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屋面具体做法:
(1)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抹平收水后二次压光,充分养护。并按不大于36m2根据屋面实际留设分格缝。
(2) 10厚底标号沙浆隔离层・
(3) 防水层
(4) 25厚1:3水泥砂浆面层;
(5) 保温或隔热层
(6) 最薄30厚LC5。0轻集料混疑土 2%找坡层
二、施工方法
1、部署安排
一般情况下,由高处向低处施工(先施工高层次屋面,后施工低层次屋面)。
2、屋面工程工艺流程
基层清理f管根固定f找坡层施工f保温层施工f找平层施工f防水层施工f防水保护层施工・
三、屋面找坡层施工工艺
1、基层处理:将结构板面上表面的松散杂物清扫干净,突出基层表面的灰渣等粘结物要铲平。先将出屋面的管根、变形缝、栏板根部处理好.表面应干燥、平整,不得有松散、开裂、空鼓等缺陷。
2、管根固定:穿屋面结构的管道(包括通风道)均已安装完毕,在找坡层施工前,管根应用细石混凝土塞堵密实。
3、炉渣找坡:找坡坡度不小于2%.天沟找坡坡度1%。操作前按坡度在屋面栏板上弹出标明炉渣铺设的厚度及坡度线。另外,在屋顶做出找坡灰饼,以示炉渣铺设的厚度。单坡屋面最高点拉平,炉渣铺设由高向低。天沟边缘厚度控制在70mm左右然后按天沟排水方向找坡・天沟宽度按上 5~6mm考虑〔下宽度3mm〕,在屋面栏板一边可以考虑1〜150mm宽的平台・找坡炉渣按水泥:炉渣=1: 6〔体积比〕配合比控制。即1袋水泥〔50kg〕, 4灰斗车炉渣〔0・24m3〕.水泥与炉渣浇水搅拌均匀、滚压密实。
四、屋面保温层施工工艺
1、操作工艺
a、基层清理:注意找坡层表面的清洁;
b、铺设保温板:保温板的铺设程序应以周边开始向中心铺设,除在排气道处拉开间隙,其余板块之间应拼缝紧密,板块应铺平・
c、考虑到炉渣找坡层较厚,不容易干燥按排气屋面做排气道在事先确定的找平层的分格缝处。将保温板拉开40mm左右的间隙.排气道应纵横贯通,并与大气连通的排气孔相通排气出埋设排气管,采用塑料管,管壁下端50mm长度内打出小孔,作为排气孔。排气管可按距找坡最高点屋面短向1/3处设置一道。
d、保温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铺抹水泥砂浆找平层。
2、质量标准
〔1〕主控项目
a、保温材料的表观密度、导热系数以及板材的强度,含水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现场抽样复验报告.
b、保温层的含水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现场抽样检验报告。
〔2〕一般项目
a、保温层的铺设应紧贴基层,铺平垫稳,找坡正确。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b、保温层厚度的允许偏差:±5%。且不得大于4mm。检验方法:用钢针插入和尺量检查。
c、保温层允许偏差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
1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2 保温层厚度 ±5%0<4 用钢针插入和尺量检查
五、屋面找平层施工工艺
1、操作工艺
1〕贴点标高、冲筋:根据坡度要求,拉线找坡,按1—2m贴灰饼,铺抹找平砂浆时,先按流水方向以间距1—2m冲筋,并按不大于36m2根据屋面实际留设分格缝。分格缝的位置必须同技术人员根据每个屋面的具体情况事先确定分格缝宽度20mm。将缝与下层保温层留置的排气道、上层屋面地砖的分格缝设在一个位置上。放置分格缝木条的方法是:在已定分格缝的位置上放置分格缝木条,木方上平与灰筋上平一致,同时用水泥砂浆固定牢固然后使用与灰筋同类的水泥砂浆进行装挡抹灰。以灰筋和木条为准用刮杠搓平,待收水后用铁抹子压实抹平,终凝前取出分格条。
2〕铺抹水泥砂浆:按分格块装灰、铺平,用刮杠靠冲筋条刮平,
找坡后用木抹子搓平,用铁抹子压光,待浮水沉失后〔人踏上去有脚印但不下陷为度〕,再用铁抹子压第二遍即可。
3〕凡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转角处,均应做成半径为50mm的圆弧或斜长为1mm的钝角。见右图示,立面抹灰高度不得小于250mm,卷材收头的凹槽内抹灰应显45°.排水周围应做边长〔半径〕为50cm和坡度不小于5%的环形洼坑。
4〕养护:找平层抹平、压实以后12h可喷水养护或喷冷底子油养护,一般养护期为7d,经干燥后铺设防水层。
2、质量标准
〔1〕主控项目
a、找平层的材料质量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计量措施。
b、找平层的排水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的排水坡度。检验方法:用水平仪〔水平尺〕、拉线和尺量检查。
〔2〕一般项目
a、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和基层的转角处,均应做成圆弧,且整齐平顺;内部排水的水落周围、找平层应做成略低的凹坑.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b、找平层应平整、压光,不得有酥松、起皮现象。
c、找平层分格缝的位置和间距,应符合方案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d、找平层表面平整的允许偏差为5mm。检验方法: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4h后掀开检查,假设覆盖处的基层表面与卷材
上无水印,即可进行防水施七、SBS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1、基层清理
