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言系列584(8篇)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 院士专家发言材料汇编2021年9月目录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12.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谢和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23.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郭烈锦: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34.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永明: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45. 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贾利民:“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56.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许维鸿:韶关碳中和丹霞智库建设方案6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波
2、韶关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78. 南方电网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彭波: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8“智汇”韶关献良策奋楫扬帆逐浪高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院士专家发言材料汇编(韶关日报,2021年9月18日)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的重中之重,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撑用户侧储能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光伏原创及前沿技术储备不足,存在颠覆性风险。保护光伏产业链安全,是科技发展的重点,要积极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技术、高效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技术等,重点发展晶硅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等关键产品,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区域
3、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风电是有效解决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抓手,风电快速发展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以及推动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但我国风电部分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等环节,仍受制于人,而储能技术发展为分布式发电、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提供关键支撑。故而,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势在必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时间表。针对能源系统深度脱碳迫切需求,需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绿色氢能、煤炭高效利用等技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谢和平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减排、碳捕
4、捉、碳利用的CCUS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路径,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来实现碳中和,更不能片面性地“去碳”,甚至将“碳中和”进行“商业化”炒作。国际上现有的碳减排路线以碳捕捉封存(CCS)技术为主,但该技术成本高, 同时存在CO2逃逸风险。2009年,我们团队率先提出CO2矿化利用的新理念和CO2 矿化利用的CCUS减排路线。要将CO2作为资源利用,进行CO2矿化输出能源、加工天然矿物、处理工业固废。零碳排放的直接煤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能够直接使用煤进行发电,同时生产甲醇、合成气等具有化工意义的高附加值产物,并且无CO2排放。而海水直接制
5、氢技术,在技术意义上,能集成“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氢能生产”过程为一体的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装备。在战略意义上,有望能够在无淡化过程、不额外耗能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如能加快中试和产业化试点,将在全球率先形成中国原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郭烈锦当前全球一次能源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消耗占比84%以上,且中短期内难以大幅降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燃煤发电存在着燃料化学能势与工质热能势匹配不当、热力系统效率低;物质转化与能量转换关联不当, 产物有害、污染、高碳排放等劣势。当下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虽取
6、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是煤炭消耗的主力,如果电力行业不能减排二氧化碳,“双碳”目标便不易实现。构建氢电互补的能源有序转化和供给体系尤为重要,而超临界水蒸煤或可担此大任。传统的煤气化制氢是将煤炭部分氧化放热后,再与水蒸气变换重整的过程, 可以概括为“以空气为基”,这种技术路径污染、低效。但超临界水蒸煤“以水为基”,将煤置于超临界水蒸汽环境中,通过还原反应,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之后将溶解了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水蒸汽推动轮机做功发电,做功后气水分离自然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同时得到远高于现在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再结合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以及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循环高值化转化利用,还可以实现工业废气中
7、的二氧化碳利用,并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液利用起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该技术路线已经开始规模化的工程示范。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永明世界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各国普遍关注碳排放。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结构特征,韶关纳入重点控排企业15家,年碳排放量2535万吨左右,减排压力很大。然而,韶关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资源、风能和生物质资源,具备碳中和发展的自然优势。此次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韶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研究院将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调动各领域创新资源,集聚
8、创新要素,围绕“低碳能源、绿色材料、资源循环、二氧化碳捕集转化等”碳中和技术领域、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科技赋能。研究院将在韶关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一院(碳中和研究院)、一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基金(专项产业基金)、一平台(碳汇交易平台)、一智库(专家智库)”五位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技术、资本有机促进,为韶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科技支撑与政策意见,全面带动科技创新,催生颠覆性创新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接下来,研究院将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先进载具及装备研发,推动安全、智能、绿色、高效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新一代能源系统,加大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构建清洁
