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L∕T 320-2019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电力).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02152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69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 320-2019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电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DL∕T 320-2019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电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DL∕T 320-2019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电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DL∕T 320-2019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电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DL∕T 320-2019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电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13.340 C 73 备案号:-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 / T 320 2019 代替 DL / T 320 2010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personal arc protective equipment 2019-06-04发布 2019-10-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 布 DL / T 320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技术要求 . 3 5 试验方法 . 8 6 选配方法 . 9 7 质量检验规则 . 9 8

2、使用维护 . 11 9 标志、使用说明、储存及运输 . 1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电弧烧伤 . 1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电弧危害能量的英制单位换算 . 14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示例图 . 15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电弧危害的风险评估 . 19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电弧危害能量计算方法和示例 . 20 参考文献 . 29 DL / T 320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L/T 3202010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与 DL/T 3202010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

3、如下: 增加了电弧烧伤的定义(见 3.3); 修改了面料垂直燃烧性能的要求,从损毁长度 150 mm 改为 100 mm(见 4.1.1.2); 修改了面料耐磨性能测试的标准,修改为测试按 GB/T 303142013 进行试验,摩擦按GB/T 21196.22007 中的相应规定(见 4.1.1.3)判定终点; 梳理了电弧防护面罩/头罩/手套/鞋罩等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的要求及试验项目 (见 4.2及 7); 增加了辅料及附件性能要求中口袋布的阻燃性能要求(见 4.2.1.2); 增加了电弧防护面罩/头罩的整体性能评估验证(见 5.2.2); 增加了产品标识中需注明 ATPV、Ebt、单位面积质

4、量的相关内容(见 9.1) 。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高压电气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美利肯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燕苏、杨军、邱野、麻芳义、张劢、吴俊杰、余美玲、赵晓东、赵群、许栋栋、王冰、金郡潮、杨文华、朱滋娜、孙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L/T 32

5、02010 本标准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 DL / T 320 2019 1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气作业场所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选配方法、质量检验规则、使用维护、标志、使用说明、储存及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行业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的生产、验收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T 2912.1 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 1 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 GB/T 3609.12008 职业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 1 部分:焊接防护具 GB/T 3917.3 纺织品 织物撕破性能 第 3 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 GB/T 39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 GB/T 3922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汗渍色牢度 GB/T 3923.2 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 第 2 部分:断裂强力的测定(抓样法) GB/T 46692008 纺织品 机织物 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GB/T 5455 纺织品 燃烧性能 垂直方向 损毁长度、阴燃和续燃时间的测定

7、 GB/T 5713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 GB/T 7573 纺织品 水萃取液 pH 值的测定 GB/T 86292017 纺织品 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 GB/T 8630 纺织品 洗涤和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测定 GB/T 1249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 GB/T 13640 劳动防护服号型 GB/T 13773.2 纺织品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 第 2 部分:抓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GB/T 17592 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 GB/T 17595 纺织品 织物燃烧试验前的家庭洗涤程序 GB 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

8、T 21196.22007 纺织品 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的测定 第 2 部分:试样破损的测定 GB/T 23344 纺织品 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 GB 26859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电力线路部分 GB 26860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 GB/T 303142013 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耐磨性的测定 泰伯法 GA 102014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 DL / T 320 2019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电弧危害 arc hazard 电弧释放的能量对人身造成损伤或对设备形成破坏。 3.2 电弧危害能量 arc hazard energy 是指在

9、测试距离上接收到的由电弧释放的能量。 3.3 电弧烧伤 arc burn 电流通过空气介质或电路短路时产生强大的弧光,在其致伤距离内对人体形成的复合烧伤称为电弧烧伤。包括电弧闪光造成的热烧伤及电流击穿进入人体时的电烧伤。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级参见附录 A。本标准适用于防止热烧伤。 3.4 电弧防护 arc protection 当发生电弧时,通过阻隔入射的电弧危害能量,降低电弧对人体可能的伤害,使残余能量不足以对人体产生 II 度及以上烧伤的防护。 3.5 电弧热防护性能值 arc thermal performance value, ATPV 表征为入射到电弧防护材料的能量有50%可能性导致热能

