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铁火灾灭火救援对策探讨.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199117 上传时间:2025-04-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火灾灭火救援对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铁火灾灭火救援对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铁火灾灭火救援对策探讨   地铁深埋在地下,建筑结构复杂、出入口少、疏散路线长、通风照明条件差、电器设备种类多、人员高度集中,因此一旦发生火灾,扑救任务将非常艰巨,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掌握地铁火灾的特点关于有效地预防和扑灭火灾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地铁火灾事故的特点       1 .疏散难度大       〔1 〕客流量大       上海已建成运营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明珠线,全长 65 km,日均客流总量为 100 万人次,其中,地铁人民广场站日均客流量为 25 万人次,地铁的满载率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在地铁突发火灾事故状况下,这么大的客流量,组织有序疏散很难,假设要保证所有乘客在安全同意的时间内全部逃生,难度更大[1]。       〔2 〕逃生条件差       a) 垂直高度大       商业运营的地铁,一般建在地下 15m 左右,合计商业和战备兼顾的地铁,则一般建在深达30~70 m 左右的地下,如日本东京都营大江户地铁线,其中六本木车站共七层,深入地下达 42.3 m,光台阶就有 200 多级。突发火灾事故后,乘客从站台及站厅层仅凭体力往地面逃生,既耗时,又耗力,再加上不安全因素,安全逃生的把握性不大,对老弱病残的乘客而言,更是凶多吉少。       b) 逃生途径少       地铁运营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供乘客安全逃生途径的单一性。除安全疏散通道处,既没有供乘客使用的垂直电梯〔制定上仅合计残疾人专用电梯〕,也没有紧急避难场所,突发火灾事故中,大量乘客同时涌向狭窄的通道及楼梯,另有检票机等障碍物挡道,严重影响乘客快速逃生。列车假设在隧道内发生火灾,乘客逃生的唯一通道是列车首尾一扇宽度仅为 8 0 c m 的直通式紧急疏散门,其后果可想而知。       c) 逃生距离长       以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为例,该站共有 12 个出入口,其中 5 个直通地面,7个通道连通地下商场〔4 个通道设有中间防火卷帘〕。12 条疏散通道中有 10 条距离在 100 m 以上,最远路线的距离达260m 。一旦突发火灾事故,乘客往往习惯性从平常行走相对熟悉的路线或盲目跟随他人逃生,这对选择较长路线逃生的乘客来说,被困受害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2]。       〔3 〕同意逃生的时间短      针对地铁火灾事故,日本消防部门曾做过实验,日本地铁的车厢虽被确认具有不易燃烧性,但起火后,快则 1 .5min,慢则8min 之后就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气体。2~5min 内,车厢内烟雾弥漫就无法看清楚逃生出口,相邻的车厢在 5~10min 内也会出现相同情形。试验证实,同意乘客逃生只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另外,车内乘客的衣物一旦引燃,火势能在短时间内扩展,同意逃生的时间则更短。       〔4 〕乘客逃生意识差异大       地铁站台〔厅〕或列车内突发火灾事故后,险恶的灾害环境,使乘客容易产生恐慌及焦虑心理,这对逃生意识较强、通道较熟悉的乘客来说,还能冷静判断险情,相对准确地采用自救措施,安全逃生的可能性也就较大。但就自救意识较差的乘客而言,从众是多数人的选择,争先恐后拥向出口处时,被踩、挤、压而倒地后,易导致群死群伤。另外,因恐惧迷失方向后,易导致被困直接致伤或致死。 〔5 〕火灾烟雾中的潜在危险大       由于地铁系统的特别性,使其在遭遇火灾时烟雾不易扩散,特别是地铁系统中使用的有机高分子装饰材料,一旦碰到火灾,很容易产生有毒气体。不同的“天然〞物质如木材、羊毛以及人工生产的塑料和橡胶等在燃烧时烟雾的主要成分是微粒和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包括CO 和 CO2;较危险的气体有氰化氢、丙烯醛、氯化氢、氨、二氧化硫、硫化氢、硝酸气和硫酸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甲酸和醋酸。另外,火灾发生后也会造成局部区域缺氧。烟雾中所含的有毒有害气体虽然含量不高,但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人中毒,特别是某些高毒类的有害气体,甚至会引起人员的瞬间死亡。另外,由于烟雾粒子对光具有很强的汲取和散射作用,可使光强度显然减弱,在这种状况下,受火灾围困的人员要逃出现场,难度相对较大,加上火灾发生时,容易使人处于惊慌状态,很难在黑暗中找出逃生的目标[3]。       2.灭火救援难度较大       首先,较长的隧道近似于封闭空间,火灾发生后,隧道内烟雾大,能见度低,散热慢,温度较高,起火点四周未进行防火保护的,作为隧道承重结构体的混凝土容易发生崩落。依据国内外隧道混凝土衬砌物火灾试验研究可知,混凝土衬砌在300 ℃~400℃时强度开始降低,表面开始产生裂痕,400℃以上时强度急剧降低,6 0 0 ℃时试件表面裂痕贯穿,800℃以上出现崩裂。由于隧道火灾发生前,隧道衬砌和地层已存在着因挖掘和设置支撑等引起的应力和变形场,此外,由于衬砌内含有水分,当火灾发生时,衬砌中的水变成蒸汽,在衬砌内成千倍地膨胀,从而产生庞大的压力,因此当火灾发生时,导致隧道衬砌发生崩裂的实际温度大大降低。国外针对钻孔隧道衬砌火灾试验研究说明,混凝土表面温度达到200℃时,10~15min 内混凝土衬砌就会发生爆裂、崩落。因此会阻碍火灾的扑救。其次是因烟热作用,救援人员不易接近起火部位,往往会延长扑救时间和增加喷水损失。再有是设备方面的影响,在扑救地铁隧道内火灾时可使用的灭火剂比地面建筑少,如卤代烷、C O 2 等一般不宜大量使用,而且地铁中一般的无线通讯设备难以使用,联系困难。这些都使得在扑救地铁火灾时的难度较大。 二.地铁火灾的原因分析       1.管理方面的原因       管理上的疏漏是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即地铁公司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众多安全隐患存在。我国的地铁没有对上车旅客进行安全检查的设备,而且地铁站内配备灭火器数量较少等都是潜在的隐患。       2.列车材料的因素       由于地铁车厢净是易燃品,且车厢与车厢之间是相通的,很多新型列车座位所用的装饰材料都是易燃的薄绒布。由于这种材料一旦着火便难以控制,容易酿成大火。有的老式车厢内装饰物均采纳可燃性化学合成材料,在燃烧时会迅速产生了大量神经麻痹毒气使得人窒息死亡。由此可见地铁火灾的发生与不合格的列车材料是密切相关的。       3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造成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人的行为加上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了危险的出现,而危险会不会最终演变成为事故,是取决于人们对危险所采用的措施正确与否。       我国地铁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安全技术设备较为落后,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地铁安全管理体制,故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我们深信,随着人们经验不断地积存,科技水平不断地提升,今后制定的规范采纳的安全保证措施,一定会提升至一个更高、更完善的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