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 图 A和图 B表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动物两个细胞(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赤峰市高三年级 11·20模拟考试试题
生 物 学
2024.11
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本试卷共 12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 细胞 A可发生基因重组,细胞 B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细胞 B中无联会发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
形码粘贴区。
2
3
. 选择题必须使用 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C. 细胞 A 中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细胞板两侧
D. 细胞 B完成此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减半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
. 下图为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分化形成肌纤维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
5
.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A. 间充质干细胞与肌管细胞的基因和 mRNA 相同,蛋白质种类不同
B. 高度分化的肌纤维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C. 检测单核成肌细胞呼吸酶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1
. 玉米 CS200品种籽粒中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玉米油含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室温时呈液态
B. 人体摄取玉米籽粒中蛋白质、脂肪可氧化分解产生能量
C. 虽然玉米籽粒缺乏赖氨酸,但是人体细胞可以合成
D. 在诱变因素处理下,间充质干细胞比肌管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
6
. CTR1和 ATP7A是人肾脏细胞 Cu⁺的转运蛋白。Spl蛋白能感应胞内 Cu⁺浓度的变化,胞内低铜时
D. 玉米籽粒中的淀粉和维生素均含有碳、氢、氧元素
,
Sp1的作用增强以促进 CTR1的表达; 胞内高铜时,Sp1 蛋白空间结构改变,导致 CTR1 表达
2
. 关于 DNA分子结构、复制及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正确说法是
A.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 DNA的复制方式
B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真核细胞中 DNA 分子的复制不都与染色体的复制同时进行的
D.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碱基交替连接构成 DNA基本骨架
. 16SrRNA 是原核生物中的一种核糖体 RNA, 物种间有较大差异。关于 16SrRNA的说法正确的是
下调。同时随着 Cu⁺浓度的增加,ATP7A从胞内向质膜转移从而排出细胞内多余的 Cu⁺。关于
Cu⁺跨膜运输的正确叙述是
A. CTR1 运输 Cu⁺的方式与水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B. CTR1和 ATP7A转运 Cu⁺需要消耗 ATP
3
C. Sp1 的作用减弱时,细胞摄取 Cu⁺减少
A 参与形成的核糖体具有双层膜
B. 参与翻译过程,含有反密码子
D. ATP7A 从胞内向质膜转移体现了膜的功能特性
C. 能转运氨基酸参与翻译过程
D. 含有 A、G、U、C四种碱基
高三生物学 第 2 页 共 12 页
高三生物学 第 1 页 共 12 页
7
. 自酿白酒需完善工艺以去除甲醇,否则饮用后可能中毒。下图是肝细胞中的相关代
A. 成骨细胞中的 KIAA0753能够抑制 ATP的合成
B. 高糖条件下,成骨细胞中的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
C. KIAA0753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和合成糖原
D. KIAA0753 可能会增加线粒体内蛋白表达量
谢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0. 下图 1是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图 2是 I₁、I₂、II₅、II₆的相关基因用限制酶切
后进行电泳检测的结果 (不考虑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注:“+”代表催化作用
A. 摄入过量甲醇,会抑制细胞有氧呼吸
B. 甲醇中毒昏迷,应及时进行血液透析
C. 静脉注射甲醛脱氢酶,可缓解甲醇中毒症状
D. 高度白酒作为口服解毒剂,可缓解中毒症状
. 染色质由 DNA 和组蛋白等物质构成,组蛋白乙酰化会调控基因的表达,相关过程如下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8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 X染色体鳨性遗传病
B. II₆与 III₇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3/4
e
C. Ⅲ₇是该病的携带者,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 I₂
D. 若 II₅与 II₆再生一个女孩,其患病的概率为 0
1
1. 某同学在“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实验中,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血浆
在加入 HCl溶液后 pH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 a过程使组蛋白与 DNA结合紧密程度降低,不利于相关基因转录
B. 图乙中多个核糖体沿着 mRNA由 f端向 e端移动,e为 3'端,f为 5'端
C. 图乙对应图甲中的 d过程,d过程与图甲中 c过程的碱基互补方式相同
D. 图甲中 a过程导致相关基因的碱基排列序列发生改变,进而改变表型
. 高糖抑制小鼠成骨细胞的糖代谢和线粒体功能,使细胞中乳酸含量高,抑制细胞增殖
9
,
引发骨质疏松及骨折愈合缓慢;小鼠成骨细胞中过量表达的 KIAA0753蛋白,会促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种类
