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莞市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试题
高三历史
命题人:吴为敏 审题人:高三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据学者研究,禹在整个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治水范围遍及豫东、鲁西、淮北、河北等广大
区域,参与的氏族、部族众多,著名的有涂山氏、皋陶氏、伯益氏、横革氏、直成氏、共
工之从孙四岳等,因此文献说“执玉帛者万国”。这可用于说明,大禹治水(
A. 根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
B. 得益于集权政治发展
C. 归功于部族矛盾缓和
D. 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
.《盐铁论》记载,西汉“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
转尸;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这一记载
说明,当时(
)
A. 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
B.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D. 各地物产流通范围有限
.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
)
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国家定两税(指户税和地税),本意在
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教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白居易《重赋》
元和六年(811 年),注意维护宣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
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
《
旧唐书·宪宗传》
唐文宗(809—840 年)(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文宗领诏令)天
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
《
南郊赦文》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
D.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
4
5
6
.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积极修建孔庙,兴办学校。至正七年(1347 年),诸暨人杨维桢
说甘肃已由西戎地变为“冠带之区”,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市)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
悌忠信”。这反映出元朝(
A.边疆治理成效突出
C.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
B.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对此时人评价道:
今科差于地者,不过曰计地而差,则地多之富家无可逃。然此务本之人也,与其使富商
大贾逐末者得便,宁使务本者稍宽,不犹愈(较好)乎?”该观点认为,一条鞭法(
“
)
A. 导致抑本务末的作用
B. 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加速社会结构的解体
D. 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江南的小农场主和小作坊主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
出售产品、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钱、银),以及进行雇工、借
贷、典当、交租、纳税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而进行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
能力。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A.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B. 新式教育适应时代发展
D. 经济发展推动实用教育
7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
1
{
#{QQABCQaQggAAQAAAABgCQwEiCgGQkhCAAQgOhBAEIAAACANABAA=}#}
-
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
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
关系。这些活动(
)
A. 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
B. 促使中国融入到世界
C. 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
D. 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
8
9
.晚清时期,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先后出现夷务(师夷制夷)、洋务(运动)、
时务(清末新政)三个关键词语的演变。这实际呈现了(
)
A.中学为体的发展历程
B.“化西为中”的制度与文化变迁
C.步履艰难的新政困境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过程
.如图是民国初年《新闻报》刊登的一幅名为“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的漫画。画面中是一个
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鼎足分别写有“立法”“行政”“司法”字样,
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修补“立法”一足。该漫画反映出(
)
A.民主共和得到一定维护
B.北洋军阀统治基础薄弱
C.护法运动取得最终成功
D.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
1
0.1937 年 3 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
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
信仰。这表明(
)
A. 中共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 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的原则
C. 中共强调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D. 联合政府建立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11.1956 年 6 月,国务院做出决定,当年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 14.5%;
重工业部分、重点建设地区、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级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可以有较大的提
高。此次工资改革(
)
A. 推动了各经济部门的同步发展
B. 纠正了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C. 增强了工业化建设的社会动力
D.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
1
2.1979 年,广州市汽车公司从香港市民“打的”中得到启发,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出租车公
司,并在内地首创“扬手即停”的全新服务模式,一时风靡全国,并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
推广开来。随后,北京黄面的、天津夏利、上海捷达等,成为各个城市的新名片。这一现
象(
)
A. 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
B. 实现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C. 折射出探索改革激发新活力
D. 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
3.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认为神是世界的主宰,人可以通过祭祀向神祈福。释迦牟尼则认识
到世间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应该依靠自己的觉悟来求福。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
A.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精神觉醒
B. 婆罗门教义不断丰富与发展
C. 政权逐渐摆脱了神权的控制
D. 种姓制度理论的思辨化趋势
2
{
#{QQABCQaQggAAQAAAABgCQwEiCgGQkhCAAQgOhBAEIAAACANABAA=}#}
1
4.下面所示为 847 年法兰克王国颁布的《莫尔森法令》的部分内容。这表明法兰克(
我们希望你们了解,我们要授予我们忠诚的臣属以权利,我们不希望做任
何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同时我们告诫你们和其他忠诚的臣属,你们也要授权你
们的人,也不要做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同时,我们希望属于我们的人,不
