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暑期历史练习
2
024.8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分,计 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磨棒和石盘,它们是粮食去皮或磨
粉的加工工具。在西北和华北的遗址中还出土了更先进的加工工具石臼或石杵,并在
山西夏县村及西安半坡等遗址中,均出土了谷粒化石和窖藏。这说明当时
A. 社会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B. 已出现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C. 采集渔猎业被完全取代
D. 北方农作物种植种类多样
.《史记·田齐世家》记载,田常弑齐简公后,“惧诸侯共诛已,乃尽归鲁、卫侵地,西
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至田和时虽然齐国已事实上尽归田氏,但田和
依然托魏文侯请周天子将他列为诸侯,列于周室。这表明当时
A. 诸侯国的卿大夫并未掌握实权
B. 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C. 共主观念仍具有一定社会土壤
D. 新兴地主阶级致力于变法运动
.图 1、图 2 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说明
A. 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 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
C. 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 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4
.表 1 为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贸易形式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
表 1
时段
贸易形式
初唐、盛唐 贡赐贸易:双边以“上贡”与“赏赐”的方式进行奢侈品的互换。
中唐
晚唐
绢马贸易:赐“马价绢”,以赏赐的名义将马匹的价格折绢进行交易。
茶马贸易:以等价的茶叶与马匹相互交易。
A. 唐朝处于贸易优势地位
B. 中原政权力量走向衰落
C. 贸易双方不平等性加剧
D. 经济地域差异逐渐缩小
5
6
7
.朱元璋建国之初,“招徕番僧,本藉以化愚俗,弥边患,授国师、大国师”,授予西藏
等地的佛教僧人以官职,后世帝王亦展现出对佛教的热衷;至明成祖时,短短的数十
年间,除五王以及两个法王之外,授西天佛子两人,灌顶大国师九人,灌顶国师十八
人,其他禅师、僧官不可尽数。这些举措
A. 旨在推动三教合流局面形成
B. 说明佛教成为重要统治工具
C. 有效地稳定了基层统治秩序
D. 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据此可知
A. 中国土布质量粗糙而被英人弃用
B. 中国的生丝在英国伦敦十分畅销
C. 中国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 自然经济的抵制使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从 1911 年 12 月 7 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 3 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图 3
A. 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 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 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 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8
9
.陕甘宁边区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展开彻底的减租查租运动,通过退租、勾
账、换约,翻地等方式,使“过去不敢减”或“明减暗不减”的现象得到遏制,在运
动中涌现的贫雇农﹑新富农等开始在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威。这说明陕甘
宁边区
A. 构建起新型的平等社会关系
B. 广泛吸收农民参与政权管理
C. 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D. 解决了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
.1950 年婚姻法从起草到结稿的一年半中,历经 41 次修改,每章每条都是字斟句酌。
据曾参与起草工作的人员回忆:“讨论问题时,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因为这是
为新中国和五万万同胞起草的婚姻法,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分量。”据此可知,1950 年
婚姻法的制定
A. 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B. 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作用
C. 体现了立法的严选性和民主性
D.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
0.1979 年 6 月,深圳开始建设蛇口工业区,建设初期遇到各种困难。如缺乏现代通讯设
施,且修建受到各种阻碍,中央特事特办,给蛇口安装进口的专用交换机,电话可直
拨香港;港商投资购物中心因无章可循,当地政府不敢批准,中央又专门发文给广
东,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由此可见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中国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C. 中国已确定市场经济的方向
D. 中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
1
1.古代波斯人先采用古埃及历法,后来又改用巴比伦历法;波斯人还让许多希腊工匠参
与王宫的建造,其宗教雕塑尽显希腊风采。这说明古代波斯人
A. 打破了地域性文明交往局限
B. 实现了对欧亚非文化的统一
C. 被先进的地中海文明所同化
D. 极大推动了希腊化时代到来
2.16 世纪末开始,荷兰绘画领域分离出一种独特的体裁——群体肖像画。这种画作通常
是某个团体定制,悬挂在行会大厅或同业协会的俱乐部的墙上。订制群体画的费用,
无论其在团体中的地位如何,均由画中的每个人平摊。荷兰群体画的出现
A. 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B. 深受人文精神的影响
C. 推动贸易体系不断扩大
D. 彰显社会地位的平等
1
1
3.1927 年,尼赫鲁参加在布鲁塞尔举办的反帝国联盟,与亚非反帝活动领导人建立了密
切联系。后来,他宣布放弃通过进入英属政府掌握立法权,谋求实现独立的想法。尼
赫鲁的革命活动
A. 表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成效
B. 促成民族独立国家的联合
C. 使印度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
D. 反映民族自决观念的发展
4.图 4 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炮口刻着“侵略”,炮管后方刻着“通货膨
胀”“经济衰退”“物价上涨”等字样。由此可见,该漫画
图 4
A. 体现了苏联的文化渗透策略
B. 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迁
C. 揭示了美国霸权扩张的危机
D. 讽刺了美国的社会顽疾
1
5.表 2 为英国政府部分年份公共开支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据表可知,二战
后英国
表 2
1
948 年
17.6
4.8
1955 年
13.9
6.2
1968 年
20.2
7.8
社会服务
经济服务
环境服务
债务利息
1.3
1.9
3.4
5.1
4.8
4.4
A. 国家职能得到扩大
B. 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C. 积极参与国际协调
D. 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
第 II卷(非选择题 共 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题,计 55分。
1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
