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分调查,掌握林分主要调查因子概念、表达和计算方法,。,标准地调查的相关技术,重点掌握标准地设置以及各调查因子的调查技术,各林分调查因子的记录及计算表格,),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stand).,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stand description factor),。,1.,林分调查因子有哪些,?,如何调查、测定及计算这些林分调查因子,?,2.,为什么说林分平均胸径()是林木胸径的平方平均数,?,与,(,算术平均直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如何正确绘制树高
2、曲线,?,4.,标准地调查法的主要工作步骤及调查内容是什么,?,林分调查,(stand survey),和森林经营中最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林分起源、林相,(,林层,),、,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木的大小,(,直径和树高,),、,数量,(,蓄积量,),和质量等,1,、基本概念,一、林分起源,(,stand origin,),林分起源,:根据林分中的树木在其最初发育时所依靠的媒介的不同来划分林分。通常划分为天然林(,natural stand,)和人工林(,planted forest),。,天然林:,由自然媒介的作用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
3、人工林,:,以人为的方法供给苗木、种子或营养器官进行造林并育成的森林。,人工方法包括:,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人工植苗、分殖或扦插以及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无论天然林或人工林,按起源还可以分为实生林,(,seedling crop,),和萌生林,(,sprout forest,,,sprout land,),。,实生林,:,凡是由,种子繁殖,形成的林分,包括天然下种、人工栽植实生苗或直播后长成的林分。,针叶树大多形成实生林,。,萌生林或萌芽林:,由,根株上萌发或根蘖,形成的林分。一些具有无性更新能力的树种,当原有林木被采伐或受自然灾害,(,火烧、病虫害、风害等,),破坏后,往往形成萌
4、生林。萌生林大多数为阔叶树种,如山杨、白桦、栎类等;但少数针叶树种,如杉木也能形成萌生林。,2,、确定林分起源的方法,考查已有的资料、现地调查或者访问等方式。,现地调查,根据林分特征进行判断,.,人工林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树种单纯,或者几个树种在林地上的分布具有某种明显的规律性,;,树木年龄基本相同。,天然林则没有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也不均匀,若林分内有几个树种时,树种呈团状分布,一般林木年龄差别甚大。,3,、确定林分起源的意义,对于同一树种而起源不同的林分,不仅采取的,经营措施不同,,而且在营林中所,使用的数表也不相同,。所以,林分起源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不可缺少的调查因子。,起源不同的林
5、木其生长过程也不同,与萌生林相比,实生林在幼小时生长较慢,以后生长加快,寿命较长,采伐年龄一般也比萌生林大,.,4,、需要注意的问题,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中以飞播方式形成的森林也属人工起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则将飞机播种或模拟飞播造林形成的森林称为飞播林;,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的森林也属人工起源;,实生林和萌生林的判断可以根据树种来进行,同时也可以结合树干形状综合判断。,二、林相(林层),(,storey,),1,、基本概念,林相或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单层林,(,single,storied stand,),:,明显地只有一个林层的林分。,
6、复层林,(,multi,storied stand,):,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林层的林分。,主林层:,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林层。,次林层:,在复层林中,主林层以外的林层。,2,、林层划分的意义,将林分划分林层不仅有利于经营管理,而且有利于林分调查、研究林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3,、我国规定划分林层的标准,次林层平均高与主林层平均高相差,20%,以上(以主林层为,100%,);,各林层林木蓄积量不少于,30m,3,hm,2,;,各林层林木平均胸径在,8cm,以上;,主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少于,0.3,,次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小于,0.2,。,这些标准是人为确定划分林层的一般标准,同时