B. 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C. 清水组中无维持 pH稳定的缓冲物质存在
进分泌胰岛素,减轻以上症状。以下推测错误的是
高三生物学 第 3 页 共 13页
D 缓冲液组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
高三生物学 第 4 页 共 12 页
A. 由图 A可知,拟南芥的野生型及不同类型突变体种子萌发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1
2.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控示意图,图中大写字母表示器官,小写字母表示
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高温条件下,温度对突变体 C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小于光照对其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C. 不同温度下突变体 C和 B的萌发率差异为培育适应多变环境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D. 光敏色素是植物体中的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分布在分生组织细胞内
5. 萝卜的根形由 R、r和 T、t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R T 、R tt和 rrT 、rrtt
分别控制根的扁形、圆形、长形。利用基因型为 RrTt的萝卜植株进行实验,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1
A. 将该植株与长形植株杂交,子代根表型为扁:圆:长=3:2:1
B. 若基因型为 TT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则杂交所得 RrTt的亲本可能为圆形纯合体
C. 若该植株产生的 R雄配子 1/3致死,则其自交后代表型为扁:圆:长=21∶16∶3
D. 若基因型为 TT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则该植株自交后代表型为扁:圆:长=8:3:1
A. 血糖调节中,激素 b与激素 c有协同作用,激素 b与激素 e有抗衡作用
B. 机体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体温 39℃时产热大于散热
C 图中 A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二、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
D. 激素 f 由 A合成由 D释放,主要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3. 蒿属植物曾经是治沙的“功臣”,但其花粉粒易在空气中漂浮聚集,达到一定浓度
可能诱发人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过敏性鼻炎是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病
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分,选对但不全得 1分,有选错得 0分。
1
1
6.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原理或方法的正确描述是
A. 与酒精相比,苏丹Ⅲ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更高
B.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设置了对比实验
C.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
D. 预实验必须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
B. 接触花粉等过敏原不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
C. 远离蒿属花粉,是预防该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D. 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来治疗过敏性鼻炎
4. 为探究光和温度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研究者对野生型及突变体 A、突变体 B
和突变体 C三种光敏色素突变体进行了不同处理,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1
7. 白粒小麦品种在成熟时,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后又连续降雨,种子就容易在穗
1
上发芽,危害粮食安全。对穗上发芽现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在降雨前喷施适宜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可抑制穗上发芽
B. 穗上发芽会造成白粒小麦产量低、营养成分发生改变
C. 穗上发芽的原因是种子中产生的赤霉素减少促进种子萌发
D. 穗上发芽的原因是脱落酸高温条件下降解,维持种子休眠作用减弱
高三生物学 第 6 页 共 12 页
高三生物学 第 5 页 共 12 页
1
8. 海洋绿色生物捕获的 퐶푂₂称为“蓝碳”,低光适应型原绿球藻(NATL1A)生活的水层中光
照强度和铁离子浓度极低,其固碳能力受限制(铁与叶绿素合成有关)。我国某科研团队
为探究 NATL1A受光照强度变化和铁离子浓度影响的生理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
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 家鸡的芦花和非芦花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芦花为显性。一群家鸡自由交配,
得到 FI中非芦花♀:非芦花♂:芦花♀:芦花♂的比例为 2:1:1:2。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B. 亲本雌性个体中非芦花个体的比例为 1/2
C. 让 F₁个体自由交配,F₂中雌鸡中 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5/12
D. 每代都自由交配,雄鸡中 b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逐渐趋向于 11/18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分。
2
1. (11分)
微塑料(MP) 是一种直径小于 5mm 的塑料碎片、颗粒,MP 可通过植物的根系间接影响
植物体的生长。镉( Cd)是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工业排放、动物粪便和磷肥的施用等都会