10、透过材料刚引起II度烧伤的能量值(根据 Stoll 曲线判断)。当外界入射能量小于该值时,材料能有效阻隔和减少透过的能量避免引起人体 II 度及以上的烧伤。 3.6 破裂阈值 breakopen threshold energy, Ebt 表征为入射到单层或多层电弧防护面料的能量有 50%可能性导致面料破裂的能量值。电弧防护性能测试时,当电弧防护面料上产生破洞总面积超过 160 mm2或单个长度大于 25 mm 的破洞为破裂,对多层电弧防护面料,破洞应贯穿全部各层面料。 3.7 本质阻燃 inherent flame resistant 依靠防护材料本身分子结构形成的阻燃和隔热性能, 其相应性

11、能不会随着条件变化而下降。 3.8 后整理阻燃 after-finishing flame resistant 使用一定剂量的化学品,通过染整加工方法使材料获得一定阻燃性能和隔热性能,其相应性能随着条件变化而下降直至消失。 DL / T 320 2019 3 3.9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 personal arc protective equipment 用于保护可能暴露于电弧相关热危害中的人体的防护用具。包括电弧防护服、电弧防护面罩、电弧防护头罩、电弧防护手套和电弧防护鞋罩。 3.10 电弧防护服 arc protective garment 保护可能暴露于电弧相关热危害中人员躯干、手臂和腿部的

12、防护用品。 3.11 电弧防护面罩 arc protective face shield 保护可能暴露于电弧相关热危害中人员眼面部的防护用品。 3.12 电弧防护头罩 arc protective hood 保护可能暴露于电弧相关热危害中人员头部、颈部的防护用品。 3.13 电弧防护手套 arc protective gloves 保护可能暴露于电弧相关热危害中人员手部的防护用品。 3.14 电弧防护鞋罩 arc protective shoes cover 保护可能暴露于电弧相关热危害中人员足部的防护用品。 3.15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的防护级别 protection level of per

13、sonal arc protective equipment 用于界定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电弧防护性能的分级规定。根据防护材料的 ATPV 和Ebt值按表1 规定划分级别,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的防护级别取两者中较低级别。当入射到防护材料上的电弧能量值不高于防护材料的 ATPV 和Ebt值时,残余的能量不足以产生 II 度及以上烧伤。 4 技术要求 4.1 个人电弧防护材料性能 4.1.1 防护面料性能 4.1.1.1 电弧防护性能 单层或多层个人电弧防护面料(以下简称面料)电弧防护性能应按 5.1 试验,单位面积质量应按 GB/T 46692008 中方法 3 测定。面料应同时达到表 1 中电弧防护性

14、能 ATPV 值、Ebt值和单位面积质量的要求。防护级别为 1 级和 2 级的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其面料或外层面料单位面积质量应达到表 1 的要求; 防护级别为 3 级和 4 级的个人电弧防护用品, 若采用多层面料组合,其外层面料单位面积质量应达到表 1 中 1 级和 2 级的要求;面料组合单位面积质量应分别达到DL / T 320 2019 4 表 1 中 3 级和 4 级的要求。 表 1 面料防护级别、ATPV值和 Ebt值及单位面积质量要求 防护级别 ATPV 值 J/cm2 Ebt值 J/cm2 单位面积质量 g/m2 1 级 25.1ATPV33.5 54.4Ebt75.3 200 2

15、级 33.5ATPV104.7 75.3Ebt104.7 290 3 级 104.7ATPV167.4 104.7Ebt 167.4 600 4 级 ATPV167.4 Ebt167.4 600 注 1:表中的单位面积质量为洗涤前测定值。 注 2:J/cm2英制单位换算参见附录 B。 4.1.1.2 阻燃性能 防护面料应具备下列阻燃性能: a) 垂直燃烧性能:单层或多层面料每层垂直燃烧性能应按 GB/T 5455 方法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面料不应出现熔融和熔滴现象,损毁长度不应大于 100 mm,续燃时间不应大于 2 s。 b) 阻燃耐久性能: 单层或多层面料每层阻燃耐久性能试验应按 GB/T