7、满足这,4,个条件就能划分林层。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出相应的变动,如在热带雨林中,林木树冠呈垂直郁闭,很难划分林层,在这种情况下则就可以不必划分林层。,4,、林层的表示,林层序号以罗马数字,、,、,、,等表示,最上层为第,层,其次依次为第,层、第,层,。,同龄的或由阳性树种构成的,纯林,、立地条件很差的林分多为,单层林,。单层林的外貌比较整齐,培育的木材较为均匀一致。,单层林对雪压、雪折等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较小,对光照和生长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其防护作用也较复层林为弱。,异龄,混交林,、阴性树种组成的林分,尤其是经过择伐以后,易形成复层林。,土壤气候条件优越的地方常形
8、成多层的,复层林,,如热带雨林的林层可达层。复层林可充分利用生长空间和光、热、水、养分条件,防护作用和抵抗力都较强。,1,2,3,4,5,6,组成林分,树种的成分,称作树种组成(,species composition,)。,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或混有其他树种但材积都分别占不到一成的林分称作,纯林,(,pure stand,),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其中每种树木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一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mixed stand,)。,三、树种组成,在混交林中,常以树种组成系数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所占的数量比例。,树种组成系数是某树种的蓄积量(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
9、树种组成系数通常用十分法表示,即各树种组成系数之和等于,“,10,”,。由,树种名称及相应的组成系数写成组成式,,就可以将林分的树种组成明确表达出来。,三、树种组成,例如:,杉木纯林,则,林分的组成式,:,10,杉,。,云南松和栎类组成的混交林,林分总蓄积为,245m,3,,其中,云南松的蓄积为,190m,3,,栎类蓄积为,55m,3,,各树种的组成系数分别为:,云南松:,栎 类:,该,林分的树种组成式,:,8,松,2,栎,在组成式中,各树种的顺序按组成系数大小依次排列,即组成系数大的写在前面;,如果某一树种的蓄积量不足林分总蓄积的,5,,但大于,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
10、若某一树种的蓄积少于林分总蓄积的,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一,”,号表示。,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为,“,优势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目的树种有时为优势树种,有时并非优势树种。,当林分中主要树种与优势树种不一致时,若两者蓄积相等,则应在组成式中把主要树种写在前面。,例如,,一个由落叶松、云杉、冷杉、白桦组成的混交林,各树种的组成系数分别为:,落叶松:,云 杉:,冷 杉:,白 桦,:,该混交林分的树种组成式应为,:,6,落,4,云,+,冷,-,桦,某复层混交林的测定结果及树种组成系数计算,对于
11、复层林,组成式应分别林层记载,。,例如,某复层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如表,2-1,,根据表,2-1,的计算结果,各林层的树种组成式为:,:,7,落,3,云十红,:,l0,云一桦,由于胸高断面积测定比蓄积量测定容易,所以在实践中也常以断面积确定树种组成。,在实践中,一般林分内,80%,或,80%,以上的优势木和亚优势木属于同一树种,除此还有其它的伴生树种时,这样的林分仍视为纯林。,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中,将乔木林划分为纯林和混交林。,纯林,是指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混交林,是指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
12、株数计算)占总蓄积(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也以树种结构反映乔木林分的针阔叶树种组成,;,树种结构共分,7,个等级,表,2-2,树种结构划分标准,有时在组成式中要括上年龄,例:,某复层混交林,,层,:总蓄积量为,360m,3,,其中落叶松,250m,3,,年龄,120,年,云杉,110m,3,,年龄,100,年,,组成系数:落,=250360=0.69,;,云,=110360=0.31,层,:总蓄积量为,115m,3,,云杉,110m,3,,,80,年,;,红松,5m,3,,,50,年。,云杉,=110115=0.955,红松,=5115=0.045,组成式,:,:7,落,(120)
