣人仁者,甚至君子之名亦不自许,,谦德如此,所以能为至圣。,16,.,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注释】,陈亢():即陈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异闻:特殊的教育。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趋:小步快走,在人面前表示恭敬。庭:庭院。,无以言:不善于说话。,立:立足于社会。,斯:这。,远:作动词,疏远,指不偏爱。,17,.,【读解】,论语讲要,陈亢退后,为何而喜。喜的是:“问一得三。”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君子”,指“孔子”。“远其子”,指在教学上,没有独厚其子,的意思。述而篇里,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圣人之学并无不传之秘,如果必求,圣人的秘传,,那就是,学诗学礼,。,18,.,【读解】,诗礼传家,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了吧。,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求,的确也不,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要求,学诗也好,学礼也好,都是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而不是什,么家传秘诀。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圣人,“,有教无类,”,(卫灵公),的教育方针。,19,.,回到诗和礼本身的重要意义上来看,诗就是诗经,,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合,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20,.,至,于说礼的重要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古代的礼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礼的人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这就是,“,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所在。,21,.,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角落。(4)复:再次教育。,22,.,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23,.,【读解】,举一反三的教学法,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励,诱导,启发。,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确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遗憾的是,后世儒生尊孔读经,居然没有学到圣人的教学方,法,而是死记硬背,搞填鸭式的硬填,流风所及,培养出了不少,”,陈最良,”,式的酸腐秀才。,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与孔子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24,.,【读解】,论语讲要,此为圣人教学方法。愤是学者,懑心求之而未悟,,孔子乃为启示之。悱是学者,研究有得而未能说明,,孔子乃为发明之,使其,豁然贯通,。若学者不愤不悱,孔子则不为启发,,以其无助于学者也,。,举一隅以俟三反者,,乃教学者比类而推知其余也。,皇疏:,“,隅,角也。如屋有四角,已示之一角,余三角从类可知。若此人不能以类反识三角,则不复教示也。”,25,.,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注释,(1)愈:胜过、超过。,(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4)与:赞同、同意。,评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26,.,钱穆论语新解,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贡。,27,.,【读解】,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子贡一半因为要和颜回作对比,一半因为在老师面前谦虚,所,以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按照孔子对一般学生的要求,应该是举,一反三,即他所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告诉你一只角,你不能由此类推出另外相同的三只角,那就,不再给你讲了。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那可就比举一反三厉害多,了。如果我们以下棋来作不尽恰当的比拟,闻一知二不过是,业余,水平,罢了,举一反三可进入,专业的初段,,而闻一知十是不是可以,达到,“,棋圣,”,的境界了呢?,当然我们也知道,无论是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还是闻一知十,,这里面的数字都只是些约数,并非真是可以量化的智商指标。之,所以进行比拟,不过是为了突出颜回,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罢了。,28,.,【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29,.,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2),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4)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5)。”,注释,(1)谄:音,意为巴结、奉承。(2)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4)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5)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30,.,【读解】,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31,.,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32,.,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33,.,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论语,禅解】,“素以为绚”,谓“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称绝色也。人巧终逊天工,故曰“绘事后素。”,后者,落在第二义之谓,。非素质后加五釆之解。“礼后乎”者,,直斥后进之礼为不足贵,,亦非先后之后。卓吾云:与言诗,非许可子夏也,正是救礼苦心处。,34,.,论语讲要,马融注:“倩,笑貌。盼,动貌。绚,文也。”诗经毛亨传:“倩,好口辅。盼,黑白分。”口辅,是指面颊。黑白分,是眼球黑白分明。巧笑倩兮,巧好的一笑,面颊便展露美的笑容。兮,是语助词。美目盼兮,美目一转动,黑白分明,十分灵活。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是指笑倩盼动,的情况。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35,.,孔子,以绘事喻诗,,,子夏由诗而悟礼,故曰:礼后乎。杨氏引礼器之文:“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三段为子夏所悟,忠信为主,礼在质后。,忠信是素,礼喻绘事,。,36,.,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之,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闻斯行诸:斯,代词,此指代道理。诸:“之乎”的合意。,由:仲由,即子路。,惑:迷惑,糊涂。赤:公西赤,即公西华。,敢问:大胆地问个明白。敢:自谦之辞,有冒失,大胆的意思。,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喻好胜。,37,.,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38,.,【读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对症下药。,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裹足不前,,对,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还未能行动起来,就,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他。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意见,然后才行动,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39,.,可见,,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并不都是两面派的行为。这,正如一个做领导人的,在勤奋敬业的员工面前劝他注意休息,在,偷奸耍滑的员工面前要求他勤奋工作,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归结起来,这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对症下药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的价值。,40,.,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释】,天:上天,实指宇宙和自然界。,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评析,圣人有时候还真会开玩笑。教书先生突发奇想,居然说自己 不想讲话了。不想讲话怎么教书呢?子贡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疑问。圣人话锋一转,抬头望天。请问,天讲了什么呢?不是照样 运行四季,化育万物吗?原来,圣人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真的不想讲话,而是以 独特的方式引入正题,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啊。,41,.,【读解】,说到不言,倒是圣人的老生常谈了,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在前面的有关篇章已谈得很多,,其例证可说是不胜枚举,只不过还没有哪一处像这里这样推到极端罢了。,至于说到,“,天何言哉?,”,,倒不只是孔子一人的看法。诗经,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礼记,哀公问说:,“,无为而物成,天之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都是说的同样的意思。甚至包,话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大音希声,”,之,类的话,也都与,“,天何言哉?,”,有相通的精神。,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42,.,论语讲要,此章是孔子提示弟子,,学道必须离言而求,。言能诠道,而不是道,道在默而识之。学道传道都要离言。故说:“予欲无言。”又一再的说:“天何言哉。”何晏注:“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李中孚四书反身录:,“夫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论语,禅解】,“无言”岂是“不言”;“何言”却是“有言”。说时默,默时说,参!,43,.,【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44,.,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注释,(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2)窃:私,私自,私下。(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45,.,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46,.,【读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 集注),47,.,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 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 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 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述,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 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48,.,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注释,(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49,.,论语讲要,这一章经文主要的意义是讲,正乐,。,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删诗书,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论语禅解:,亦是“木铎”之职应尔,。,50,.,【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本章孔子自叙,对诗乐的重视和高深造诣,。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当时鲁国虽然保存周礼最多,可是已不完备了。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颂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鉴于雅、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潜心作了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5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