论他是哪个王国的人,都要跟随自己的领主进攻敌人,或满足领主其他方面的
需要,除非他自己的王国遭到攻击,而全体人民都要进行抗击。
)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封君封臣制渗透契约理念
C. 国王成为领主的最高统治者
D. 有限王权思想被广泛接受
1
5.如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
)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六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当砂糖遇到茶叶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
A. 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C. 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B. 美洲作物外传改变了世界格局
D. 海洋探险活动提高了粮食产量
1
6.18 世纪,“英国狂热”这一词在法国出现,指过分欣赏或学习英国。同一词源的“英国迷”,
指的崇拜、迷恋英国的人。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迷”一度参与领导了国民议会里最核
心的工作——立宪。这反映了“英国迷”(
A. 追求政治秩序稳定
C. 倡导建立共和政体
)
B. 主张开展产业革命
D. 积极传播启蒙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1
材料一
《
王制》言外诸侯嗣,内诸侯禄,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徒设此义,实不能行。内而周、
召,外而三桓、七穆靡不世据其位,遂致上位者骄淫矜夸,不能自振,在下者遏抑掩蔽,末由
自达……贵族既不能任国事,势不能不擢用士民,孔讥世卿,墨明上贤,韩非贵法术之士,皆
是道也……至汉初,开布衣卿相之局。“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先王公卿之胄才则用,不才则
弃。”而因门阀而侈居人上者,以法律论,始全失其根据。虽魏晋以后,反动之焰复然,然其
根底,则远不如先秦之世之深厚矣。浙考神墙 750
—
—吕思勉《先秦史·等级》
材料二
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
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
人主遂不能籍以成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
膂。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至两汉、魏晋南北朝三个阶段的社会主导阶层。结合所学,
(
从政治和文化角度,说明战国“擢用士民”的影响。(6 分)
3
{
#{QQABCQaQggAAQAAAABgCQwEiCgGQkhCAAQgOhBAEIAAACANABAA=}#}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南朝君主“不得不用寒人”的原因。从选官制度角度,指
出材料反应的趋势在隋唐和宋代的进一步发展。(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十分流行的国民话语。咸丰元年(1851 年)统计的人数为“四万
三千二百十六万四千四十七名口”。辛亥革命前夕,邹容提出:“率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为同胞
请命……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于枪林弹雨中。”民国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
中华民国也”成为流行的观念。九一八事变后,出现了“合四万万头颅铁血与倭奴共没于沙场,
以于亡中求存,相信以我十人百人之身首换彼倭奴一人”的诸多类似宣传口号。1941 年《东
方杂志》写道:“看今日的全面抗战,从极北到极南,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一心一德,步骤一
致,对侵略者作最光辉英勇的搏斗,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景象!”
——摘编自李金飞《近代中国“四万万”话语的建构与多重运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万万”话语在近代各阶段的含义。(3 分)
(
(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四万万,话语与近代中国命运”自拟一个论题,并进
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1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有学者指出,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法治若不以民主为实质和灵魂,若不是对
人民群众的全部社会权利与责任予以落实和保障,就难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难免沦落为人治
主义的强力工具。民主若不以法治为根本形式,通过系统的程序和规则落实为法制,民主就只
能停留在愿望中。民主与法治相分离的结果,往往要么是演变成无序化的动乱,要么是倒退回
僵化的专制。
—
—摘编自王浦劬《政治学原理》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
严密,表述成文。)(12 分)
4
{
#{QQABCQaQggAAQAAAABgCQwEiCgGQkhCAAQgOhBAEIAAACANABAA=}#}
2
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毛泽东在 1953 年 9 月 12 日指出,我们不是去侵略别人,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
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
“
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我们希望和平的环境,反对新的战争,但是如果帝国主义把战争
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也绝不害怕,坚持以战争反对战争”。1956 年 1 月,在修改周恩来在全
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政治报告稿时他又再次强调:“我们要求和平,但是如果国际侵略集团把
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话,我们也并不惧怕战争。”在阐明赞成和平与不怕战争的同时,毛泽
东还强调对战争要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指出,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同对待一切‘乱
子’的态度一样,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可以看出,热爱和平必然反对战争,这是
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惧怕战争则表现了决不向任何压力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
—摘自《毛泽东文集》等
材料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
多重风险挑战。面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错综交织,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世界需
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代课题。中国提出
全球安全倡议,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一年来,在全球安全倡议核
心理念和原则指导下,中方积极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致力于同各方开展合作,
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为推动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贡献
了中国力量。“中方愿同金砖伙伴一道,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见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
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
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2014 年中国又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亚洲安全观,2016 年中国
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阐述中国的新安全观,2017 年中国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
阐述如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
—摘编自林涛《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
(
1)概括毛泽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主要论断,并分析其相关原因。(8 分)
(
2)指出新时代中国全球安全观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4 分)
5
{
#{QQABCQaQggAAQAAAABgCQwEiCgGQkhCAAQgOhBAEIAAACANABA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