13、3,云,(100),:10,云,+,红,组成是指蓄积而言,有时断面积与蓄积呈正相关,也可用断面积,在直径大小相近的人工林中,有时也用株数。,四、林分年龄,树木自种子萌发后生长的年数为树木的,年龄,(,age of tree,)。通常指林分内林木的平均年龄。,树木的年龄往往不是以一年为单位,而是以,龄级表示。,龄级按小大依次由,、,、,、,罗马数字表示。,针叶树和硬阔叶树,20,年一个龄级,云杉、红松。,软阔叶树和萌生林以,10,年为一个龄级,马尾松。,速生树种以,5,年(或,2,年)为一个龄级,杉木、桉树、泡桐。,确定树木年龄可靠的方法是伐倒树木,查数根颈部位的,年轮数,。,对于轮生枝明显的树
14、种,如油松、马尾松等针叶树种,在年龄不大时,可通过查数,轮生枝轮,的方法确定树木年龄。但应注意,我国南方某些树种,如思茅松,,1,年内可生长出两轮以上的枝轮,在这种情况下,要认真判别次生枝轮,否则难以确定树木的准确年龄。,在伐树比较困难的地区,也可以利用,生长锥,钻取胸高部位的木芯,查数年轮数,此为胸高年龄(,age at breast height,),再加上树木生长到胸高时的年数,即为该树木的年龄。,根据构成林分的林木年龄,可把林分分为,同龄林,(,even,aged stand,)和,异龄林,(,uneven,aged stand,)。,同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1,个龄级;,异龄林
15、指林分内树木的年龄相差超过,1,个龄级,在火烧迹地或小面积皆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林分有可能成为同龄林。绝对同龄林多见于人工林。,阴性树种构成的天然林,尤其是择伐后长起的林分,通常,为异龄林,多数天然林分,一般为异龄林。,与同龄林相比异龄林的防护作用和对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但是经营管理技术等复杂。,树龄完全相同的林分称为,绝对同龄林,(,absolute even,aged stand,);,组成林分的林木年龄相差不足一个龄级的林分又称为,相对同龄林,(,relative even,aged stand,)。,在异龄林中,又将由所有龄级的林木所构成的林分称作,全龄林,(all
16、aged stand),,即全龄林的林木年龄分布范围即有幼龄、中龄、成熟龄及过熟龄林木。,由许多树木构成的林分,林分年龄(,stand age,)必然与树木的年龄有关,其具体的表示和计算方法为:,(,1,),对于绝对同龄林分,林分中任何一株林木的年龄就是该林分年龄;,(,2,),而对于相对同龄林或异龄林,通常以林木的平均年龄表示林分年龄。计算林分平均年龄一般有两种方法,,,对于异龄林计算林分平均年龄,在一般情况下其意义不大,,因为对异龄林,仍,应以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的年龄,为主,制定经营措施。,对于复层林,通常按林层分别树种记载年龄,而以各层优势树种的年龄作为林层的年龄。,计算林分平均年龄有两
17、种方法:,算术平均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在查定年龄的林木株数较少时,往往采用算术平均年龄,当查定年龄的林木株数较多时,而采用断面积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年龄,即:,(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式,2-1,),(断面积加权的方法计算),(式,2-2,),式中,林分平均年龄;,n,查定年龄的林木株数(,=1,,,2,,,,,n,),第,I,株林木的年龄;,第,I,株林木的胸高断面积。,(,式,2-2),对于异龄林更为适用,因为此式中考虑到各年龄林木蓄积占全林分蓄积的比例,(,设 为常数,蓄积与断面积呈正线性关系,),,这与确定异龄林经营措施有关。,为了便于开展不同经营措施和规划设计的需要,在森林资源调查
18、中,把各个龄级再归纳为更大范围的阶段,称为龄组,通常由幼到老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具体划分标准一并列入表,2-3,。,表,2-3,主要树种龄级和龄组的划分标准 单位:年,注:表中未列树种(包括经济乔木树种)和短轮伐期用材林树种的划分标准由各省自行制定。,表引自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4,)。,五、平均胸径,平均胸径,是反映林木粗度的基本指标。严格地说,它并不是林木胸径的平均水平,而是林木胸高断面积的平均水平,,其准确计算方法是根据每木调查的结果,计算出林分或标准地内全部林木断面积的总和与平均断面积(),再求出与 相对应的直径作为林分平均直径,(
19、D),。,(式,2-3,),平均胸径有林分算术平均直径和林分平均直径两种表示方法,:,1,、林分算术平均直径,:林木胸径的算术平均数,以,表示,即,式中:,林木株数;,第,i,株林木的胸径。,为了分析林木粗度的变化或作胸径生长比较,以及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林分结构时,采用林木胸径算术平均数作为林分平均直径。,2,、林分平均直径:,是林木胸高断面积的平均水平,以 表示,其计算方法为:,式中:,林分平均断面积;,N,林分内林木总株数;,G,林分总断面积;,和,第株林木的断面积和胸径。,由以上计算过程可以看出,林分平均直径是林木胸径的,平方平均数,,而不是林木胸径的算术平均数。,准确计算林分平均胸径的
