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探讨
近年来,随着新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山区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为显然的是交通,"村村通'公路的迅猛发展,使乡村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变,农民群众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庞大变化,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小汽车成为农民群众代步和生产、生活工具。发达的交通路网及现代机械化的交通方式,在给农民群众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乡村交通事故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笔者就阳城县山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一些粗浅的思索与探究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山区乡村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乡村道路危险路段多,整改难度大。阳城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有3000余公里的2条省道、1条市道和多条县乡、乡村公路,70%以上依山傍河而建,特别是南部山区道路,路面狭窄,弯道多、道路垂直落差大。一旦发生事故,轻则车损人伤,重则车毁人亡。由于资金等问题的限制,这些道路安全防护措施仍然大大滞后于道路通行的必需求。
2、乡村机动车保有量大,管理难度大。近年来,阳城县乡村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增幅20%的速度逐年增加,特别是去年"汽车下乡'政策的出台,为群众购买机动车提供了便利和平台,半年时间新增上户车辆3000余辆。目前,全县在册机动车6万余辆。乡村机动车管理存在难题。一是机动车安全性能差。乡村群众为图方便、省钱,购买价格低廉车和二手车以及使用脱检及报废车辆;二是无牌无证现象较多。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泊,上牌办证积极性不高,驾驶技术差;三是乡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群众代步和生产、生活工具依靠正三轮、农用运输车、摩托车等。特别是山区撤乡并镇、寄宿制学校的推行,每到周末或开学、放学时期,乡村家长大都使用农用运输车、摩托车接送同学,安全隐患极大。
3、交通安全意识淡泊,遵遵守法律律意识差。乡村群众接受交通安全宣扬教育面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泊。酒后驾车、无证开车、无牌行驶、农用车、摩托车违章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4、乡村公路网资金不够,安全设施不完善。南部山区不发达乡镇由于资金因素的制约,乡村道路建成后相应的交通安全标志、警示符号、基本的交通安全设施不具备便投入使用,"村村通'公路实际上成了"赤膊路'。由于道路硬化了,导致车的速度加快,驾驶员麻痹大意,安全隐患也就相应增加了。
5、"村村通'公路存在等级低,通行条件差,安全隐患大。乡村道路大部分是乡、村道路,道路盘山绕行,弯急坡陡,路面窄且凹凸不平。近几年,虽然"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但因为资金或其它原因,虽然路面变平整了,但却变窄了,弯变急了。我县南部山区"村村通'公路规划缺乏前瞻性,对道路建设和交通发展估计不够,普遍存在在规划中合计安全因素不够,制定欠缺、施工质量差,导致修建的道路急弯、岔口多、行车视线不良、路面宽度太窄、易滑等问题较多,有的道路拓宽时没有配套改造原有的桥梁,造成宽路窄桥、险桥多。有的路面只能单向行驶,在碰到会车的时候,驾驶员会伤透脑筋。一些道路更是临崖临沟处低,路面不平整,弯路转弯半径不够,安全隐患大增。
6、警力不够制约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阳城县交警大队有正式民警34人,协勤民警93人,下设5个科室、5个直属公路巡逻中队、3个乡镇交警中队,按人头平均计算,每一名交警要管近100公里的道路,近2000辆机动车,再加上天天必必需处置的各类报警及车辆、驾驶人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本不能管理到位,致使乡村一些地方成为管理真空。
二、采纳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做法
为切实强化山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近年来,公安交警部门采纳了一些列的措施,致力于探究施行乡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之路,突破乡村交通管理瓶颈制约,变革乡村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以乡(镇)基层交安委组织和乡镇交警中队为平台,从交通安全管理的最基层的基础抓起,运用综合治理手段,通过发动和汲取社会力量共同参加交通管理,改变交警唱"独角戏'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参加'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大格局。
1、强势建立综合预防体系。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县乡两级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构,把交通安全工作纳进县里对乡镇和部门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考核范畴;坚持用例会和评析会制度来确保道路交通事故预防领导组办公室职能作用的高效运转。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领导组例会;建立了周分析、月通报事故预防工作制度以及领导组成员单位向领导组的季报告制度和重大节日交通安全报告制度,分析形势,研讨预防对策;落实重、特大交通事故评析制度,找准事故"降'点;积极协调解决影响交通安全的问题等。进一步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对全县排查出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和事故多发路段交通安全隐患整治状况由县政府牵头进行督查,对重大隐患路段、隐患单位执行挂牌督办制度,下达挂牌整改督办通知书和督查通报督促整改。全县各有关部门在落实主体责任的同时,积极展开部门协作,联防联控,使部门联动机制得以有效发挥并彰显成效。
2、大力推动基层交安委建设。县里成立分管副县长挂帅的交安委,全县18个乡镇成立基层交安委组织,落实人员经费以及村级交通安全员,并逐步实现乡镇交安委与安监站合并,充分发挥了乡镇、乡村干部人熟、地熟、状况熟的优势,直面基层,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强化乡村交通安全宣扬教育、机动车、驾驶人管理、辖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宣扬更具可信性,基本实现了交通安全宣扬、交通事故防范、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在乡村。依托乡(镇)基层交安委和村级组织协管交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警警力不够带来的管理压力,使乡村道路脱管面缩小,交通安全宣扬辐射面扩大,交通安全管理覆盖面大大提升。
3、全力展开社会化交通安全宣扬。借助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以"五进'宣扬和创建交通安全文明单位为平台,以面向社会、注重实效、教育大众为出发点,通过交通安全"五进'宣扬,把交通安全送到社会各个角落。以交通安全示范单位创建为契机,积极培树创建单位,以点带面,整体推动;依托新闻媒体、宣扬教育、安全行业、社会组织等展开社会化宣扬,与县电视台、报社、阳城在线网站等达成警媒合作意向,通过媒体宣扬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与教育部门联系沟通,深入展开校园安全宣扬;依托乡村、学校、企业、交警大、中队等,充分利用橱窗、板报、专栏等积极展开宣扬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发动、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展开交通安全公益性社会化宣扬。
4、重拳整治道路交通秩序。推出区域联勤联动工作新举措,把公路巡警中队、乡镇中队按照区域连片,划分为5个区域作战单元和1个大跨度巡逻作战单元。充分运用科技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通过动态巡查和静态管控相结合,把警力和装备放到路面,加大路面交通秩序管理力度。对客运车超员、超速、无牌无证、酒后驾驶、低速货车和摩托车违法载人进行严厉打击,使整治工作实现大广度、全覆盖目标。在交通秩序管理中,特别"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立足抓大放小,坚持严惩与教育并重,对略微违法行为坚持教育为主,纠违警告不罚款,全年警告教育处罚占总处罚数的1/3以上;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从严打击,近两年行政拘留严重交通违法人员创历史新高,道路交通违法率和事故发生率均显然下降。
5、延伸触角推行便民利民服务。以惠民利民便民为宗旨,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组成"流动车管所', 深入山区乡村,推出上门办证、检车、上户新举措;增设服务网点,推行摩托车销售网点带牌销售摩托车,实现销售、上户、办证一条龙服务;执行快递服务,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偏远乡镇农民等特别群体领取牌证。针对车辆管理、事故处理、路面执勤执法等工作中群众比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迅速完善了公开承诺及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具体措施,对交管工作的各项业务、程序做了进一步规定,并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施行,阳城县乡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然效果,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在不断强化,乡村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遏止。
三、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建议
针对目前乡村道路,特别是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笔者认为,一是要继续巩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社会化宣扬、防控体系;二是要加大山区道路后期养护、交通安全设施资金投入;三是积极构建乡村道路客运网络,确保群众出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