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肩周炎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
一、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二、诊断
【西医诊断】
1. 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2. 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较少肿胀;
3. 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者肩臂肌肉萎缩。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4. 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
5. 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大结节处有密度增高的阴影,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等现象。
【中医辨证分型】
本病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后期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1. 风寒袭络
主症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痛或隐痛,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摸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2. 寒湿凝滞
主症肩部及周围肌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3. 瘀血阻络
主症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部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4. 气血亏虚,主症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1. 中医辨证施治
(1)风寒侵袭一一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2)寒湿凝滞一一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针灸并用,泻法;
(3)瘀血阻络一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4)气血亏虚益气养血,祛风通络,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肩、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中平穴;
加减:风寒胜加曲池、风池;湿胜加曲池、脾俞、肾俞、丰隆;瘀血阻络加曲池、膈俞、肝俞;气血亏虚加曲池、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肩前痛加尺泽、阴陵泉;肩中痛加手三里、外关;肩后加后溪、大杼、昆仑;痛在阳明、太阳经加条透承山;
操作:肩前、肩贞要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切忌向内斜刺、深刺,阳陵泉深刺或透向阴陵泉;条透承山可用强刺激;局部畏寒发凉可加灸;肩部针后还可加拔火罐并行走罐;余穴均按常规针刺。凡在远端穴行针时,均令患者活动肩部;
2. 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在肩部压痛点点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或用皮肤叩刺肩部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在肩部压痛点注射当归注射液,每次注射5毫升,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小针刀疗法 肩关节出现粘连时在局部麻下将小针刀刺入痛点,可触及硬结及条索状,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剥离松懈粘连。(糖尿病病人慎用,或可先降血糖);
(4)低频脉冲电治疗 采用局部痛点或者局部腧穴进行治疗,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5次一疗程;对于局部皮肤有破损或者患有皮肤疾病的患者慎用;
(5)中药外敷可采用消炎止痛软膏、复方南星止痛膏、中国灸、天和骨通等。在肩部及疼痛较甚处贴敷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6)中药熏蒸:选用嫩桑枝、莪术、海桐皮、防风、炒苍术、怀牛膝、没药、红花桂枝、川芎、京三棱、伸筋草、川椒、白芷、冰片等活血化瘀的外治药物,运用中药熏蒸治疗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5次一疗程;
3. 注意事项
(1)本病治疗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疾患;
(2)肩关节疼痛减缓,肿胀消失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关节功能锻炼;
(3)肩部应注意保暖。
四、疗效评价
治愈:疼痛消失,肩关节各功能位活动无受限。
好转:疼痛减轻,和(或)肩关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位得到改善。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和(或)症状加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