20、步骤是依据林分每木调查的结果,计算出林分或标准地内全部林木断面积的总和()及平均断面积(),然后,求出与,相对应的直径作为林分平均直径()。,在林分或标准地调查中,每木检尺时林木胸径多以整化径阶记录,此时林分或标准地内全部林木断面积的总和可按下式计算:,林分平均直径按下式计算:,式中:和,第径阶中值的断面积和胸径;,第,i,径阶内林木株数;,径阶个数;,N,林木总株数,其中 。,只要 不为常数,就有 ,所以林分平方平均胸径()永远大于林分算术平均胸径()。,平均胸径以,cm,为单位,记载到小数点后一位。有时为了估算林分平均直径,也可以目测选出大体近于中等大小的林木,3,5,株,实测林木胸径,以
21、其平均值作为林分平均直径。这种估算方法也适用于混交林中伴生树种的平均胸径计算。,对于复层混交林,按林层分别树种计算平均直径,而各林层并不计算林层平均直径。,D,与,d,的关系,平方平均直径永远大于算术平均直径。,六、平均高,林木的高度是反映林木生长状况的数量指标,同时也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平均高(,average height,)则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通常把平均高分为林分平均高(,average height of stand,)和优势木平均高(,average top height,记作,H,T,)。平均高以,m,为单位,记载到小数点后一位。,1,
22、林分平均高,(,1,)条件平均高 树木的高生长与胸径生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规律为随胸径的增大树高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常用树高,胸径曲线来表示。这种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heightdiameter curve,)。,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时应的树高,称为林分的,条件平均高,,简称平均高,以 表示。,从树高曲线上根据各径阶中值查得的相应的树高值,称为,径阶平均高,。,横轴表示直径,纵轴表示树高。将计算出的各径阶的平均高,在方格纸上点出,并注明各点的株数,连接之并修成匀滑曲线。,63,Fig.2-3,H m,D cm,在林分调查中为了估算林分平均高,可
23、在林分中选测,3,5,株与林分平均直径相近的“平均木”的树高,以其算术平均数作为林分平均高。,(,2,)加权平均高,依,林分各径阶林木的算术平均高与其对应径阶林木胸高断面积,计算的加权平均数作为林分树高,称为加权平均高,以 表示,这种计算方法一般适用于较精确地计算林分平均高。其计算公式为:,式中:,林分中第,i,径阶林木的算术平均高;,林分中第,i,径阶林木的胸高断面积之和;,林分中径阶个数。,对于复层混交林分,林分平均高应分别林层、树种计算。,2,、优势木平均高,林分平均高反映的是林分中树木高度的总体平均水平,除了林分平均高以外,林分调查中还经常表示林分中“优势木(,dominant tre
24、e,)或亚优势木(,co-dominant tree,)”的平均树高。林分优势木平均高定义为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数,常以(,H,T,)表示。,在调查中可以在林分中选择,3-5,株最高或胸径最大的立木测定其树高取平均值。,优势木平均高常用于鉴定立地质量和不同立地质量,下的林分生长的对比。因为林分平均高受抚育措施(下层抚育)影响较大,不能正确地反映林分的生长和立地质量。譬如,林分在抚育采伐的前后,立地质量没有任何变化,但林分平均高却会有明显的增加,如表,2-4,。这种,“,增长,”,现象称为,“,非生长性增长,”,。若采用优势木平均高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表,2-4,抚育
25、采伐前后主要调查因子的变化,七、立地质量,立地质量(,site quality,)(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林木生产力的高低,除与林地的立地质量有关外,还与林木的生物学特性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反映林分生产力高低的立地质量,与林地上的树种有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离开生长着的树种评定林分的立地质量。,选择造林树种、确定造林密度、制定营林技术方案和经营方法等都与立地质量有关。评定立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等级)是开展营林活动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编制各种林业经营数表、研究森林生长规律、预估森林生长与收获等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评定立地