9、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升工业生产效能,对污染排放利用CCUS技术进行系统化治理,树立科技、环保、高效工业; 关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与建筑周期低碳运行设计,引领绿色、经济、实用、美观建筑新风尚。“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贾利民新能源、信息及材料等使能技术与交通系统的融合发展,以及交通过程联程化、载运装备多栖化、基础设施综合化,是推进我国交通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明,要进一步提高交通领域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共享化;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能源交通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明,到2035年
10、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2030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明确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能源发展理念。能源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一体化已成为该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本质需求。交通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强化,已成为面向未来的交通系统的核心属性。二者发展趋势和未来属性的一致性使能源和交通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与协同演进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大趋势。韶关地区属于
11、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资源比较稳定,尤其是7-12月每个月日照时数6h的天数均大于14天,有较高利用价值。此外,韶关是国家、省重要交通节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截至2020年底,韶关高速公路688.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位列第七、粤东西北第四。韶关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全省第四个拥有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目前正加快构建“四纵五横二环”高速路网。韶关交通能源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我们给出4点建议,一是摸清韶关交通网络资源禀赋的家底;二是摸清家底后,设立场景驱动商业模式;三是进行多场 景示范;四是形成区域范式,即在不同场景下尽快推进交通能源融合的探究, 为全国形成一个区域交通如何走出绿色化、自洽化道路的全
12、国范式。韶关碳中和丹霞智库建设方案甬兴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许维鸿改革开放既要靠国有企业,也要靠民营企业,智库体系既需要体制内智库, 也需要民间智库,能够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建设和支持。2014年以来,民间智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中国智力决策领域的再一次解放思想和生产力解放。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公共政策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紧紧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寻求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需要智囊团能及时全面分析中央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制内智库和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全部需求,需要体制内智库和民间智库共同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智库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多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为理论
13、指导,需要既理解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研究者,智库的研究产品必须要经受政府和企业客户的检验。务实是民办智库的生存法则,基于有限的经费,要请到真专家、组织真调研、寻找有实力的企业、多快好省地出研究成果,将政策、信息、技术最快速度转化为生产力,惠及民生、做大做强企业。互联网时代是影响力的时代,智库需要注重自己的品牌传承,民间智库经营品牌就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样学者专家在智库平台才能取得“1+12”的 影响力加持。智库经营团队必须拥有网络经营的专业素质,让智库成为知名的智力平台,让智库的专家和研究成果广播海内外。丹霞是一个世界的平台,其影响力不应该局限于粤北,希望丹霞智库能够成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
14、走向世界的坚固的智库平台,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力的支持者。韶关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波地级市“双碳”研究主要考虑4个问题,一要摸清碳家底,了解区域碳排放量有多大,由哪些行业产生;二要认清碳形势,了解实施控碳、降碳措施可能带来哪些主要矛盾;三要优化碳路径,掌握可以实现“双碳软着陆”的发展路径有哪些;四要提炼碳行动,了解围绕“双碳”的近5-10年具体措施有哪些。从韶关的历史现状看,2010-2020年CO2排放总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过去的11年中,韶关一直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实现能源结构脱碳是“双碳”的核心人物
15、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潜在的主要挑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是碳排放的根源,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型将是主要矛盾之一,钢铁、水泥等高碳传统产业转型的风险需要评估,2030年以前要尽力做到低位碳达峰。对于五大领域,我们建议优先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源领域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积极推动交通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双碳软着陆”需要处理好三对主要矛盾,即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产业和经济绿色增长、区域能源供给保障。实施双碳相关科技行动是区域中长期、高质量减碳的重要支持。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6、南方电网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彭波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作为我国碳排放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电力行业减排进程将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进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同步,电力系统经历了“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的发展阶段,正步入解决“绿不绿”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阶段。进入新阶段,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挑战与机遇并存,面临电力电量平衡不确定增大
17、电网安全稳定存在新挑战等难题,数字电网技术、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电碳耦合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围绕电源、用户、电网三侧,聚焦创新、电力市场建设,我们制定了5大方面21项重点举措,包括大力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着力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转型;全面服务能源消费方式变革,着力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电网,着力提升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动低碳新技术创新发展,服务构建低碳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服务构建适应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特色、不同层级示范区。我们与韶关签署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我们会抓好落实,促进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本文为网络搜集整理,仅做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