16、 17595 (温度为 40 C)的洗涤方法洗涤 100 次,然后按 GB/T 5455 方法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面料不应出现熔融和熔滴现象,损毁长度不应大于 100 mm,续燃时间不应大于 2 s。 4.1.1.3 理化安全性能 防护面料应具备下列理化安全性能: a) 面料不应形成导电回路。 b) 面料甲醛含量按 GB/T 2912.1 的方法测定,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c) 面料 pH 值按 GB/T 7573 的方法测定,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d) 面料耐水色牢度按 GB/T 5713 方法试验,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e) 面料耐酸碱汗渍色牢度按 GB/T 3922 方法试验,应符

17、合表 2 的要求。 f) 面料耐干摩擦色牢度按 GB/T 3920 方法试验,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g) 单层或多层面料外层面料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性能按 GB/T 12490 方法试验, 试验条件为 50 水温 45 min,面料色变级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h) 面料异味检测按 GB/T 184012010 中 6.7 方法试验,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i) 面料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测定按 GB/T 17592 和 GB/T 23344 方法试验,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j) 面料遇到高温时应通过碳化形成保护,不应产生熔融、溶滴。 k) 面料应采用具有本质阻燃性能的材料,不应采用后整理阻燃

18、性能的材料。 l) 面料高温尺寸稳定性能按 GA 102014 方法试验,试验温度(2605),结果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m) 单层或多层面料外层面料洗涤尺寸稳定性能按 GB/T 8630 方法试验,洗涤方法按 GB/T 86292017 规定的 4N、F 洗涤、烘干,结果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n) 单层或多层面料外层面料断裂强力性能按 GB/T 3923.2 方法试验,结果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DL / T 320 2019 5 o) 单层或多层面料外层面料梯形撕破强力性能按 GB/T 3917.3 方法试验,结果应符合表2 的要求。 p) 单层或多层面料外层面料耐磨性能按 GB/T

19、303142013 方法试验, 磨轮选择参考 GB/T 303142013 中表 1 中名称列表 CS10,负载宜为 4.9 N,转盘旋转速度宜为 60 r/min2 r/min,摩擦按 GB/T 21196.22007 中 3.2 规定判定终点,结果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表 2 面料理化安全性能 试验项目 性能要求 M200 200M290 甲醛含量,mg/kg 应满足 GB 184012010 表 1 中 B 类和 C 类的要求 pH 值 应满足 GB 184012010 表 1 中 B 类和 C 类的要求 色牢度,级 耐水 (变色、 沾色) 3 耐酸碱汗渍(变色、沾色) 耐干摩擦 耐家

20、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性能 异味 无异味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禁用 高温尺寸稳定性能,% 径向收缩率 10 纬向收缩率 10 洗涤尺寸稳定性能,% -2.5+2.5 断裂强力性能,N 300 450 梯形撕破强力性能,N 25 40 耐磨性能,圈 300 400 注 1:表中M代表单层或多层面料外层面料的单位面积质量,g/m2; 注 2:色牢度对于洗涤褪色型产品不做要求。 4.1.2 防护面屏性能 4.1.2.1 电弧防护性能 个人电弧防护面屏材料(以下简称面屏)电弧防护性能应按 5.2 方法试验,应达到表 3 中电弧防护性能 ATPV 值的要求。 表 3 面屏防护级别及 ATPV值要求 防护级别

21、ATPV 值 J/cm2 1 级 33.5ATPV104.7 2 级 3 级 104.7ATPV167.4 4 级 ATPV167.4 DL / T 320 2019 6 注:J/cm2英制单位换算参见附录 B。 4.1.2.2 抗冲击性能 面屏的冲击性能按 GB 3609.12008 中 6.8 方法试验,试验后应无飞溅碎片,镜片应无破损。 4.1.2.3 光学性能 防护面屏应具备下列光学性能: a) 面屏棱镜度按 GB 3609.12008 中 6.6 方法试验,试验后应符合 GB/T 3609.12008中 5.4.6 a)和 b)的要求。 b) 面屏屈光度按 GB 3609.12008

22、 中 6.5 方法试验,试验后偏差应为D?.?.?。 4.2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的设计及性能要求 4.2.1 一般性要求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应在保证防护的前提下符合穿着舒适性要求,上面应有企业标志、名字标签和其它缀片,严禁采用金属部件。示例图参见附录 C。 4.2.2 电弧防护服设计及性能要求 4.2.2.1 电弧防护服服装设计及性能要求 服装设计及性能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服装设计及性能要求 设计要求 a) 宜采用宽松设计,在保证防护前提下,可增强防护性能。号型如无特别规定,可参照 GB/T13640 执行 b) 应适当考虑舒适性 c) 可采用连体或分体设计,分体式设计上下装之间覆盖部

