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像,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1,鱼我所欲也,孟子,2,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德育目标,
2、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学习目标,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作者简介,4,主要思想,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5,“,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2),人有四种,“,本
3、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6,字音,不,为,苟得也,wi,为,宫室之美,为,之,wi wi,所,恶,莫甚于死者,w,箪,dn,乡,xing,羹,gng,蹴,c,妾,qi,停顿及重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7,鱼我所欲也,读,8,4/28/2025,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自读课文,把握内容,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
4、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能愿动词,喜爱,生命,大义,舍弃,译文:,10,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
5、取义,”,的中心论点。,探究,11,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设喻,引出,1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超过、,胜过,读,wi,,,动词,,做,干,苟且偷生,读,W,,动词,厌恶。,与“欲”相反,名词,祸患,灾难,通“避”,躲避,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译文:,比,13,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辨
6、证,分,析,(正面),舍生取义,1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探究,1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
7、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假如,假使,那么,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动词,做,干,译文:,没有,16,假,设,分,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舍义取生,1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通过这种方法。,因此,由此可见。,译文:,18,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果,分,析,舍生取义,(原因),(结果),1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不仅仅,这种思想,不丧失。,译文,:,20,“,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
9、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探究,(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21,升华,主题,递,进,论,说,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22,分析第一部分,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论证,舍生而取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不为苟得,“,甚于生者”“义”;,“,甚于死者”“不义”,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论点,患有所不避,论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性善论”,),2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
10、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吆喝。尔,助词,。,给,饥饿的过路人,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用脚践踏着。,译文:,24,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不屑接受,羞恶,之心,舍生,取义,得,生,舍,死,正面举例,2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1、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高位厚禄,通“辨”,辨别,有什么好处,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译文:,侍奉,26,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反面举例,2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
12、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通“向”,从前,。,为了,介词,wi,做,动词,wi,停止,放弃,天性,译文:,28,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29,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赞扬了那些重
13、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探究,30,义存于心,举 例 论 证,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2,、妻妾之奉,3,、所识穷乏 者得我,排 比,3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32,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
14、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33,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
15、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34,鱼,熊掌,舍鱼取熊掌,类比比喻,义,舍生取义,生,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生、欲,不为苟得,甚于生,死、恶,不避祸患,甚于死,欲,何不为,莫甚于生,恶,何不用,莫甚于死,正,反,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义重于生,生重于义,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第一部分,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义,”,重于生命。,第二部分,举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行道之人、乞人,正,反,不辩礼义
16、乞人,受万钟,弗受、不屑,举例,有本心,失本心,(重义),(取义),35,小结:,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一步:辨证分析(正),二步:假设分析(反),三步:因果分析,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正面举例),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36,舍生取
17、义,(),正面,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正面,嗟来之食,行道之人,乞人,反面,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本 心,对 比,论 证,论 证,对 比,鱼 熊掌,道 理 论 证,举 例 论 证,论点,比喻论证,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7,写作特点,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
18、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38,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总结全
19、文,39,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延伸、拓展,40,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41,董存瑞,.M
20、PG,42,4/28/2025,大爱至善唐山,13,位农民,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农民。,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13,位农民除夕租了辆中巴车,顶风冒雪到郴州救灾。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们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他们的义举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勇为”。,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
21、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43,普通人的大爱 这就是爱 韩惠民,34,年前,一场飞来横祸,把韩惠民和初恋情人吴月瑛分开,吴月瑛瘫痪了。,照顾吴月瑛,3,年多后,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而他答应交友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是为了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我们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
22、活下去的泪水,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个特殊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颁奖词,: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44,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本心故,,二者皆可抛。,归纳文言词汇,45,4/28/2025,一、一词多义,、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
2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46,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7,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
24、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48,三、古今异义,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四、词类活用,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49,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
25、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50,六、虚词,之:,助词,行道,之,人弗受,此,之,谓失其本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代词,呼尔而与,之,人皆有,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的,宾语提前,这,不译,他,指羞恶之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2,、于:介词,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比较,比,表示对象,对、对于,51,3,、,为:,介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动词:,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故不,为,苟得也,为了,为了,做,接受,做,4,、则:连词,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假设,如果,表示结果,就,5
26、2,而:,连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示并列,不译,表示转折,却,表示修饰,不译,表示承接,就,表示转折,表示承接,就,53,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课堂练习,54,、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乡为生死而不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
27、实义。,“,辩”通“辨”;辨别。,5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二者不可,得兼,(,),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此之谓失其,本心,(,),贤者能勿,丧,耳,(,),故,患,有所不辟也,(),呼,尔,而与之,(),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本性,丧失、丢掉,祸患、突难,助词,5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给),(表示修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但是
28、表转折),(比,介词。表示比较。,(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指示代词。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57,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万钟于我何加焉,!,4.,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练习,:翻译下列句子。,58,问答题,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2,、文中两次提到“
29、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9,3,、简要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而取义。,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30、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4,、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60,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
31、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61,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
32、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62,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
33、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63,7,、,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
34、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64,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