26、质量的方法和指标很多,通常有依据土壤因子、指示植物、林木材积或树高等划分立地质量的指标。,在测树学中,评定有林地的生产潜力,一般采用依据林分高与年龄的关系所编制的地位级表或地位指数表。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分析证明,林地生产力的高低与林分高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在相同年龄时,林分愈高,林地的立地条件越好,林地的生产力越高。而且,林分高也比较容易测定,与平均胸径及蓄积量相比,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所以,以既定年龄时林分的平均高作为评定地位质量高低的依据为各国普遍采用。,在我国,常用的评定立地质量的指标有以下两种:,1,、地位级:,地位级是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一般分为五级,
27、由高到低以罗马字,、,、,、,、,表示。地位级越高,说明立地条件越好,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林分地位级的确定,通常是用地位级表,根据林分的年龄和平均高得到。,地位级表(,site class table,)是供查定地位级用的数表,依据,林分平均高()与林分年龄()的关系编制成的,,如表,2-10,所示。,地位级表通常是按树种编制的,。因此,使用地位级表评定林地的地位质量时,应首先依据树种选择合适的数表,然后测定林分平均高,(),和林分年龄,(),,再由地位级表上查出该林地的地位级。应该注意,同一林地,对于不同的树种而言,很可能是不同的地位级。,如果是复层混交林,则应根据主林层的优势树种确定地位级
28、表,2-10,小兴安岭红松地位级表,地位级,2,、地位指数,依据,林分优势木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用,林分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所能达到的,平均高度的绝对值作为划分林地生产力等级的数表,。,依据,林分优势木年龄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编制的表叫地位指数表,。用此表绘制的曲线叫地位指数曲线。,表,211,全国杉木(实生)地位指数表 标准年龄,20,年,地位指数实质上是林分在,“,标准年龄(,reference age,),”,(也称,“,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采用地位指数指标评定林分地位质量,实际上就是不同的林分都以在标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作为比较林地生产力的依据。,地位
29、指数表,通常应用于对同龄林或相对同龄林分评定地位质量,一般,分别地区、分别树种编制,。使用地位指数表时,先,测定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和年龄,,由地位指数表上即可查得林分林地的地位指数级。,地位指数表的使用一例,:,例一片杉木林,优势木平均年龄,15,年时的平均高为,9.0,米,从表,2-5,可查出地位指数是“,10”,。如果规定(实生)地位指数表的基准年龄是,20,年,这意味着此林分在,20,年时,优势木达,10,米。属于低生产力的林地。,地位指数有以下优点,:,a.,以林分优势高作为评定立地的依据,受抚育措施影响小,能较确切地反映林地生产力的差别。,b.,直接用一定年龄的树高值表示,对林木生长
30、状况有一个具体的数量概念,便于不同树种的比较。,林分密度是说明林木对其所占空间的利用程度,是影响林木生长和木材产量的极重要因子。,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为株数密度(有时简称密度),它是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中常用的指标。,株数的多少直接反映出每株树占有面积的大小,,如 每公顷,6600,株 则,11.5,4400 1.51.5,3300 21.5,10000 11,2500 22,八、林分密度,1.,株数密度,株数密度其单位为株,/hm,2,,它是造林、营林、林分调查及编制林分生长过程表或收获表中经常采用的林分密度指标。由于林分株数密度测定方法简单易行,所以,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株数密度这个指标,也
31、直接反映了每株林木平均占有的营养面积和空间的大小。应该指出,株数密度与林龄、立地等因子的相关紧密,作为密度指标这一点是个不足之处。,林分每公顷胸高总断面积,与相同条件下的,标准林分胸高总断面积,之比。,所谓标准林分应理解为“某一树种在一定年龄、一定立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所占空间的林分”。,这样的林分疏密度等于“,1.0”,。载有标准林分每公顷总断面积、总蓄积量的数表称为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简称标准表。,例,某云杉每公顷的断面积()为,34.1,。平均高为,16.2m,,(优势树种云杉的树高),从疏密度为,1.0,的标准表中查得:树高,16.2m,(,16m,)云杉每公顷断面积,4