材、考据教材以及实学教材等。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
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
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黄宗羲在书院讲学时开设了
历学、象数、律吕、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历》《今水经》
等相关教材。
—
—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
材料二
3 世纪时,欧洲大学教授的讲课内容必须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
1
系统批量的教材。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
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13 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
书,如巴黎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正式教材中有 13 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萨莱诺医科大学,
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
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
—
—摘编自宋文红《中世纪大学教材的发展及其特征》
(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书院教材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 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教材发展的背景并阐释其影响。(8
分)
1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吏治颓废,社会危机四伏。万历元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考成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
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
阁。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
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
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考成法推行以后,“(各级官员)不敢饰非,政体为
肃”,朝廷政令“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此后,整顿赋税、整饬边防、兴修水利等
各项重大改革,都是运用考成法来推行的。
—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明史》等
(
1)据材料,概括“考成法”实施的特点。(5 分)
(
2)据材料,说明“考成法”实施的作用。(8 分)
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五四时期,上海的大量的报刊通过发达的销售网络深入江南各地。江南人民将这些报
刊中的社会主义内容改写、缩编、进而将其转化到地方出版物之上。这些出版物被当地不
少学校采用,使课堂变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师生研讨会。江南的知识分子还尝试在戏
台上用当地土话向工农作关于社会主义的演讲,号召劳动者要“结合起来”打倒“强盗阶
级”。许多曾经被诸多主义吸引过的革命者,就是在这一时期最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有了前进的方向。他们以江南小镇市民的身份,在家乡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
刊物,还积极联络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帮助其他的城市和地区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
强烈谴责列强瓜分世界、殖民掠夺,努力将“求世间公道、追天下大同”的古老理想付诸
实现。
—
—摘编自瞿骏《文明重焕——社会主义与中国江南》
1)根据材料,概括社会主义在江南传播的基本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8 分)
(
(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社会主义在江南传播的意义。(6 分)
1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马克思指出,欧洲古代是“城市乡村化”,即城市是“以土地所有制和农业为基础
的”,依赖乡村而生存。依同一逻辑,“乡村城市化”可对应理解为乡村依附于城市而存
在。现代乡村从属于城市、城市支配乡村这一特性,《共产党宣言》曾一再强调:“资产阶
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农村从属于城市”。西欧乡村对城市的这种从属关系是从
中世纪“城乡对立”关系逐步转变而来的。
—
—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
严谨,表述成文)
高三年级暑期历史练习
参考答案
2024.8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B
6
7
8
9
10
B
D
C
A
C
11
A
12
B
13
D
14
C
15
A
二、非选择题
1
6.【答案】(15 分)
(
1)特点:教材类型多样;编写主体有官有民;体现学者个人风格。(3 分)
成因:印刷术的发展;书院教育兴盛;理学心学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
4 分)
2)背景:城市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文化的积淀。
4 分)
(
(
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4 分)
1
1
7.【答案】(13 分)
(
1)特点:职责(分工)明确(1 分);层层督察与监察(结构严密)(2 分);定期核
查(1 分);注重落实(1 分)。
(
2)作用:推动了吏治(官场风气)改善(1 分);完善了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
制度(2 分);提高了行政效率(政府管理能力)(1 分);强化了内阁职权
(
1 分);加强了中央集权(1 分);为全面推行改革创造了条件(2 分)。
8.【答案】(14 分)
(
(
1)途径:课堂研讨;(1 分)戏台演讲;(1 分)创办社团和刊物。(2 分)
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1 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2 分)江南经济文化发达。(1 分)
2)意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2 分)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2 分)
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1 分)
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1 分)
1
9.【答案】(13 分)
示例:
欧洲历史上城乡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2 分)
10—11 世纪起,随着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
主的土地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城乡对立”严重。一些城市通
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5 分)
1
5 世纪开始,英国等西欧国家出现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
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城市化不断发
展。乡村依附于城市,城市支配乡村。(5 分)
(
表述成文 1 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