23、分不应少于 150 mm d) 服装应采用本质阻燃材料 e) 宜采用单位面积质量小、吸湿、透气性好的面料 f) 显著部位应标识面料防护级别、ATPV 和Ebt值 g) 服装表面不应形成导电回路 性能要求 a) 服装面料性能应满足 4.1.1 的要求 b) 接缝设计不应影响服装的整体抗电弧防护能力 c) 接缝强力不应小于 29.40 N,试验按 GB/T 13773.2 随机从防护服上的不同部位剪取 4 个试样,接缝在试样中心,接缝方向与受力方向成 90,测试结果取最低值 4.2.2.2 辅料和附件设计及性能要求 辅料和附件设计及性能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 5 辅料和附件设计及性能要求 设计

24、要求 a) 口袋布及衬里布应采用和外层面料相同的本质阻燃材料 b) 电弧防护服采用反光带时,宜采用本质阻燃基布反光带 DL / T 320 2019 7 c) 应采用具有本质阻燃性能的缝纫线和拉链基布材料 d) 应采用具有阻燃或耐高温性能的纽扣、搭扣、魔术贴等闭合部件 e) 橡筋应采用和外层面料相同的材料包裹 f) 拉链不应直接暴露,应采用门襟和门襟加里襟设计,门襟材料应和电弧防护服面料相同 性能要求 a) 辅料及附件的采用不应降低相应电弧防护服的电弧防护级别 b) 口袋布面料的阻燃性能应符合 4.1.1.2 的要求 c) 缝纫线在温度 260 C,时间 5 min 的高温条件下不应熔融、熔滴

25、或点燃,按 GA 102014 附录 B 方法试验 d) 纽扣、拉链在温度 260 C,时间 5 min 的高温条件下不应熔融、熔滴或点燃,且应保持原有功能,按 GA 102014 附录 B 方法试验 4.2.3 电弧防护面罩和电弧防护头罩设计及性能要求 电弧防护面罩(简称面罩)和电弧防护头罩(简称头罩)设计及性能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面罩和头罩设计及性能要求 设计要求 a) 面罩不应影响视觉,无划痕、条纹、气泡、异物或其他影响视觉的缺陷 b) 面罩外形设计可采用弧面或平面 c) 头罩面屏应和头罩其他部分可靠固定 d) 头罩应覆盖头部及颈部,覆盖电弧防护服部分不应少于 200 mm

26、性能要求 a) 面罩和头罩面屏性能应满足 4.1.2 的要求 b) 头罩面料性能应满足 4.1.1 的要求 4.2.4 电弧防护手套和电弧防护鞋罩设计及性能要求 电弧防护手套(以下简称手套)和电弧防护鞋罩(以下简称鞋罩)设计及性能应符合表 7的规定。 表 7 手套和鞋罩设计及性能要求 设计要求 a) 手套应覆盖服装袖口以上,覆盖部分不应少于 100 mm b) 鞋罩应覆盖足部以上,覆盖部分不应少于 100 mm 性能要求 a) 手套和鞋罩面料性能应满足 4.1.1 的要求 b) 手套和鞋罩辅料和附件性能应满足表 5 中的性能要求 5 试验方法 5.1 面料电弧防护性能测试 5.1.1 试品及准

27、备 5.1.1.1 试品要求 面料电弧防护性能测试前,应确保面料通过阻燃性能测试。 DL / T 320 2019 8 5.1.1.2 准备步骤 被测面料样品应经过 3 次洗涤及烘干处理。洗涤水温应为 50 ,滚筒烘干。测试样品尺寸应为 30 cm66 cm,取足够样品,数量不应少于 33 块。多层面料样品应按顺序排列并将多层面料的上端缝合或钉合成整体再测试。将制备好的样品 3 个一组垂直放置于对应的 3 个样品架上, 每个样品架上同时有两个监测传感器分别位于样品架两侧; 3 个样品架之间间隔 120平均分布在一个圆周上,测试的上下电极位于该圆心位置,上下电极之间的距离为 30.5 cm。测试

