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如何正确面对心理创伤,河南中医药大学二附院精神心理科,髙金松,1,风和日丽,的世界,2,友好相处的动物、动物与人,3,和睦的家庭,4,和谐的世界,5,但是,地球并非总是风和日丽,种族与种族之间、人类与其它物种并非总是友好相处,家庭或朋友并非总能和和睦睦,世界并非永远和谐,天有不测风云,我们总要遇到一些或大或小不可预测的各种事件,6,地震,7,唐山大地震,伤亡,16,万,重残,24,万,8,汶川大地震,9,玉树大地震,10,海啸,11,印度洋海啸,12,日本海啸,13,14,泥石流,15,舟曲特大泥石流,16,17,恐怖袭击,18,9.11,事件,19,9.11,20,莫斯科人质事件,200,余人质死亡,21,323,南平校园凶杀案,22,交通事故,23,空难,24,25,26,瘟疫流行,27,SARS,28,战争,29,War,30,难民,31,人际关系紧张,32,表白遭拒,吵架,33,打架,34,工作压力大,学习压力大,35,36,总结,世界是不安全的,随时随地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危险,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显得渺小、脆弱,各种各样的创伤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37,案例,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是不幸的,然而那些劫后余生的人并未体验到应有的快乐。,38,越战,参加过越南战争的士兵表现为情感麻木,对曾经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感兴趣,他们疏远朋友,情绪压抑,经常回忆起战争时的场景,过度警惕,睡眠障碍、自罪感、记忆力和注意力涣散或下降,逃避以前的经历,对其他事件反应敏感。,39,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令全世界震惊和悲痛。据相关报道显示,至少有,800,名泰国幸存者患上了海啸恐惧症,他们担心海啸还会卷土重来,一些幸存者为同伴相继死去而自己还活着感到负罪,甚至想到自杀,还有许多人脑海中不时闪过灾难的场景,仿佛听到海啸警报声,至于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则更加普遍。,40,身体上的创伤可以很快治愈,而心灵上的阴影则很难抹去。,这个“心灵上的阴影”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心理创伤,我们如何去正确面对,那么,什么叫心理创伤呢?,41,什么叫心理创伤?,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突然发生的和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 所引起的,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和麻痹感 的,通常无法抵抗的,一种综合征,在精神心理学上亦被称作“应激”,42,事件的来源,1,、恋爱、婚姻、家庭:,失恋、夫妻分居、外遇,离婚或父母离婚,亲子关系恶化,家庭成员(婆媳、翁婿)关系紧张,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变化,家中重大经济困难或家庭成员患病,43,2,、工作,工作负担过重,兼职过多,转换职业(工作与所学专业或志趣不一样),工作单调乏味,就业困难,富士康连跳事件:工作负担重、单调乏味,44,3,、学习,升学压力,转学,功课负担重,师生同学间关系不融洽,中止学习,45,4,、社会,生活环境变迁、移民,三峡移民、丹江口库区移民,经济衰退、竞争加剧,环境污染、堵车等,各种事故,瓦斯爆炸、透水事故、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战争,46,5,、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水灾,火灾,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47,6,、个体因素,如某些遗传病、精神性疾病、难治性疾病,被虐待、遗弃、强暴,事业失败、经济破产,政治冲击、法律纠纷等,48,影响心理创伤的因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客观之间的联系,49,心理创伤的组成,事件,联系,人物,有一定危害,有一定感受能力,50,客观方面:,事件的性质:,事件的强度:是否事关重大?,事件的持续时间:历时有多长?,51,主观方面:,即人物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与人物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关与人物的情感、物质资源及其对该资源的调动能力有关与人物的个性特征有关与人物当时的心理生理状况有关(疲劳、情绪、躯体疾病等),52,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联系,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大不大?,是“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人物能否迅速脱离事件发生的环境?,53,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54,心理创伤的特点,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或经药物及心理治疗适度干预后,大多数患者的精神症状应相继消失,大多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55,心理创伤的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56,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通常在数分种或数小时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一般在几天至一周内完全恢复,预后良好,缓解完全。,57,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强烈的精神应激事件,而且在应激事件发生后数分钟,数小时起病,58,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乱喊乱叫,行为让人难以理解,甚至冲动毁物伤人,躯体上的一些表现: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发红等,59,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退缩,目光呆滞,表情茫然,呆若木鸡,情感迟钝,少语少动,甚至不语不动,呼之不应,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60,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其他: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定向、片段的精神病性症状,61,最严重的心理反应有什么表现?,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62,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学习、工作,上述症状多在,48-72,小时后开始减轻,最迟不超过一个月。