基层清理时必须将突出基层表面的异物、砂浆疙瘩等铲除,并将尘土杂物清扫干净。阴阳角等处更应仔细清理,假设有油污、铁锈等,应以砂纸、钢丝刷、溶剂等予以清除干净假设基层高低不平或凹坑较大时,用掺加108胶(占水泥重量的15%)水泥浆刮平,视基层平整度情况刮1〜2遍即可,刮完后应养护・
2、基层干燥
防水层施工,基层要干燥,简易测定方法是:将lm见方的防水卷材倒盖在基层表面上,静置3工。
六、细部构造施工工艺
1、基本规定
(1) 屋面的檐、泛水、水落、变形缝、伸出屋面管道等部分均应进行防水增强处理。
(2) 用于细部构造的防水材料,虽然品种多,用量少,但其作用非常大,应按照有关材料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细部构造做法
屋面防水细部构造做法、设计资料不全,按以下要求施工。
(1)栏板泛水的防水构造做法
铺贴泛水处的卷材应采取满粘法。泛水收头两种密封形式;砖墙上的卷材收头后入砖墙凹槽固定密封。混凝土栏板墙上的卷材收头采用20x0.55镀锌钢板压条用水泥钉钉牢(中距3)并作密封处理,密封处理的方法均应留出凹槽并用密封材料覆盖。
〔2〕水落防水构造做法
a〕直式水落杯上的标高、横式水落的下标高应设置在天沟底的最低处・
b〕防水层伸入水落杯内不应小于50mm。
c〕水落周围直径5mm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
d〕水落杯与基层接触处应留宽20mm,梁20mm凹槽,并嵌填密封材料直式水落做法见陕02J02:10—1;横式水落做法见陕02J02页9。
〔3〕栏板过水孔构造做法
a〕根据排水坡度要求留设过水孔・
b〕留置的过水孔高度不应小于150mm,宽度不应小于250mm。
c〕过水孔防水层铺贴严密,收头封严。
〔4〕伸出屋面管道的防水构造
a〕管道根部直径5mm范围内,找平层应抹出高度不小于30mm的圆台。
b〕管道周围与找平层之间应预埋20mmx20mm的凹槽,并用密封材料嵌填严密。防水层收头应用金属箍箍紧,并用密封材料封严,见陕02J02:21—2。
〔5〕屋面出入构造
屋面垂直出入防水层收头应压在压顶圈下,水平出入防水层收头应压在混凝土踏步下。防水层的泛水应设护墙,七、质量保证措施
1、施工前,应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和验评标准编写施工方案,对操作工人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2、所有进场物资必须有合格的材质证明、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做好进场检验工作,该复试的材料及时取样复试,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屋面工程中使用。
3、施工中严格实行“三检制〃,做到检查上道工序,保证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真正做到严格控制工序质量,不合格的工序不移交。
4、质检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不得隐瞒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并督促操作者及时整改。
5、防水层施工前应检查:基层是否有空鼓、起砂现象;坡度是否正确;出水标高是否合适;泛水高度是否满足。假设达不到要求,应补救使其满足。
6、淋水试验:屋面防水做完后,应做淋水试验。雨天应对屋面板进行检查,看有无渗漏之处。
7、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找平层出现起砂、空鼓、开裂:应认真做好养护及基层清理工作・
2〕倒泛水:施工中及时拉线检查找坡情况,不合要求的要立即整改。
3〕防水层空鼓:防水层铺贴时应认真操作,正确掌握基层含水率〔9%〕,铺贴应平实,压边紧密,粘结牢固。
4〕防水层渗漏:细部位置应认真操作,铺贴附加层时,应使附加层紧贴到位,封严、压实,不得有翘边等现象。
八、安全保证措施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操作前,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向操作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积极开展班前安全活动,安检人员勤检查、督促。
2、屋面四周女儿墙以上的外脚手架〔防护栏杆〕,屋面工程施工中严禁拆除。
3、屋面工程施工中,屋内的杂物等物料严禁从屋面直接向下抛掷。
4、存放卷材和胶粘剂的仓库或现场要严禁烟火,如需用明火,必须有防火措施,且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和砂袋。
5、油桶要平放,不得两人抬运,在运输过程中,注意平衡,精神要集中,防止不慎跌倒造成伤害・
6、运上层面的材料,应平均分散堆放,随用随运,不得集中堆放。
7、使用喷灯时,应清除周围的易燃物品,必须远离底子油,严禁在涂刷底子油区域内使用喷灯喷灯汽油不得过满,打气不应过足,在用火地点必须备有防火器材。
九、文明施工、成品保护措施
1、材料应按规定位置堆放,堆放应整齐。
2、每项工序施工时,均应做到工完料尽场清。
3、保温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铺抹水泥砂浆找平层,以保证保温效果,施工中不得损坏保温层。
4、找坡、找平、保护层施工完成后,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不得上人踩踏,推小车运输时,应先铺脚手板车道,以防损坏面层。
5、内排水、通风道、屋面变形缝处应采取临时封堵措施,防
止杂物进入堵塞。
6、铺贴好的卷材防水层,应进行保护,严禁在防水层上进行施工
作业和运输。
7、穿过屋面防水层的管道,在施工中与完工后不得损坏变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