28、电弧峰值电流为(81)kA。 5.1.2 测试过程 5.1.2.1 样品及有效数据点的个数要求 面料样品 ATPV 值测试,应至少采用 7 组样品。测试时,通过调节电弧持续时间得到不同的入射能量。ATPV 值计算时,入射能量有效数据点不应少于 21 个。 5.1.2.2 数据点的落点要求 至少 21 个数据点中,应至少有 15%落在第一个区域内,该区域内的入射能量值使样品对应的传感器接收到的能量达到 II 度烧伤(依据斯托尔烧伤曲线,下同);至少有另外的 15%落在第二个区域内, 该区域内的入射能量值使样品对应的传感器接收到的能量未达到 II 度烧伤; 另外还有至少 50%的数据点落在第三个区

29、域内,该区域内的入射能量值有一部分达到 II 度烧伤,有一部分未达到 II 度烧伤,这些值分布于样品 ATPV 值的20%范围内。 5.1.3 数据处理 ATPV 值应由测得所有数据点经过回归分析计算确定。 5.2 面屏电弧防护性能测试 5.2.1 面屏防护性能测试 面屏材料电弧防护性能测试应至少 24 个材料样品。 测试时, 将被测的 3 个一组样品套在对应的 3 个标准假头上;每个标准假头内置 4 个传感器,分别位于眼睛、嘴巴和下巴部位;在每个假头两侧分别有一个监测传感器; 3 个标准假头之间以 120平均分布在一个圆周上, 测试的上下电极位于该圆心位置, 上下电极之间的距离为 30.5

30、cm。 测试所需的电弧峰值电流为 (81)kA。其测试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与 5.1 一致。 5.2.2 面罩和头罩的整体防护性能评估验证 面罩和头罩的整体性能评估验证应在满足表 3 要求的面屏制造的产品中进行,每组取 3 个样品依次按 5.2.1 方法确定,每组样品中不少于 2 个样品合格,应认为通过;否则再取一组样品,至多取 8 组样品。面罩和头罩整体防护性能不应低于面屏的电弧防护性能值。 6 选配方法 6.1 选择原则 6.1.1 配置防护用品原则 凡进入电气作业场所的人员,经电弧风险分析可能面临电弧能量大于 25.1 J/cm2的情况或DL / T 320 2019 9 该场所可能存在电

31、弧危害时,宜配置防护用品。 6.1.2 作业场所电弧风险评估方法 作业场所电弧风险评估可按附录 D 确定,或可采用其他可靠计算方式。 6.2 配备要求 6.2.1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防电弧性能要求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防电弧性能(以 ATPV 和Ebt电弧值表征)应高于作业场所的电弧危害级别。 6.2.2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配备要求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可根据电弧风险评估预计可能的电弧危害能量,或根据附录 E 中估算能量值,按表 8 配备。 表 8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配备 预计可能的电弧危害级别 预计可能的电弧危害能量En J/cm2 防护级别 电弧防护服 面罩 头罩 手套 鞋罩 I 级 25.1En33.

32、5 1 级 1 级(可选) II 级 33.5En104.7 2 级 2 级 III 级 104.7En167.4 3 级 3 级 IV 级 En167.4 4 级 4 级 注:使用与电弧防护服同级别或以上级别的头罩、面罩、手套及鞋罩等个人电弧防护用品。 7 质量检验规则 7.1 型式试验 7.1.1 适用范围 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型式试验: a) 定型投产前; b) 连续生产时,每 5 年不少于 1 次; c) 间隔 1 年以上再投产时; d) 设计、工艺或生产设备变化,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e) 产地更换时。 7.1.2 试验项目 型式试验项目见表 9 的规定。 表 9 型式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

33、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 电弧防护服 面罩 头罩 手套 鞋罩 外观检查及尺寸测量 DL / T 320 2019 10 导电回路检查 面料的 ATPV 值、Ebt值 面料单位面积质量 面料垂直燃烧性能 面料阻燃耐久性能 面料甲醛含量 面料 pH 值 面料耐水色牢度 面料耐酸碱汗渍色牢度 面料耐干摩擦色牢度 面料异味检测 面料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测定 面料高温尺寸稳定性能 面料断裂强力性能 面料梯形撕破强力性能 面料耐磨性能 面料洗涤尺寸稳定性能 面料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 面屏的 ATPV 值 面屏的抗冲击性能 面屏的棱镜度 面屏的屈光度 接缝强力的测定 缝纫线的高温稳定性能 缝纫线垂直燃烧性能 纽扣