32、0.4,,因此所求疏密度:,34.1/40.4=0.84,2.,疏密度,标准表是根据单层、同龄、纯林编制的,遇到复层混交林时,应分别林层按优势树种选定标准表,然后按林层求出疏密度。,表,2-5,实生杉木标准表,疏密度确定方法如下:,(,1,)调查确定林分的平均高;,(,2,)根据林分优势树种选用标准表,并由表上查出对应调查林分平均高的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3,)计算林分的疏密度。,例如,某杉木(实生)林分,林分平均高,H,D,15m,,每公顷断面积为,28.8 m,2,,根据林分平均高由表,2-5,上查出标准林分相应的每公顷断面积为,56.4 m,2,,则该林分疏密度为:,
33、3.,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以,P,C,表示。一般郁闭度一般以小数表示,记载到小数点后两位。它可以反映林木利用生长空间的程度。现地测定郁闭度一般有三种方法:树冠投影法、测线法和统计法。,(,1,)树冠投影法,在标准地内划分,5 m,或,10m,的方格,量测每株立木在方格中的位置,用皮尺和罗盘测定每株树冠东西、南北方向的投影长度,再按实际形状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勾绘出树冠投影图,如图,2-1,,在图上求出林冠投影面积和标准地总面积,计算郁闭度:,图,2-1,树冠投影,(,2,)测线法,(对角线截距抽样法),在林内选一有代表性地段,设置一定长度的测线,沿线观察各株树
34、木的树冠投影,并量取投影长度,各树冠在测线上的投影长度总和与测线长度之比,即为郁闭度的值。实际应用此法要注意以下,3,点:,在山地林内测线应垂直于等高线;,林况复杂时,要多设几条测线取平均值;,对于人工林,测线不应与造林株行方向平行。,(,3,)统计法,在林分调查中,机械设置,N,个样点,在各样点位置上,判断该样点是否被树冠垂直投影覆盖,统计被覆盖的样点数,n,,利用下式计算出林分的郁闭度:,(式,2-9,),例如在某标准地内布设,50,个样点,其中有,40,个样点被树冠垂直投影所覆盖,则该林分的郁闭度为:,树冠投影法测定林分郁闭度既费工又困难,但是所得结果较准确;统计法简单易行,是在一般情况
35、下经常被采用的一种发方法。另外,郁闭度也可以采用目测方法调查。当林分郁闭度较小时,宜采用平均冠幅法测定,即用林地内林木平均冠幅面积乘以林木株数得到树冠覆盖面积,再除以样地面积得到郁闭度。,有林地的郁闭度还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高:郁闭度,0.70,以上;,中:郁闭度,0.40-0.69,;,低:郁闭度,0.20-0.39,。,以上介绍了当前我国森林调查和森林经营中最为常用的三个表达林分密度的指标,三个不同概念的林分密度指标互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林分株数密度相同,林分的疏密度并不一定相同,这是因为,尽管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相同,如果林分平均直径不同时,则两个林分的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总断面积也不会相
36、同,因此,两个林分的疏密度也就不同,这种情况可用以下两块兴安落叶松标准地材料加以说明,如表,2-6,。,林分疏密度与林分郁闭度之间也有某种程度的相关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幼龄林:郁闭度大于疏密度;,中龄林:郁闭度与疏密度两者相近;,成熟林:郁闭度小于疏密度。,表,2-6,兴安落叶松标准地资料,对于复层、异龄、混交林分的疏密度,(,或郁闭度,),的计算,可采用以下方法:,在测定复层林时,疏密度分别林层并依据优势树种及年龄、林层平均高,(,或地位级,),,选定标准表或林分生长过程表,(,或林分标准收获表,),,计算各林层的疏密度,各林层疏密度之和,即为该复层异龄混交林分的疏密度。
37、因此,复层异龄混交林分的疏密度有时会大于,1.0,。,测定混交林疏密度,(,或郁闭度,),时,一般借用与各林层优势树种相同的单层纯林生长过程表,(,或收获表,),或标准表,依据优势树种的年龄、林层平均高,(,或地位级,),,查定、计算各林层疏密度及混交林疏密度。,4,、林分密度指数,赖内克,(Reineke L.H.1933),提出用林分平均胸径和林木株数综合评定林分密度的指标即林分密度指数,(stand density index),。,林分密度指数是指林分在标准平均胸径,(standard average dbh),时所具有的单位面积株数,,简称为密度指数,以,SDI,表示。赖内克曾根据大
38、量树种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单位面积株数(,N,)的对数与平均胸径(,D,)的对数之间呈直线关系,其关系式为:,(式,2-11,),式中的是依树种而变的系数。,赖内克规定标准平均胸径为,10inch,(,25.4cm,),根据一些树种资料计算出的值为一,1.605,,井认为不同树种的值差异不显著,对于各树种,仅值依树种而变动。因此得到的经验方程为:,确定林分密度指数时,将现实林分实际平均胸径和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代入上述经验方程,重新求出值,这样就得到一个新的方程式,再把确定的标准平均胸径值(英制国家一般定为,10in,,我国一般采用,10cm,)代入新方程中,便可求得该林分的林分密度指数,例如
