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党史经典故事
第一次: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在此不想多说,说说里面具体的一个细节。党史叶剑英担任张发奎第四军参谋长。当时,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准备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但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发现了起义苗头,电令贺龙军长等率部到庐山,意在缴械。这一消息被叶剑英知道了,他赶紧向周恩来等人汇报,所以,南昌起义提前突发。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不知道有多少起义者还没起义就被屠杀了,那还有后面的南昌起义?
第二次:南昌起义。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应是红军在万分困难之时的一次力量组合,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次转折。然而张国焘权欲膨胀、利欲熏心,置党的利益于不顾,仗着枪多人多,争权夺势搞内耗,私心得不到满足便阴谋分裂中央。给本就在国民党军的穷追猛堵下,业已伤痕累累的党和红军的创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险些铸成历史大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冷静应对,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最终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叶剑英在此拯救了红军,拯救了党。
在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张国焘的左路军行至阿坝时便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并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电令在右路军任前敌政委、对张国焘言听计从的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说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准备铤而走险与中央彻底决裂。当时陈昌浩正在会上讲话,时任前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先看到了这份电报,他让陈昌浩看了一眼,便将其揣进口袋,假装如厕,快马加鞭的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此危急随时,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以脱离险境。叶剑英为了避免打草惊蛇,立即回到指挥部。后来叶剑英以南下"打粮'为名,带着行动不便的中央直属部队,也顺利脱离了险境,与毛泽东回合。事后,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的说:"如果没有叶剑英,我就没有这个了。'
党史经典故事
1944年3月19日,郭沫假设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郭沫假设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发表后,马上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其核心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倾覆和李岩的悲剧命运,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胜利后的骄奢。
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假设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党史经典故事
耿飚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当年的"杨罗耿',曾经横扫千军,然而在他的回忆录中,很少讲他的金戈铁马,写他的赫赫战功,却说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
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县。晚饭后,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他们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说也不肯离开。
这个县干群关系的恶化,使耿飚感到震动,也深为痛心。耿飚召集省地县的干部讲了一次话不批评、不责备,却讲了一件往事,提了一个问题50年前,耿飚任副旅长的129师385旅就驻扎在这里,一个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而且还很严重,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是必需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就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吧!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
故事说完了,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耿飚一问惊人,全场鸦雀无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