34、、拉链的高温稳定性能 注: “”表示适用; “”表示不适用。 7.2 出厂试验 7.2.1 组批规则 同一批原料,同一工艺条件的产品应组成为一批。 7.2.2 抽样方案 被检样本抽取应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每批按表 10 要求抽样。 表 10 抽样方案 样品数量 每批产品数量不多于 200 套 抽样数量不少于 1 套 每批产品数量多于 200 套 抽样数量不少于 2 套 注:当抽样产品材料不满足试验制样要求时,可增加相应的材料进行测试。 DL / T 320 2019 11 7.2.3 试验项目 出厂试验项目见表 11 的规定。 表 11 出厂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 电弧防护服 面罩

35、 头罩 手套 鞋罩 外观检查及尺寸测量 面料耐水色牢度 面料垂直燃烧性能 面料断裂强力性能 面料梯形撕破强力性能 接缝强力的测定 注:“”表示适用;“”表示不适用。 7.2.4 结果判断 试验项目全部合格,方可出厂。 8 使用维护 8.1 使用前的检查 使用前的检查内容如下: a) 应检查个人电弧防护用品是否有损坏、沾污。检查内容应包括电弧防护服的单层和多层面料及辅料和附件是否完好;电弧防护面罩和电弧防护头罩的面屏是否有裂纹;电弧防护手套和电弧防护鞋罩是否有破损等。 b) 轻微损坏的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应采用同质材料修补,修补后的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应符合本标准的技术要求方可再次使用。 8.2 使用过

36、程的清洁及要求 使用过程的清洁及要求如下: a) 面屏表面清洁时不应采用硬质刷子或粗糙物体摩擦面罩; b)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使用时内衣应穿着无融熔、熔滴材质的服装; c) 使用后的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应及时去除污物。 8.3 使用后的保管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应在清洁、干燥、无油污和通风的条件下存放,避免阳光直射。 8.4 禁用说明 禁用说明如下: a) 损坏并无法修补的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应禁止使用; DL / T 320 2019 12 b) 经电弧烧伤后的个人电弧防护用品应禁止使用。 9 标志、使用说明、储存及运输 9.1 标志 标志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名称; b) 执行标准号; c) 面料的

37、ATPV 值和 Ebt值和单位面积质量; d) 生产商或供应商名称、商标、地址及联系电话; e) 型号规格; f) 出厂日期; g) 储存条件或相应图示。 9.2 使用说明 使用说明应至少包括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 9.3 储存 产品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处,不得与腐蚀性物品混放。 9.4 运输 产品运输中应保持清洁,不得损坏包装、受压、受损、受潮及阳光直射。 DL / T 320 2019 13 附附 录录 A (资料性附录) 电弧烧伤 A.1 电弧烧伤分类 电弧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组织的范围和深度,烧伤深度按国际通用的三度四分法分为:I 度,II 度(浅 II 度和深 II 度)和 II

38、I 度烧伤。 A.2 I度烧伤 I 度烧伤仅限于表皮层,呈现皮肤充血,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基底细胞层未损伤,再生能力活跃,愈后不留疤痕,不计算在烧伤面积内。 A.3 II度烧伤 II 度烧伤分为浅 II 度和深 II 度:浅 II 度烧伤包括表皮全层及真皮乳头层损伤,而保留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网状层完整,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形成水泡,基底红润潮湿,伤及末梢神经,疼痛剧烈,愈后一般不留疤痕,有时有色素沉淀。深 II 度烧伤已累及真皮网状层,但深部毛囊完整。感觉迟钝,但有拔毛痛,基底微湿,创面苍白或白中透红,红白相间。愈合时间较长,但可在附件上皮增殖,如果有肉芽组织在愈合期生长则留有疤痕。 A.4