,如果超过一个月?,应该诊断为另一个病“创伤后应激障碍”,63,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是个体经历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导致的最为严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闯入意识、梦境的创伤体验,高度的焦虑警觉状态,与社会隔离和回避行为。,64,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据国内外资料约,1,3,的患者终生不愈,有的终生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1,2,左右的患者常伴有物质滥用或抑郁或焦虑性障碍,自杀率是普通健康群体的,6,倍左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在经历精神创伤事件的群体中为,5%50%,,平均发病率约为,10%,,与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严重程度、种类、个体对应激的易感性以及事件发生后的恢复能力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6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临床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经历强烈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出现具有特征性的三组症状,这三组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个月,导致个体严重的痛苦或者重要的功能损害才能作出诊断。这三组症状为:,66,再体验,反复闯入意识、梦境的创伤体验,或者面临相类似的情景,(,如在电视上见到暴力的画面,),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躯体反应,如出汗、坐立不安、心悸或极度焦虑、恐惧,导致患者痛苦。,67,警觉水平增高,高度焦虑警觉状态,难以睡眠,易激惹,难以集中注意,过度警觉,以及躯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头痛、头晕、多汗、健忘、心前区不适、心率加快、腹部胀满、食少、呕吐等),68,回避行为,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活动、地点、想法、感受或拒绝交谈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信息,对通常的活动失去兴趣,与他人相处无亲密的感觉,内疚、抑郁也很常见。,69,创伤后应激障碍,除了上述三组症状外,还应具备:,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感到十分痛苦,延迟发生(半年以内),已持续三个月,,总,病程可长达数年,70,适应性障碍,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典型的生活事件:离婚、居丧、失业、换工作、迁居、转学、患病、经济危机、退休等,71,适应性障碍,临床特点,(表现形式与个性特点有关),多在生活事件发生后,1-3,月内起病,表现多种多样:抑郁为主者,情绪低落,无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变化;焦虑为主者,心烦、坐立不安、担心、心慌、呼吸急促、窒息感;以品行障碍为主者,以青少年多见,逃学、打架、盗窃、说谎、物质滥用、离家出走等;儿童,尿床、吸吮手指等,72,遇到创伤我们该怎么办?,积极应对?,消极应对?,73,积极的应对方法,跟别人诉说或跟别人呆在一起,获得他们的支持。,搜集有用的信息。,充分休息,吃好喝好,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转移注意力,如体育,运动,读书或做自己喜欢的其他事情。,尽量保持以往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告诉自己,情绪不好是这种特殊时期的正常反应。,74,积极的应对方法,有计划地去做一些有趣的活动。,运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暗示自己保持平静心态、听舒缓的音乐等)。,回忆去世的亲人。,集中精力做一些切实可行且对现状有好处的事情。,写日记。,使用过去对你有效的应对方法。,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75,消极的应对方法,酗酒或吸毒。,拒绝参加有趣的活动。,远离家人和朋友。,过度工作、加班。,乱发脾气。,过分责怪自己或别人。,76,消极的应对方法,暴饮暴食或茶饭不思。,长时间看电视或打游戏。,做冒险的事(如开快车、滥用药物、凡事都不小心)。,不好好照顾自己,如不好好睡觉、吃饭、锻炼等。,极力回避去说或去想灾难事件或死去的亲人。,77,七、正确应对心理创伤(应激,),1,、树立应激社会的观念,人类社会在应激中得到发展,应激事件不可避免,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积极的适应与干预,78,2,、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主观上对创伤事件的评价,处事为人顾全大局,严于律已,宽以待人,79,3,、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适应应激的阈值水平(如,36V,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无害),在实践中提高素质与经验,80,4,、善于自我调解,有意识有计划的“减压”,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不回避、面对它、说出来、调整好,认真听、多陪伴、给支持、解困难,81,5,、充分发挥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取得支持系统的帮助(情感、物质、道义支持),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工作单位,社会团体,福利组织,党团组织,工会妇联,政府部门,82,6,、求助于医务人员,自我调节不满意,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疾病或疾病先兆,切忌讳疾忌医,83,7,、寻求政府帮助,面临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风灾、海啸等),事故灾难(重大矿难、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SARS,、禽流感等),社会安全事件(暴乱等),84,如何判断创伤是否解决,对身体的反应有所控制,心跳减缓(恢复正常),对相关事件的情感已经可以控制,85,如何判断创伤是否解决,相关事件的想法不会经常再出现在脑海中,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在叙事过程中带有情感,86,如何判断创伤是否解决,自信恢复,人际关系重建,赋予事件的意义,87,我们不能做的和可以做的,我们不能预测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做好事件的发生的各种准备,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心情,我们不能使自己的身体对抗灾难,但我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理无比的坚强,88,相信自己!,谢谢大家!,8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