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管理和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结合我公司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别修订本制度。第二条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的其他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第三条各单
2、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不断做出不懈努力,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与处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第四条实施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和风险预控,定期排查、治理和报告。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第五条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健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号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
3、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新生产线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如果对隐患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则不允许有风险的操作和施工。第七条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遵循将安全风险降至可容忍水平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把握不生产。第二章安全隐患排查、处理和风险预控职责第八条公司及其所属单位负责安全隐患的调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第九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对分
4、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回顾,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公司安监局长对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察责任。第十条 公司经营管理部负责公司经营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管理;公司安全监察部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监察、归档和报告的责任。第十条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环部长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
5、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聘请安全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回顾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回顾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业务安全部负责其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调查、风险识别和治理;安环部对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监察、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对车间、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车间、班组技术负责人,对本车间、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车间、班组的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
6、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第十一条各单位应当确保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所需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人应负责对安全隐患调查、处理和风险预控的统一协调、监督和管理。第三章隐患排查与处理第一节隐患分类第十三条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
7、小,发现后立即整改消除的隐患。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因外部因素难以消除的隐患。第十四条 针对识别出的安全隐患,及时对一般和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排查,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主体。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难度很大,公司解决不了,中煤集团公司或地方政府必须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B级:难度较大,单位解决不了,公司必须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C级:难度大,班组、车间解决不了,单位需要解决的安全隐患。D级:班组、车间、本单位业务部门自行解决的安全
8、隐患。第十五条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从系统和专业角度对潜在安全隐患进行分类。煤矿安全隐患分类:管理、顶板、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爆破、水害、其它;其它行业安全隐患分类由本单位确定。第二节安全隐患排查及处理措施第十六条安全隐患调查分为三个层次:班组、车间、公司。第十七条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编制隐患排查表,在隐患排查和管理过程中避免人为失误。第十八条公司每月排查一次安全隐患;车间每月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科室、班组、车间每周检查一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和处理情况报相关业务部门和安全环保部门备案;班组每班排查安全隐患并做好备查记
9、录。第十七条对严重违章行为、对习惯性违章和重复性隐患进行调查,并将其作为安全隐患处理。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候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向安环部和有关部门汇报。第二十一条科室、班组(车间)我们必须坚持每十天识别一次安全隐患“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工作制度,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第二十二条班组排查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消除或处置,并做好记录。当班无法解决的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班组、车间和安监站(科)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第二十三条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
10、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号,安监站(科)对C、D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一级安全隐患整改验收情况。第二十四条 公司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车间、班组隐患排查与处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按月度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集团公司,按集团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公司专业部室整改负责人,各单位应当根据有关部室的处理意见,制定初步的整改计划和措施,并报有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的要求进行整改,由单位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
11、格后报请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各专业部室必须负责监督落实,并现场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号,安环部对B级隐患排查与处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各车间、班组长负责落实,由公司明确职能科室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单位负责整改落实。第二十五条 公司及各业务部门应将安全隐患的调查和处理纳入业务安全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管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第二十六条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公司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和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二)米取的方法和措施;(三)资金和物资的落实;(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五)治理
12、的时限和要求;(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各专业部室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号。公司安全监察部对安全隐患的调查和处理进行监督。第二十八条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各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提交评估报告。第二十九条对于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和灾害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报告;第三十条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
13、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于暂时难以停止生产或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和存储设备、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第五章信息报告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单位应当及时向公司安环部、安全监督管理部及相关部门报告。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一)隐患现状及原因;(二)隐患危害程度及整改难度分析;(三)隐患治理初步方案。第三十二条 各单位、各专业识别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次月4日前报公司各专业
14、部室及安全监察部;各专业部室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汇总,于次月4日前发送至安全监察部;各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各专业部室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次月6日前报中煤集团公司各专业部门及安监局。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月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第三十三条每季、每年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与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次季度首月4日前和下一年度1月7日前报公司。风险预控管理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从四个方面全面识别本单位生产系统和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
15、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一、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各单位应当组织职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调查、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1、危险识别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2、识别范围涵盖该单位的所有活动和领域;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管矿(厂)领导,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科室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生产科室、班组、车间负责人。4、每年年底,各单位应安排“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识别、风险
16、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基层单位编制风险预控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矿(厂)领导及职能科室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基层单位管控风险预控单,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系统重新进行系统方面的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生产科室、班组(车间)等基层生产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单。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准备、作业前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8、各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风险预控手册
17、进行修订和完善。二、危险源监测各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明确;2、定期检查危险源监测设备,确保灵敏、可靠;(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可及时录入管理系统。三、风险警告各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以便管理层和负责人能够及时获得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1)针对不同级别、危险源类别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2)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四、风险管理各单位应当执行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1)危
18、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应在消除之后进行、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2)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标准和措施,消除隐患、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3)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以上一年度的风险评估报告为基础,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4) 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其他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有效控制危险源。(5)在高风险范围内工作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五、信息和通信各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确保员工和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单位应确保:(1)员工参与制定风险预控管理政策和程序、回顾;(2
19、员工参与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3)员工知道谁应对现场或值班的安全风险负责;(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准备、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六、金融安全各单位应根据下一年度存在的风险,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投资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年度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分析降低风险的投资;(2)对机组年度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3)机组安全技术措施年度投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七、回顾各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回顾,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1、每年年底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家、工程师对各系统和基层单位识别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次年的风险预控手册;2、每月各系统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专家、工程师识别和评估系统范围内的危险源,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单;3、各职能部门每月组织人员对各基层部门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单;4、班组每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准备、作业前危险识别和风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