39、 III 度烧伤 III 度烧伤全层皮肤受损,亦可累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局部表现为苍白色、棕褐色或焦黑色,皮肤失去弹性,触之坚硬如皮革,表面干燥,痛觉消失,无拔毛痛。较小的创面由边缘上皮细胞爬行愈合,但有严重的疤痕,较大的创面必须植皮及转移皮瓣才能修复。 DL / T 320 2019 14 附录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电弧危害能量的英制单位换算 B.1 英制和公制的转化 电弧危害能量单位英制和公制的转化公式为 1 cal/cm2=4.19 J/cm2。面料及面屏相应的防电弧防护性能值分别见表 B.1 和表 B.2。 表 B.1 面料防护级别、ATPV值和 Ebt值及单位面积质量要求

40、防护级别 ATPV 值 cal/cm2 Ebt值 cal/cm2 单位面积质量 g/m2 1 级 6ATPV8 13Ebt18 200 2 级 8ATPV25 18Ebt25 290 3 级 25ATPV40 25Ebt40 600 4 级 ATPV40 Ebt40 600 表 B.2 面屏防护级别及 ATPV值要求 防护级别 ATPV 值 cal/cm2 1 级 8ATPV25 2 级 3 级 25ATPV40 4 级 ATPV40 DL / T 320 2019 15 附录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个人电弧防护用品示例图 C.1 电弧防护服款式 C.1.1 连体式 连体式防护服可参见图 C

41、.1。 图 C.1 连体式防护服图例 C.1.2 分体式 C.1.2.1 衬衫 衬衫可参见图 C.2。 图 C.2 衬衫图例 DL / T 320 2019 16 C.1.2.2 上衣 分体式防护服上衣可参见图 C.3 和 C.4。 图 C.3 短上衣图例 图 C.4 长上衣图例 C.1.2.3 裤子 分体式防护服裤子可参见图 C.5。 图 C.5 裤子图例 DL / T 320 2019 17 C.2 面罩示例 面罩可参见图 C.6。 图 C.6 面罩图例 C.3 头罩示例 头罩可参见图 C.7。 图 C.7 头罩图例 C.4 手套示例 手套可参见图 C.8。 图 C.8 手套图例 DL /

42、 T 320 2019 18 C.5 鞋罩示例 鞋罩可参见图 C.9。 图 C.9 鞋罩图例 DL / T 320 2019 19 附录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电弧危害的风险评估 D.1 评估意义 电弧危害风险评估是研究电路(包括其保护装置)发生短路时发生电弧伤害的风险。电路短路研究结果确定短路故障电流。短路保护装置的研究结果用于确定电弧时间。电路短路及其保护装置相协调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电弧风险评估所需的信息。电弧风险评估的结果用于识别在整个发电、 输电、 配电或用电系统中的任何位置或层级处的指定操作距离内的电弧保护界面 (风险界定)和入射能量(风险预估) 。 电弧的入射能量和电弧保护界面计算

43、完成后,可作为选择个人防电弧用品的等级、切断电源工作或使用防电弧开关设备以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措施或工作实践的参考。 D.2 评估步骤 电弧危害的风险评估步骤如下: a) 收集系统和设备参数数据。收集系统线路图,包括变压器,传输线,回路分布,保护装置,电容器,含保护装置的断路器,电压等级和各元件的参数等。 b) 确定系统操作方式。除了系统参数外,系统操作方式也将影响短路故障电流,例如系统含有一个或多个支线,备用汇流排断路器开关状态,发电机在使用中或备用中等。 c) 计算短路故障电流。根据系统线路图,计算出短路故障电流。 d) 计算电弧电流。根据对应的条件,选择包括附录 E 介绍的计算公式,计算电弧

44、电流。 e) 依据保护装置预测电弧持续时间。电弧持续时间将影响电弧危害能量,根据电流时间特性曲线及不同保护装置,采用不同时间。 f) 收集系统电压及导线间距。收集每个系统电压及导体间隙。 g) 选择操作距离。 h) 计算电弧危害能量。计算电弧危害能量,选择个人防电弧用品的等级。 i) 计算电弧界面距离。计算人体可承受的电弧危害能量不大于 5.0 J/cm2的安全距离,得到电弧的界面距离。 D.3 其他说明 电弧风险评估包括对电弧的危害,相关任务以及相应保护措施的分析,分析完成后可制作成标识置于相应的电器设备上,标识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电弧界面距离; b) 电弧能量; c) 防护装置要求;

