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怎样设计好数学教学目标
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全册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全册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在学期初集体研究教材时统一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在周教研和个人备课时制定。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某一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部分,所以制定课时目标时,就要从全册和单元目标的整体合计,恰当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有序性原则。就是课时目标的结构要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第三、适度性原则。课时目标不宜过多,要特别教学重点,要求要合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测。
在教学施行中,我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识记,就是对某一知识点达到"熟悉'、"知道'、"了解'、"记住'即可。这是认知层次的最低要求。如"认知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熟悉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特征'等。理解,是以显示理解能力为特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常用"领会'、"懂得'、"解释'、"说明'、"推导'等词语表达。如"理解分数的意义',"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懂得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简单应用,其能力要求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是通常说的"运用'、"解决'、"学会'等。如"能够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小数'。综合应用,它表现为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种要求一般在"学习课'和"复习课'提出。
达标教学
达标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实施目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目标教学课堂的全过程。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测评,主要是检测同学对与本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状况,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搭桥'的作用。目标实施,具体步骤是:显示新课后,出示教学目标。为了有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一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同学的学习目标。小学一、二年级同学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习目标的交待一般是〔教师〕口述。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要求每个学习目标的完成都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要恰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要给同学打下烙印。目标完成的如何主要通过同学的反馈了解。达成目标学习,这种学习不同于穿插知识点之间的问答学习,而学习的问题集中一些,学习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通过学习获得反馈信息,了解目标完成得不好的对象,并进行适时地矫正。学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中下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把群体教学和各别指导结合起来。目标达成测试,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旨在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同学目标达成的状况。教师可依据实际状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矫正。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展同学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合理化
同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熟悉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同学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会运用课堂的方法有意识地熟悉四周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做到同学"用数学'的引导者、合。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同学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同学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同学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内力,又使同学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善于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同学思维发展
课堂是诱发同学思维的源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先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的同学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来拼成所学过的图形。这样,每个小组很快进入你帮我,我帮你的拼图活动中。趁着同学的热情,师问:"你们各拼成什么图形?每个三角形跟你们所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一下子沸腾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制定,使同学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把同学置之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同学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既提升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同学的革新思维。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 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同学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必须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大多数同学用计算的方法发现1515=225平方分米,(75+76+56)2=214平方分米,225214,所以认为能做成的。但有的同学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推断的。通过作图发现白铁皮不够长,最后同学想到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还是能够做的。这类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同学的探究精神。这样,同学进一步体会到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中的许多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施行活动,同学熟悉到,通常状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同学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施行能力。
3激发同学数学学习兴趣
一、关爱同学,萌发兴趣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同学,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尤其是差生,要及时帮助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才干产生学习兴趣。其次还要善于发现同学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小的动作、和气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小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同学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增进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应用,要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熟悉四周事物的能力,激励同学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如学了元、角、分的知识,就让同学给家里买生活用品、买菜等,让他们思索怎样找钱;学了利息知识,就激励同学将自己的零花钱亲自存入银行,让他们亲身体验利息、利率、本金等知识的实际计算。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和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为同学搭建学习的平台。
三、动手尝试,产生兴趣
为了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要常常采纳操作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同学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让同学动手操作学具,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同学思索。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全体同学拿出自己学具盒里的小圆片,第一行摆红色小圆片5个,第二行摆黄色小圆片7个,他们会很高兴地拿出摆好,再让同学把红圆片与黄圆片一一对齐,这时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会说:红色小圆片比黄色小圆片少2个,或者说黄色小圆片比红色小圆片多2个,最后列出算式:7-5=2,这既表示第一种意思,又表示第二种意思。这样同学很快就理解了这类应用题,同时还培养了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同学自学数学的策略
〔沟通〕知识,形成网络,使同学好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最基本的概念为主线,逐渐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如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同样多'的概念,在逐渐加深理解的过程中引出新的知识,得到新的熟悉,使一个个有关的知识能互相联系起来。在比较大小数中,同学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以它为核心,学习了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这样一组应用题,接着我把"同样多'概念纳进加、减法的计算中,有目的的出示一些相同加数连加的学习题。
例如:2+2+2、5+5,在学习中引起同学注意,并与其它计算题不断比较,观察出加数都相同的特点,自然出现新的概念: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为学习乘法意义打下基础。在计算的学习中,进一步有目的的出示:20-5-5-5-5=0或20-()-()-()-()=0计算后,教师追问,还能再减掉一个5吗?不能再减了,因为20里面只有4个5。在这样的学习中,帮助同学理解5是同样多的数,20里面有4个这样的数,也可以说把20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为学习一份数,份数,总数进行了渗透。在学习乘法意义时以"同样多'为主线,进一步理解一份的数,份数,总数的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每份的数都是同样多,持续引深熟悉平均分的意义,从而学习除法意义。在学习除法应用题时,再进一步熟悉平均分有两种分的方法,一种是给了总数和份数,求平均分到的每份的数;另一种是给了总数和一份数,求总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即求份数。这样以"同样多'来建立乘法意义,从而引出除法,把有关的知识连成线,形成块,组成网,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结构;同学从中体会方法,产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
掌握知识,体会方法,使同学会学
数学不仅要求同学"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同学"怎样学',要求同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同学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同学做出(1)54+4(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的表扬他的大胆革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
这样,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参加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同学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单?这样,同学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地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与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