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VTE的预防与护理
vte在医学上指的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本病常急性发作,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严重者可手术取栓。
一、临床表现
L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和沉抄重感,皮肤温度升高,活动后症状加重,患肢皮肤颜色可正常,或呈紫红色,有时伴有发热、心率加快等症状,双下肢相应平面周径相差0. 5cm以上。
2. 肺栓塞: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咯血、缺氧症状、心率加快等。
二、检查
1. 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明确百血栓部位,可见血流变细或消失,频谱连续低平或无信号,探头加压后,管腔不可压缩。
2. CT检查:下肢静脉、肺动脉CT见充盈缺损,可明确血栓部位、范围。
3. 容积描记:对有症状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准确检测出静脉阻塞的部位。
4. 静脉造影:可显示静脉的充盈缺损,明确血栓部位和范围。
5. 肺通气与血度流灌注比值扫描:肺通气和血流灌注不匹配,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
三、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1. 静脉血流滞缓
相关因素包括瘫痪、手术麻醉、长期卧床、术中使用止血带等。
2. 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如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骼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骼、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
3. 血液高凝状态
相关因素包括手术、外伤、输血等。
四、治疗与预防
1. 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2)溶栓治疗: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导管溶栓为主。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适用于急性期、无溶栓禁忌、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患者。
2. 手术治疗
手术取栓适用于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骼、股静脉血栓,股青肿患者,手术需注意处理骼静脉压迫。
3. 其他
下腔静脉过滤器适用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抗凝治疗无效或其他临床认为致死性肺栓塞的高危患者。
4. 基本预防
主动或被动活动、深呼吸及咳嗽、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低脂饮食、多饮水、控制血糖及血脂。
5. 药物预防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
6. 物理预防
可以采用梯度压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等,最好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五、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需卧床休息1 2周,患肢制动,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置于稍屈曲位。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
(2)严禁按摩患肢和热敷防止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
(3)床上活动翻身时避免动作过大,避免碰撞患肢。
(4)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6)预防并发症,加强腔护理,多漱、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 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7)每班测量大腿周径,与健侧对照。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有异常报告医生。
(8)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做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9)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10)每日监测凝血变化,严密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有无血尿、便血,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