45、d) 安全可操作距离; e) 危险可操作距离。 DL / T 320 2019 20 附录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电弧危害能量计算方法和示例 E.1 概述 根据典型工作区域中已知的系统电压、故障电流、电弧持续时间和操作距离,计算预计可能的电弧危害能量。 E.2 电弧危害能量计算方法 E.2.1 经验计算模型 E.2.1.1 概述 经验计算模型适用于频率 50 Hz、 系统电压 380 V15 kV, 短路故障电流 700 A106000 A、导体间隙 13 mm152 mm 的场合。计算步骤为: a) 计算电弧电流 Ia; b) 计算典型事故能量 En; c) 计算事故能量 E。 E.2.1

46、.2 计算电弧电流Ia 电弧电流采用公式(E.1)计算: lgIa=K+0.662lgIbf+0.0966V+0.000526G+0.558V(lgIbf)-0.00304G(lgIbf) (E.1) 式中: Ia电弧电流,kA; K常数,敞开式结构为 0.153;封闭式结构为 0.097; Ibf短路故障电流,kA; V系统电压,kV; G导体间隙,mm,见表 E.1。 1 kV 及以上电弧电流采用公式(E.2)计算: lgIa=0.00402+0.983lgIbf (E.2) E.2.1.3 计算典型事故能量En 电弧持续时间 0.2 s,工作距离 610 mm 的典型条件下,典型事故能量

47、采用公式(E.3)计算: lgEn=K1+K2+1.081lgIa+0.0011G (E.3) 式中: En典型电弧放电时间和工作距离的事故能量,J/cm2; K1常数,敞开式结构为-0.792,封闭式结构为-0.555; K2常数,不接地及高阻接地系统为 0,其他的接地系统为-0.113; G导体间隙,mm,见 A.1。 DL / T 320 2019 21 电弧能量采用(E.4)计算: En=10lgEn (E.4) E.2.1.4 计算事故能量E 事故能量采用(E.5)计算: E=4.184CfEn(t/0.2)(610 x/Dx) (E.5) 式中: E事故能量,J/cm2; Cf系数

48、,1 kV 以下为 1.5,1 kV 以上为 1.0; En典型事故能量,J/cm2; t电弧持续时间,s; D可能发生电弧的点到人或设备的距离(以下简称操作距离) ,mm; x距离指数,见表 E.1。 表 E.1 元器件和电压级别因子 系统电压,V 元器件类型 典型导体间隙G mm 距离指数,x 2201000 敞开式结构 1040 2.000 封闭式结构 32 1.473 电机控制柜和仪表盘 25 1.641 线缆 13 2.000 10005000 敞开式结构 102 2.000 封闭式结构 13102 0.973 线缆 13 2.000 500015000 敞开式结构 13153 2.

49、000 封闭式结构 153 0.973 线缆 13 2.000 E.2.2 Lee氏高压理论计算模型 当系统电压超过 15 kV,或导体间隙超过经验计算模型适用范围时,采用(E.6)计算: E=2.142106VIbf(t/D2) (E.6) 式中: E事故能量,J/cm2; V系统电压,kV; t电弧时间,s; D操作距离,mm; Ibf短路故障电流,kA。 当电压超过 15 kV,可认为电弧电流和短路故障电流相同。 E.3 电弧危害能量计算示例 DL / T 320 2019 22 E.3.1 10 kV操作作业计算示例 在某 10 kV 操作作业时,系统电压V为 10 kV,短路故障电流

50、Ibf为 10 kA,电弧持续时间 t为0.25 s,操作距离D为0.7 m,有接地保护。 系统电压小于 15kV,计算采用公式(E.1)公式(E.5) lgIa=0.00402+0.983lgIbf=0.00402+0.9831lg10=0.987。 电器柜为封闭式结构,K1=-0.55;其他接地系统,K2=-0.113;系统电压在 5 kV15 kV 之间的电器柜,G=153 mm。 lgEn=lgEn=K1+K2+1.081lgIa+0.0011G=-0.555-0.113+1.081lg0.987+0.0011153=0.567。 En=3.7 J/cm2。 1 kV 以上系统,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电力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