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昆明市第一中学 2025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 8 页。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
意事项见
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
上填写清
楚, 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
橡皮擦擦
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平面布置上, 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
系性的建筑物, 如回廊、抱履、厢、耳、过厅等等, 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
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 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
原则, 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 以取得最多
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 但主要部分一般都有砖
石墁地, 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 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
外起居室”。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 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 因而沿用
的惯例, 成了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 个别建
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 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
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
扇、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 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
汇”, 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 能有多样
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 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休裁, 有多
样性的创作, 如文章之有诗、词、歌、默、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
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 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 具有共同的中
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 遵循着中国建筑
的“文法”组织起来。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
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
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到建筑内
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
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
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
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
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
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
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
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
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
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
宇罢了。
(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含一”。早在六千年前,我们就用
木结构造房子,用榫卵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灾害,西方世界直
到近些年来才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中国建筑由于其历史和环境的独特,
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可是,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
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中国建筑传统的技艺,需要重新被关注。
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
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
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
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聚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
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
质需求。 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
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的
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对
于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
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
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
这些年,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渐被人们
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
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摘编自阮仪三《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
1
. 根据材料二,下列建筑中最不符合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一项是(3 分)
2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建筑平面布置中的一“所”房子,体现该建筑物及其他联系性建筑物
的布置,遵循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轴线的原则。
B.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庙宇,还是亭台水榭,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和特色,因此
它们都使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都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
C. 与西方古建筑多为供养神的庙堂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人的居住为主要
功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理性精神的艺术总体特征。
D. 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了大量建筑后,中国社会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改
变,传统建筑技艺的精神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带给我们反思。
3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词汇”“文法”等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建筑构件比作词
汇,将建筑关系和方法比作文法,生动形象。
B. 材料二从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古建筑的功用、建筑内部和用材等进行对
比,突出了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理性精神的特征。
C. 材料三提及中国古典建筑用木结构造房,用榫卯结构制成房屋构件抵御地
震灾害,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优良传统。
D. 三则材料都将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建筑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中国古典建筑
的特点,表达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赞美之情。
4
5
.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 分)
. 建筑历来都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建筑
的艺术性特征。(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阿霞(节选)
葛 亮
我在大一暑假的社会实践任务,在我们家里是真正提上了议事日程的。其他同
学,基本都在一个星期之内在居委会和父母所在单位搞定了。所以当他们叫我出去
玩的时候,听说我要正儿八经地去餐馆打工了,都有些迷惑。
拿来拿来,我给他盖章。电话那头是个大咧咧的声音,姚伯伯是个老江湖,自
然对这套游戏规则烂熟于心。爸爸说,老姚,你误会啦,我是真要把儿子送到你的
饭店去磨炼磨炼的。姚伯伯嘿嘿一笑说,你行,把儿子送我这儿忆苦思甜了。你舍
得了,我也就没什么不忍心的。那就磨炼吧。
第一天可能是没计算好时间,狠狠地迟了一到。打了卡,我也没在意。杨经理
看着我笑笑,没说什么。 目光所及之处,好像人人都在忙碌,有条有理。一下
子,我又好像成了局外人。我走到更衣室换衣服,到了门口,一个人影斜插出来,
堵住去路。我一看,是个圆圆脸的小姑娘。她一把拉住我的胳臂,说,跟我走。我
一时懵懂得很,就跟着她走。走到杨经理跟前,就听见她说,经理,他迟到这么
久,你怎么不骂他啊?
