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1000题)
1、阅读《雷雨》导学案片段,按要求答题。
A.“初读感知”环节能够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B.揣摩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C.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
【答案】 D
2、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A
3、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答案】 D
4、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6、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7、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8、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答案】 B
9、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答案】 D
10、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答案】 D
11、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12、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 )。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答案】 B
13、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答案】 D
14、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问题设置随意,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
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答案】 C
15、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诗句中“月”的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于其他的是( )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 B
16、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题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B.鼓励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意见
C.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随意写作,字数随意
D.设计写作情景,根据情景进行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心声
【答案】 C
17、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答案】 A
18、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
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
【答案】 B
19、某高中教师参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讨会后,制定了本班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下列合适的是( )。
A.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给出自己的评论
B.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
C.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
D.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
【答案】 B
20、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21、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22、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D.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
【答案】 D
23、某必修教材编排有借景抒怀诗专题“景中观情”。按照该教材专题单元的要求,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该专题单元的一项是( )。
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B.于谦《石灰吟》
C.高适《别董大》
D.柳永《雨霖铃》
【答案】 B
24、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文章大意
C.引导学生答疑,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D.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答案】 A
25、在教授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鲁迅的杂文集作品,以下举例不恰当的是( )。
A.《且介亭杂文》
B.《而已集》
C.《坟》
D.《彷徨》
【答案】 D
26、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一课时,打算向学生补充“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协助解决“四书”包含哪几部著作,以下学生的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D.《诗经》《孟子》《孝经》《尔雅》
【答案】 B
27、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学导入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B.这一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答案】 D
28、教师在讲解古诗这一单元的时候,列举了以下诗句,让同学们说出诗句描述的季节。下列选项中的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春秋夏冬
B.冬秋夏春
C.冬秋春夏
D.春冬秋夏
【答案】 B
29、教师指出在元、明、清三代,我国长篇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就这一时期产生的长篇小说进行了推荐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答案】 D
30、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样升起》
【答案】 C
31、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32、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孟子论辩技巧的教学还不够到位,没有讲解透彻
B.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分角色扮演重在锻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特点进行表达的能力
D.分角色扮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 D
33、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新闻与传记
B.小说与戏剧
C.诗歌与散文
D.语言文字应用
【答案】 D
34、学习《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对喜欢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模仿本文的写景方法,尝试写夏景、秋景或者冬景。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C.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答案】 D
35、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学节奏的把握要参考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
B.课堂教学的高潮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形成
C.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性与节奏感可使课堂富有和谐的音乐美
D.有趣的提问可以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答案】 C
36、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答案】 D
3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3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39、在讲授《苏武传》一文时,教师指出苏武是作者主要赞颂的人物形象,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并列举很多有关民族气节的诗句。下列哪一诗句与此民族气节相关(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志不强者智不迭,言不信者行不果
【答案】 C
40、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 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答案】 B
41、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中“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句时,向教师请教古代计时方式以及“五更”所指向的时段。以下和“五更”对应的现在的时间正确的一项是( )。
A.02:00—03:00
B.03:00—05:00
C.04:00—05:00
D.03:00—04:00
【答案】 B
42、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小说与戏剧
B.文化论著研读
C.新闻与传记
D.诗歌与散文
【答案】 C
43、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 A
44、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45、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莎士比亚《奥赛罗》郭沫若《屈原》夏衍《春寒》
B.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契诃夫《嫁妆》
C.关汉卿《望江亭》曹禺《北京人》易卜生《玩偶之家》
D.汤显祖《牡丹亭》莫里哀《伪君子》老舍《二马》
【答案】 C
46、外国文学名著阅读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请学生总结高老头的结局。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高老头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
B.高老头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
C.高老头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
D.高老头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
【答案】 C
47、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中
C.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宋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答案】 C
4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片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电影与文本完美融合,让语文更加有魅力
B.用电影内容引出“无形,,的笼子,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深入的提问中思想更加深刻
C.连续提出5个问题,这5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针对性、深入性
D.教师不应果断否定学生并给出答案,这违背了对学生的赏识性教育的原则
【答案】 D
49、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其中属于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是( )。
A.水平一
B.水平三
C.水平四
D.水平五
【答案】 D
50、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51、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答案】 A
52、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B.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C.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D.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答案】 C
53、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54、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
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
【答案】 D
55、教师带领学生在名著导读课上学习了莫里哀的《悭吝人》,作品中叙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下列作品中也有刻画了吝啬人形象的作品是( )
A.《红字》
B.《玩偶之家》
C.《项链》
D.《威尼斯商人》
【答案】 D
56、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法适合的是( )。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答案】 B
57、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感受小说的魅力”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巴金《家》林语堂《京华烟云》鲁迅《朝花夕拾》
B.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王蒙《编辑部来了个年轻人》
C.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受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D.曹雪芹《红楼梦》刘白羽《第二个太阳》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答案】 B
58、在学习《胡同文化》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味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体会“京味儿”,有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
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C.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没有帮助
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C
59、教师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藤野先生》
B.《祝福》
C.《沉沦》
D.《包身工》
【答案】 A
60、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61、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62、阅读《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反复体味,可以逐步理解文本
B.精读过分细化,不利于学生把握思想感情
C.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把握教学节奏、明确教学步骤
D.精读环节设置重复、哕唆,应精简步骤,使课程更紧凑
【答案】 A
63、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对文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具体阐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海燕”象征无畏无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B.“大海”象征扼杀革命的反动势力
C.“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生活
D.“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风暴
【答案】 B
64、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自主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找出更多相似的例子。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B.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自主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答案】 B
65、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答案】 B
66、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67、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68、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安排学生整理“送别”主题的作品,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李白《渡荆门送别》
B.李贺《雁门太守行》
C.秦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D.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答案】 B
69、某高一年级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下列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B.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D.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答案】 A
70、某教师在教学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前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B.引导学生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C.指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D.引导学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
【答案】 B
71、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选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D
72、某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使用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的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答案】 B
73、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小说与戏剧
B.文化论著研读
C.新闻与传记
D.诗歌与散文
【答案】 C
74、学习《鸿门宴》,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大王来何操?”一句的特殊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 A
75、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答案】 A
76、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多媒体导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B.复习导入,巩固已学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
C.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D.结合词人两个时期词作风格,深入对比鉴赏
【答案】 D
77、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专题研究,为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教师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分类。下列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范增数目项王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答案】 C
78、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D
79、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A.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B.在导入环节列出学习目标可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有的放矢
C.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D.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答案】 D
8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答案】 B
81、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答案】 D
82、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 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