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NO196. 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汇编(75篇23.8万字).docx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10232931 上传时间:2025-04-28 格式:DOCX 页数:293 大小:46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O196. 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汇编(75篇23.8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3页
NO196. 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汇编(75篇23.8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3页
NO196. 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汇编(75篇23.8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3页
NO196. 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汇编(75篇23.8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3页
NO196. 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汇编(75篇23.8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NO196. 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汇编“文稿 108”微信公众号 着力打造文秘工作者的移动图片馆文稿 108 成立两办、组织、政法、纪检、群团、乡镇、人大政协、 宣传统战、科教文卫、农业扶贫、经济招商、安全环保、国企等 免费微信交流群,期待加入,共推大稿、共襄大业!(扫描右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1 目录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020-01-01 来源:求是2020 年第 1 期1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92019-12-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24 期9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13

2、2019-11-30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23 期13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172019-11-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22 期17习近平在希腊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42019-11-10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4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24习近平在尼泊尔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62019-10-11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6将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26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282019-10-02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9 期28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382019-07-31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5

3、 期38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432019-07-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4 期4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82019-06-30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3 期48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52019-06-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2 期55福州古厝序622019-06-08 来源:人民日报62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642019-06-01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1 期64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692019-05-16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0 期69习近平:

4、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792013-11-12 来源:求是2014 年第 1 期79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852019-05-01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9 期85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902019-04-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8 期90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942019-03-31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7 期94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1012019-03-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6 期101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1052019-02-28 来源:

5、求是2019 年第 5 期105习近平: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1092019-02-28 来源:新华社北京 2 月 28 日电109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1102019-02-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4 期110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1162019-01-31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3 期116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1282019-01-16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2 期128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32018-12-31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1 期133习近平: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138201

6、5-02-27 来源:新华社北京 2 月 27 日电138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392015-01-01 来源:求是2015 年第 1 期139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1472017-11-30 来源:新华社147习近平在朝鲜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532019-06-19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153传承中朝友谊,续写时代新篇章153习近平在塔吉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552019-06-12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155携手共铸中塔友好新辉煌155习近平在吉尔吉斯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582019-06-11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158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

7、四季常青158习近平在法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612019-03-23 来源:新华社161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并肩前行161习近平在意大利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642019-03-20 来源:新华社164东西交往传佳话中意友谊续新篇164习近平在葡萄牙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672018-12-03 来源:新华社167跨越时空的友谊面向未来的伙伴167习近平在巴拿马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702018-11-30 来源:新华社170携手前进,共创未来170习近平在阿根廷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732018-11-28 来源:新华社173开创中阿关系新时代173习近平在西班牙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762018-11-2

8、7 来源:新华社176阔步迈进新时代,携手共创新辉煌176习近平在菲律宾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792018-11-19 来源:新华网179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179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1822018-11-17 来源:新华社182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182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842018-11-14 来源:新华社184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184习近平在南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872018-07-22 来源:新华社187携手开创中南友好新时代187习近平在卢旺达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902018-07-21 来源:新华社190中卢友谊情比山高190习近平在

9、塞内加尔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932018-07-20 来源:新华社193中国和塞内加尔团结一致193习近平在阿联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962018-07-18 来源:新华社196携手前行,共创未来196习近平在老挝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992017-11-14 来源:新华社199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199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022017-11-09 来源:新华社202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202习近平在德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052017-07-04 来源:新华社205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205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082017-06-07 来源:新华社208为中哈

10、关系插上梦想的翅膀208习近平在芬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122017-04-03 来源:新华社212穿越历史的友谊212习近平在瑞士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142017-01-13 来源:新华社214深化务实合作共谋和平发展214习近平在智利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182016-11-22 来源:新华社218共同开创中国和智利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218习近平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212016-11-17 来源:新华社221共圆百年发展梦同谱合作新华章221习近平在厄瓜多尔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242016-11-16 来源:新华社224搭建中厄友好合作的新桥224习近平在孟加拉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272016-

11、10-14 来源:新华社227让中孟合作收获金色果实227习近平在柬埔寨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302016-10-12 来源:新华社230做肝胆相照的好邻居、真朋友230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332016-06-21 来源:新华社233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233习近平在波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372016-06-17 来源:新华社237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237习近平在塞尔维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402016-06-16 来源:新华社240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240习近平在捷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432016-03-26 来源:新华社243奏响中捷关系的时代强音243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

12、表署名文章2462016-01-21 来源:新华社246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246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492016-01-19 来源:新华社249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249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522016-01-18 来源:新华社252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252习近平在南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552015-12-01 来源:新华社255让友谊、合作的彩虹更加绚丽夺目255习近平在津巴布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582015-11-30 来源:新华社258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258习近平在新加坡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612015-11-06 来源:新华社261承前启后继往