我大吃一惊,回头看她,她脸红得有些肿胀起来,似乎愤怒得很。再看看杨经
理,脸上尴尬着,却又对我笑,嘴动了动,终于说出话来,却是冲着那小姑娘的,
发神经啊,阿霞,没看我忙么,干活去。阿贾岱了蟋嘴唇,挪了几步,却又折回
来,我们迟到你都骂,为什么他你不骂? 杨经理正在给客人落单,这回真的不耐烦
了,声音粗了起来,我骂他,有人就要骂我,你拎不清啊。
忙完中午的饭时,大家坐在一起吃东西,吃得很安静,凝重得过分了。吃着吃
着,工友们总归对我有些好奇,就开始问这问那。我就耐下心来答,正经八百地,
大家就都说,毛果这个大学生,还真是个好脾气的人。他们说话的时候,阿霞就直
直地看着我。她的眼睛真是大,目光却是涣散的。表情就有些茫然,好像时刻走着
神。虽说是这样,我终于也被她看得心里发毛。这时候突然听见她大声地说,他迟
到,经理肯定不会扣他工资的。
她声音这样大,斩钉截铁,似乎刻意夸张了自己的郊县口音。我心里又有了莫
名其妙的感觉,很无助似的。这种感觉十分奇异,好像某些游戏规则被打破了,让
我的双脚突然踩了个空。
我抬起头,看着工友们。大家对她的话并不在意。有个叫瑞姐的,冷笑了一
下,开始低下头去剔指甲。其他人只是沉默而已。气氛一时有些生硬,但也没有谁
的脸上有了看热闹的人通常具备的饶有兴味的神色。
我这才觉出阿霞在这个群体中,是个异数。很不寻常的,是她自己的行为和别
人对她的态度。这原本是个很世俗的群体,阿霞的旁逸斜出,似乎为它增加了一些
考验的力度。而被考验的,是我。
第二天我起了大早,到了餐厅。还没什么人,杨经理看见我,好像有些惊奇。
她看看我说,你,其实不用这么早的。停了停,又说,阿霞的话,不要当真。
我没想到的是,我的自律,会引起了其他人的好感,其中包括阿霞。
中午吃饭的时候,阿霞竟坐到我旁边,吃了几口,她又开始定定地看我,突然
大声地对我说,你看,你可以不迟到的嘛。
大家又沉默了,含笑看着我,好像阿霞代替他们说出了对我的褒扬。我突然有
些兴奋,是一种被接纳的感觉,可是这种感觉同样是奇特的。是一种有些幼稚的满
足感,这种满足感,只是因为阿霞的一句话。
阿霞低下头去,大口地吃东西,把汤喝出很大的声响。那是一种理直气壮的声
音,一种孩童式的理直气壮。我逐渐感觉到阿霞在人群中是一个小小的权威,奇特
的是,这种权威却含有某种游戏的性质,是在众人的纵容中形成的,这一点让我迷
惑。
安静时的阿霞,往往是拿来一小箩纸巾,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慢慢地折。开始动
作是机械的,中颊中矩的,她脸上的神情也是相当肃穆的,是完成使命的样子。渐
渐自己也感到烦腻了,就折出许多花样来,脸色也跟着活泼了。折的多是些中看不
中用的形状,很繁复,但失去了纸巾的功能。这时候如果有人问,阿霞,你折的什
么啊? 她就会把先前折好的模型迅速地抖开,再规规矩矩地折成千篇律的样子。
终于有一次,在下午一场酣畅淋漓的牌局之后,我起身去厕所。经过阿霞的时候,
突然听到姐声地说,你怎么跟他们一样哦,你是大学生哎!
