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方法一:布置预习,促求新知
教学写景类课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首先是布置预习,让同学带着知识基础走进课堂。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同学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同学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方法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同学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同学情感,使同学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方法三:读中想象,情感体验
对写景课文实施的第三个有效策略是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由于小同学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同学边读边想象文章所描述的画面进行情感体验。
同学边读边想象秋天那美丽的画面,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同学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秋天的画卷里,融情于景,体验到秋天的景色特点。读中想象是教学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教学方法一。
方法四:词句积存,丰富语言
写景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同学品词析句,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大训练,以丰富同学语言,丰厚同学文化底蕴,这是有效教学方法一。
方法五:理清层次,学习方法
写景类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同学进行情感体验,积存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学法指导,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同学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获得写作方法的综合训练。
2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教学方法一
一、 想着画面读课文,读进语言文字中去
1、提出明确的要求
读课文时,脑海里不能一片空白,要在读的同时闪现出画面来,想得越多,读得就越投入,体会得就越深!关于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种阅读体验应该及早地教给同学。所以,进入三年级下学期,我更加明确地要求同学:真正出色的朗诵不仅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能在眼前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长时间以来,每碰到这样的课文,我往往并不提其它方面的要求,只是提一个要求: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2、给予热情的肯定
边读课文边想画面,关于这样的要求同学是否在想了,想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无法直观浮现的,那么如何评价同学读书的用心程度呢?其实,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告诉我同学是否读进去了,或欣喜,或悠远,或惊奇,或陶醉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飞翔起来,孩子天生不会掩饰,他们在读课文时自然流露出的丰富表情就是我肯定他们的依据,"你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你想象出的画面,你把心放进去了!'"你的眼神让我和一起分享了想象的美妙,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同学乐意接受老师的要求:想着画面读课文。
二、想着课文看画面,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没让同学接触文本前给同学播扩大量的视频资料以调动同学的兴趣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同学的奖励而播放,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够科学理智,前者剥夺了同学想象的主动权,让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毫无期待;后者为了欣赏而欣赏,不再有进一步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视频资料。我认为,当教师领着同学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在同学已经基本上读进语言文字之中后再有目的地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当然播放前也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
1、把看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做个比较,不盲目地看
2、边看边回忆,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描述了看到的画面
在看完视频资料后,同学的熟悉就变得感性起来,同时也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想象,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让同学意犹未尽,此时趁势把同学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告诉同学:丰富多彩的画面能让人得到一种享受,但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弦的,还是那发人深省的语言文字,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仔细来体会是怎么把这优美的景色用语言描写出来的!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带着同学来体会好词佳句的意境和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了。
读进去,让优美的景色吸引同学的视线,拨动同学的心弦;读出来,让丰富的语言激活同学的感受,滋润同学的心田,在祖国魅力无限的母语中熏染,拔节
3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教学方法二
1、 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写景类的文章,多是运用诗意的文笔描述出一幅幅如画的景致。因此课前导入的〔制定〕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同学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风光图画,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同学走进大自然,初步领会大自然的美丽,唤起同学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让同学带着初步的感性熟悉自由地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条理,并激励同学质疑问难,提升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这一环节这样操作:制定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同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批划出相关的重点语句,有感情的朗诵,仔细品味内容与表达方法。并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同学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4、 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承接上一个环节的制定,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部分为重点,体会其中的内容以及写法,并选择喜爱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当点拨,并注意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补充和改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同学采纳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诵,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重点部分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同学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5、 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当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句段将一篇文章深入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同学主动回忆全文的学习过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心得到的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作文打基础。
6、 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依据同学的不同水平制定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同学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升习作能力。
4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教学方法三
一、想象画面
1、通过导入,唤起同学想象画面的记忆。
关于想画面的方法,一直以来在写景的课文中都是教师惯用的教学策略之一。本课在导入环节,我就让同学说说,看到题目,你眼前会浮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总结:学习写景类文章就是要像这样透过文字大胆的想象。通过这一环节让同学明确学习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方法。
2、通过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新课程标准强调同学的个性化阅读,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去代替同学的体验。本课的最有一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抒发了对乡下人家的感受。如果从中心段入手,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思路、主线非常的清楚,但是此时的同学成了的代言人,失去的是同学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所以本课我选择让同学找自己最喜爱的一幅画,来读一读,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他们抓住重点词语例如:青的、红的瓜;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攀上棚架,爬上屋檐等在头脑中描述一副色彩亮丽、富有活力的瓜藤攀檐图,体会乡下人家那朴质、自然、富有活力的美。
3、利用图片丰富感受
在同学充分想象之后,教师出示瓜架图片,让同学说说:看了图片,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我一直认为,它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出示在同学充分理解之后,起到丰富同学感受的作用,不能剥夺同学想象的主动权。
4、通过语言拓展来激发想象。
写景类的课文,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乡下人家》描写门前鲜花这部份,文中用了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两个词语写出了农家风光的独特之处。为了让同学想象画面,充分的感受乡下人家那独特的美,课上让同学模仿《花钟》的句型,说说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如何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通过同学对语言的拓展,一幅幅独特的田园风光变浮现在同学的眼前。
二、感情朗诵
新课标中指出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心得和思索,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让同学多读多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写景类课文则要分外重视朗诵,要读出形,读出情。
1、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感情朗诵
《乡下人家》一课,在评价同学的朗诵中,教师说道:我觉得,这藤啊还不够长,叶子还不够绿,能再试试么?同学再读的时候就抓住了长长的绿绿的来
这些关键词语来读,读出了景物的特点,读出了瓜架的美。
2、结合情感基调指导感情朗诵
描写的景物不同,文章的情感基调也不一样。《乡下人家》一课描写的是田园那自然、宁静、无忧无虑的农家风光,在指导同学朗诵的时候就应在语速上、语调上作以要求。
3、通过范读、配乐来提升同学的朗诵技巧激发同学的朗诵欲望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为同学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当同学朗诵不到位的时候,教师适时的范读帮助同学提升朗诵能力。反复多次的朗诵容易是同学产生疲惫,形式多样的朗诵,例如配乐,可以激发同学的朗诵兴趣。
三、在交流中,学习的写法。
写景类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同学进行情感体验,积存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学法指导,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同学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获得写作方法的综合训练。
《乡下人家》一课,写法还是很难体会的。关于这样的写景文章,同学的感受都是美,可是究竟美在哪?去未必有同学能答得出来。本课就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那有别于喧嚣都市的无忧无虑、自然富有活力的乡村风光,去体会那别有风趣的风光。这些写法的渗透并不是生硬的传授给同学,而是应在同学谈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同学细细品味的。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