13、开来共创中新关系美好未来261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632015-11-05 来源:新华社263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263习近平在白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662015-05-08 来源:新华社266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266习近平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692015-05-07 来源:新华社269铭记历史,开创未来269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722015-04-19 来源:新华社272中巴人民友谊万岁272习近平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742014-11-21 来源:新华社274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274习近平在新西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76201

14、4-11-19 来源:新华社276共同描绘中新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276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782014-11-14 来源:新华社278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278习近平在印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812014-09-17 来源:新华社281携手共创繁荣振兴的亚洲世纪281习近平在斯里兰卡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832014-09-16 来源:新华社283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283习近平在马尔代夫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852014-09-14 来源:新华社285真诚的朋友,发展的伙伴285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01-01 来源:求是2

15、020 年第 1 期这次全会听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 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 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这 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 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 纲

16、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 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下面,我代表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 70 年 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 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 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 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一个国家选择什么

17、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 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 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 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 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 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 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

18、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 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 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 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 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 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 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

19、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 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 一样”。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 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 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 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 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 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 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

20、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 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 经验。夺取全国政权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 年 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我 们党进而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 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21、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 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 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 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 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

22、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 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 握。邓小平同志 1980 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过,“我们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 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 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 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2014 年,我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也说过:“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

23、的、有效的,主 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 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 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 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 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 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 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

24、制度和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国 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 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

25、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 象,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我们从来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借鉴吸收了苏联的许多有益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 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邓小平同志说过:“我

26、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 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 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 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有 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 中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显示 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可以预期,随着全 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 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

27、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 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 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 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 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 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可以说,

28、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 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 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 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全党 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 任何

29、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二、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这次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 位。要抓好 3 件事,一是坚持和巩固,二是完善和发展,三是遵守和执行。第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 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 度是我

30、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次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 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 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可宝贵的经验。 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 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这次全会总结实践经验,在我们党已经明确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 重要制度的基

31、础上作出一些新的概括,比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 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党和国 家监督体系等也进一步作出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 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我们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

32、推进法治建设、制 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 我们讲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 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各级党委(党组)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关键就是看所领导的地方、部门、 单位在各项工作中是否执行和落实了这些制度。真正执行和落实了,方向 上就没有问题,政治上就不会出问题。第二,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

33、事得其道者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 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 善、不断发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 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 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 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次全会提出的目

34、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 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 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 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 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既要排查梳理之前各项改革任务的完 成情况,已经完成的要巩固深化,尚未完成的要继续推进,又要把这次全 会部署的任务及时纳入工作日程,实现有机衔接和贯通,确保取得扎扎实 实的成效。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 单位

35、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 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要 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 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既要积 极主动,又要遵循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国家法律制度规定,不能不讲规制,不能不守章法,更不能草率行事,关键是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的人对制度 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随意更改制度;有的人千方百计钻 制度空子、打擦边

36、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甚至极力逃避制度的 监管,等等。因此,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 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 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切实防止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宽严失度等问 题的发生,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 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 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 程,坚决杜绝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肃查处有令 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行为,

37、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要把 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运 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宣传部门要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宣 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 越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 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 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 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 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要把制度

38、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 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 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 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各级党委(党组)要按照党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好全会精神宣讲,有 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分层分类宣传教育,确保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要加强对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央有关方面要及时掌握各 地区各部门相关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向党中央报告。要注意总结各地区各 部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中央深改委要统筹抓好这次全会 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同志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39、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增 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 10 月 31 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 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主要部分。)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9-12-15 来源:求是2019 年第 24 期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在国内外发展 环境变化中,现有区域政策哪些要坚持、哪些应调整。要面向第二个百年 目标,作些战略性考虑。一、

40、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 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过几次重大调整。“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有 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 54 项。 后来,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的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展“三线”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施了 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 来,我们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

41、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 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 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 我们还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 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 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2018 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 38.5%,比 2012 年下降 4.3 个 百分点。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有的省份内部也有分化现象。二是 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

42、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 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 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 区发展相对滞后。2012 年至 2018 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 8.7%下降到 6.2%,常住人口减少 137 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一些 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 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二、新

43、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 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 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 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 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

44、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 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 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第一,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 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要 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然,北京、上海等 特大城市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功能定位合理管控人口规模。第二,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 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 品。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

45、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 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第三,完善空间治理。要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主体功能 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 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 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第四,保障民生底线。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要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 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迁移人口稳定落户。促进迁移人口落 户要克服形式主义,真抓实干,保证迁得出、落得下。要确保承担安全、 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促进区域

46、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第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要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 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除中央已有明确政策规定之外, 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壁 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要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 机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第二,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维护全国统 一大市场、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要在确 保 2020 年省级基金统收统支的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在全 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资源 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在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 完成的前提下,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统筹负责。 要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第四,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节约 能源资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有 10 多个省 份提出难以完成“十三五”能耗总量指标。这个问题要认真研究,既要尽力而 为,又要实事求是。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