我回过孩去,看到她十分认真的表情,脸色又是通红的,却是个悲愤的擭样。
我一时间语塞,仿佛又是秀才遇到兵了。
拌凉菜的四川师傅小李,就打着哈哈说,阿霞妹子看不上我们,看上状元郎
啦。大家就很凑綞地笑,是替我解圆的。
阿霞却恶狠狠地接上去,我就是看不上你们,我就看得上状无郎。我家弟弟就
是个状元郎。我诧异极了,因为这些话阿霞几乎是喊出来的,肩膀抖动着,竟像是
歇斯底里了。她大而空洞的眼睛却是要将我吸进去一样。我突然有些恐惧,觉得自
己好像前世亏欠了她。
大家散去了,阿霞重新坐了下来,认认真真地将纸巾折下去。
(摘编自葛亮《七声》)
6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大学同学中只有“我”在认真完成暑假社会实践任务,作者旨在凸显
“我”的与众不同。
B. 对于“我”的迟到,杨经理的宽容和阿霞的心直口快、不留情面形成对
比,突出阿霞的泼辣。
C. 阿霞的弟弟是状元郎,她引以为豪,所以更亲近“我”这个大学生,看不
上店里其他人。
D. 作为大学生的“我”渐渐融入餐馆底层打工者的圈子,但不同认知群体之
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头两段叙述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点出了故事背景,同时也是对真
实环境的细致展现。
B.阿霞一个人折纸巾的片段叙写,对其心理的刻画是鲜明且细腻的,给读者留
下了回味的空间。
C. 都说“言为心声”,本文鲜有人物对话,却依然能展现人物特征,呈现出
简洁干净的语言风格。
D. 作者用日常片断表现人性之真、不追求冲突较大的戏剧化情节,以近乎散
文的白描手法来表达。
8
. 文中画线处说“这原本是个很世俗的群体,阿霞的旁逸斜出,似乎为它增
加了一些考验的力度”,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
. 文本中的“我”名叫毛果,借助毛果的视角来叙事,有怎样的独特效果?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9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将
其头似为饮器。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
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
则豫让也。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 “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卒释之。又漆
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其友谓之曰:“以子之才,臣事
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豫让乃笑而应之曰: “凡吾所谓为
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
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裹子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
也。”果让。赵襄子面数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
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
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 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
之。”襄子乃喟然叹泣: “嗟乎,豫子!”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
臣不爱死以成
名。君前已宽舍服,及下麓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感请君之衣
窃击之,燕死不恨子义之,乃使使者持我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
“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赵一》)
材料二:
戎问:“豫让事范中行氏,又事智伯,焉得贤?”曰:“传谓事范中行氏无所
知名,去而寧智伯。豫让,毕阳之卧。毕阳亦义未,送伯宗之子于楚,让无忝厥祖
矣。千载之下,有知心者, 自古皆有死,让至今有耿光。”
(节选自(宋)王应麟《通鉴答问》)
材料三:
方董卓废立,豪杰并起,莫不欲盗汉以为已有。独贤宗子(刘)虞牧幽州,誓清
国耻。乃令畴奉章奔问官守。比归,而虞为公孙瓒所杀。畸乃哭墓而去,纠合宗
党,扫地而盟,期于诛瓒。光何,瓒为袁紹所灭。尝谓豫让、荆轲亦燕赵之豪,其
感慨许与,固有烈士之风,然中怀谲计,并命于数寸匕首,不免为一刺客。如畴之
卓荦数千里间关寇敌不陨君命斥责去瓒。归于光终,抚和民夷,约法立制,其忠不
止诛瓒,欲将率燕赵义士,并讨袁曹,兴复汉室,不幸而遂为操有,故终不臣操仕
魏,其义烈矫矫,非豫让诸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元)郝经《汉义士田畴碑》)
1
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如畴之卓 A 荦 B 数千里 C 间关 D 寇敌 E 不陨 F 君命 C 斥责去瓒
1
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顾,难道,表反问,与《为学》中“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
顾”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
“
“
“
B. 众人,文中指一般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
众人”用法和意思相同。
C. 期,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的
期”读音和意思都不同。
D. 为,介词,表被动,与《论语·先进》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
为”用法和意义都不同。
