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古文知识点汇总范例
小学古文知识点汇总范例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展。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8、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0、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1、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2、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3、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4、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依据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 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 删。即删除不必须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