39、河北承德地区人工落叶松林分密度指数方程(河北林专,,1977,)为:,某一人工落叶松林分平均胸径为,12.5cm,,单位面积株数为,1760,株,标准平均胸径为,10cm,,则林分密度指数,(SDl),为:,得新方程为:,林分密度指数为:,林分密度指数,是林分,平均胸径和株数的,综合密度测度,它不仅能够表示,林分中林木株数的多少,,而且这个测度指标与,林龄、立地条件相关不密切,,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好的林分密度的测度指标。,除了上述的林分密度指标之外,美、日等国还采用了其它一些密度指标,如树冠竞争因子(,crown competition factor,,简称,C,C,F,)、植距指数(,sp
40、acing index,)及点密度(,point density,)等。,密度是表达林分结构的重要,立地条件、树种及林龄不同时,其林分的最佳密度也不相同。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林分生物量、林木干形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整个林分来说,,林分密度过稀时,不仅影响木材的数量,同时也影响木材质量,。但也并非林分密度越大越好,林分密度过大,由于林木之间的竞争,会产生抑制林木生长的现象。只有使林分处于合理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所占有空间的密度条件时,才能使林分提供量多质高的木材及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效益。,九、林分蓄积量,林分中,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称作林分蓄积量,(stand volume),,简称蓄积,以,
41、M,表示。蓄积量是鉴定森林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不论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森林的的角度和揭示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蓄积量的测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蓄积量是重要的林分调查因子之一。,十、,林木质量、林分出材率等级和可及度,蓄积量是一个数量指标,它不能全面地反映林分中林木的经济利用价值。例如两个蓄积量相等的林分,由于林分结构和木材质量的不同,木材的经济利用价值会有很大差异。为了对森林资源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在查明蓄积量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林木质量,和,林分出材率,进行调查,对森林木材资源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做出评价,并对其在,采伐、集材和运输方面具备的条件给予说明。,因为中龄林和幼龄林不是采伐利用的
42、对象,没有必要划分林木质量和林分出材率和可及度,因此这个指标,并不是对全部的林分都进行该项调查,仅限于用材林的近、成、过熟林部分。,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木质量划分为三个等级:商品用材树、半商品用材树和薪材树。具体划分标准见表,2-7,。,表,2-7,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木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在进行林分调查中,对于半商品用材树,实际计算时一半计入商品用材树,一半计入薪材树。,林分出材率等级是表示林分出材比率的指标。,林分出材量占林分总蓄积量的百分比或林分内商品用材树的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百分称为,林分出材率,。根据林分出材率的不同,将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率林分划分为不同的出材率等级,简称,出材级,。在进行林分调查时,我国采用的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的出材级标准如表,2-8,所示。,表,2-8,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级表,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是,在近期可以进行木材采伐利用的对象,,应该根据这些林分的分布位置,对其在采、集、运方面具备的条件做出评价。,表明他们所具备的木材生产条件的指标是可及度,,可及度分为即可及、将可及和不可及,划分标准如表,2-9,。,表,2-9,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的可及度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