1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豫让侍奉范氏和中行氏时没有名气,侍奉知伯后得到了重用。豫让认为知
伯像对待国士一样对待他,他也要知恩图报。
B. 友人认为凭借豫让的才华,他只要好好侍奉赵襄子就一定能受到重用,得
到他想要的国士之遇,但豫让并不想这么做。
C. 有人因为豫让一臣事二主而认为他不贤,王应麟却肯定了他的做法,认为
“士为知己者死”是死得其所,值得后人敬仰。
D. 田畴和豫让都是心怀忠义之人,希望有朝一日报仇雪恨、伸张大义,但由
于种种客观原因,他们的愿望都没有得以实现。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1)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2)毕阳亦义士,送伯宗之子于楚,让无忝厥祖矣。
1
4. 张耒评价豫让说“让为不负其君,然不合大义”,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3 分)
郡灞即事二首·其一
曾 巩
满轩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
四境带牛①无事日,两衙封印自繇②身。
白羊酒熟初看雪,黄杏花开欲探春。
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
【
注】①带牛:即“带牛佩犊”。西汉时渤海郡农民骚乱,宣帝命董遂往治其
事,董遂不用暴力,惟劝导说服,见有带刀佩剑者,便劝其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渤海因而治。②繇,即“由”。
1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这是一首即事诗,从“封印”“看雪”等词中可以大概推知,诗歌创作于
冬日。
B. 首联以黛青山色、无尘泉流,突出了郡守起居之处清静自然的环境特点。
C. 颔联用“带牛”的典故,寄托了诗人的执政愿望,希望日日无事,清闲自
由。
D. “白羊酒”和“黄杏花”,写出了年节将至的酒食置办,也暗含对春天的
期盼。
1
6. 诗歌尾联写“总是济南为郡乐”,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描绘了哪些快乐?
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 正因而对“
”的社会现状,所以皇上和自己想要改革,一定会面
,
对众人声势浩大的反对。
(2)《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往往太过于宠爱和忧虑树木,甚至“
,
,从而导致树木背离了本
性。
(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乃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宋诗
登快阁》中的“ , ”也包含
《
了这种知音难觅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云有云的地方性。河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做窝窝头,云粗中
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
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泼辣色调。
云南的云似乎是一幅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风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
奇的手续完成的笔调超脱而大胆的水墨画。我们若在黄昏前后,到城郊外一个小丘
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这种云彩时、具体一点的将生发出“大好河山”的感
想,抽象一点的将生发出“逝者如斯”的感想,深邃一点的可能会思考:“那么好
看的云,孕育在这一片云底下讨生活的人,究竟是怎样的? 他们会有博大精深的人
生思想,还是单纯美丽的诗的感情?)
1
8、文中阅波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
果。(4 分)
1
9.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为什么一下雨就想睡觉? 主要是雨天有三个魔法
第一个魔法是较低的温度。我们的祖辈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节律,
随着夜幕降临,温度逐渐下降、这样的信号告诉大脑睡觉时间到了。下雨天,温度
低了,唤起了我们睡觉的本能。休息能让人体尽可能保存热量,这也是人类生存的
本能。
①
。下雨声、海浪声、风吟声等,都叫自然白噪声。白噪音自带单调
的属性,一定频率的白噪声让人感到困倦,更容易入睡。这些声音还能帮你在睡眠
中,巩固白天的记忆。
第三个魔法是昏暗的光照。雨天昏暗的光线,会刺激大脑中一个叫松果体的结
构,
②
。而褪黑素正是调节睡眠和昼夜节律的“传令兵”。也就是说,昏
暗的雨天给了大脑感觉“天已黑”的错觉,松果体在其刺激下分泌褪黑素,这一过
程产生了适合睡眠的氛围。雨天的魔法,让人类的休息更加幸福。
2
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点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上一周我们讲完了第九课,现在我们开始讲第十课的内容。
2
B. 老师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
C.温良的精神特质,几乎是我们国人的一种人性深处的情感。
D. 国庆节期间我们要约着去北京旅游,你要跟我们一起去吗?
四、写作(60 分)
2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及中国传统的围合式房屋,其营造了乡情与亲情合一的群体
温情。现如今,人们更追求以“我”为中心的个人理性,比如:关注个体隐私、捍
卫主体意志、反对同一化等等。在生活的各方面有诸多体现。
对这样的转变,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体验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