增加土壤中 Cd浓度。土壤中 MP 和 Cd广泛共存,对苗期生长有重要影响,进而对后期作
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选择玉米作为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MP、Cd及两者复合污染
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浓度的 MP处理:分
别称取 0g、15g、30g MP粉末置于适量备用土壤中进行拌匀、分装,出苗后保持生长条件
适宜。)
注:
为低光照强度( (15휇푚표푙푝ℎ표푡표푛푠푚⁻²푠⁻¹), - 为最适光照强度(30μmol
푝ℎ표푡표푛푠푚⁻²푠⁻¹),→为高光照强度((130휇푚표푙푝ℎ표푡표푛푠푚⁻²푠⁻¹)
A. NATL1A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速率相对较慢,在高光强下生长速率相对较快
B. 一定范围内,NATL1A生长速率随铁离子浓度降低而降低,高光强下的降幅更显
著
C. 高光强下 NATL1A生长速率较慢,与铁离子吸收速率低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有关
D. 适度提高铁离子浓度能提升海洋绿色植物的固碳能力和光合作用速率
1
9. 研究发现,1型调节性 T细胞 (TrlCD4T) 可借助细胞毒性作用专门杀死负责呈递肿瘤
特异性抗原的 1型经典树突状细胞(cDCls),从而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抗原呈递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巨噬细胞、B细胞
B. 细胞毒性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分泌细胞因子以促进 B细胞增殖分化
C. 细胞毒性 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D. TrlCD4T的作用可解释一些临床中出现免疫治疗耐药的原因
高三生物学 第 7 页 共 12 页
注
:
퐶푑−0(0푚푔 ⋅ 푘푔⁻¹)、퐶푑−1(1푚푔 ⋅ 푘푔⁻¹)、퐶푑−5(5푚푔 ⋅ 푘푔⁻¹)、퐶푑−10
(10푚푔 ⋅ 푘푔⁻¹)、 퐶푑−15(15푚푔 ⋅ 푘푔⁻¹)。
(1) 若每组需要 8株幼苗,则该实验至少需要准备
株实验幼苗。
(2)检测不同组玉米幼苗叶绿体色素种类及含量变化,常用做法是
。
(3)相较于对照组,Cd单一处理引起胞间 CO₂浓度变化是
;MP-5
处理组胞间 CO₂浓度降低的原因是
。
(4) 若发现 MP 处理组玉米幼苗根的干重增大,
MP 能使玉米幼苗根茎比增大,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合理即可)。
2. (12分)
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感染后可终身潜伏。HCMV感染人体细胞
(“能”或“不能”) 得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 HCMV 感染使宿主细胞中核糖体蛋白表达量上升,最可能源于宿主细胞
“
(“转录”或“翻译”)水平的上调,据此推测在 HCMV 影响下宿主细胞核糖体蛋白表达量上升对病毒
增殖的意义是
。
(3)具有特定序列的单链 RNA( si-RNA)可与目标 mRNA形成双链,使相关基因无法正常表达,用
2
si-RNA干扰后感染 HCMV24小时,早期细胞中 HCMV基因表达量将
(“上升”或“下降”), 原
因是
。
后,其基因组在调控病毒自身基因表达的同时,也影响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表达。
(4) 更昔洛韦是目前抗 HCMV的首选药物,该药物既能通过抑制
酶的活性,阻止病毒
(1)HCMV的遗传物质为双链 DNA,该病毒增殖时 DNA分子复制方式为
。测
DNA链的延伸; 又能通过与胸腺嘧啶核苷竞争性地掺入到正在复制中的病毒 DNA 链中,使
键形
定该病毒单链 DNA序列发现存在重叠基因现象,如下图所示(起始密码子为 AUG)。
成受阻而终止其继续合成。
2
3. (10分)
利用二倍体柑橘与四倍体柑橘培育的三倍体具有无核的优良性状。
(1) 三倍体柑橘出现无核性状的原因是 。用
(试剂)诱导形成四倍体
是培育三倍体柑橘的关键环节,其作用原理为
剂对细胞进行处理的最佳分裂时期为
,为提高形成四倍体的概率,使用试
。
(2) 基因型为 DdEe(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柑橘自然繁殖时 有 1/2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 D
基因重叠增大了遗传信息储存的容量,D基因和 E基因的重叠部分指导合成的肽链
中对应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依据是 。
、
d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减数分裂Ⅱ正常; 其余 1/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正常,在减数分裂Ⅱ
时含有 D、d的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不含有基因用 OO表示;E、e所在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正常。异常
(2)为探究 HCMV 对其宿主细胞中核糖体数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取适量未感染
HCMV的细胞(A)、感染 HCMV72小时后的细胞(B)分别测量细胞内两种核糖体结构蛋白
RPL4和 RPS23含量,结果见图 1,并分别测量编码两种蛋白质的 mRNA 含量,结果见图
联会、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不影响配子的存活和受精作用,不考虑其他变异。则所产生精子的类型及
比例是
。
高三生物学第 10 页 共 12 页
2
。
高三生物学 第 9 页 共 12 页
2
4.(11分)
七氟醚是临床中常用的吸入麻醉剂,还有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等作用,对大鼠的认
知功能有影响。为探究神经调节蛋白 1(NRG1)在七氟醚诱导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七氟醚组、七氟醚+NRG1 类似物组,
子可增强 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驱动目的基因的转录。
,
处理 14天后,均改为普通饲料喂养,利用水迷宫实验测定各组大鼠认知功能:每天在固
定入口点,随机将大鼠放入水中,记录大鼠在水中搜寻并找到出口的时间,记录每天检
测结果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游泳速度
搜寻并找到出口的时间(s)
第 15天 第 17天 第 19天
(m/s)
0.27
0.25
0.23
对照组
40.11
85.29
66.62
31.09
61.04
48.90
25.43
41.28
30.65
七氟醚组
(1) 上图中顺式作用元件有
,反式作用因子有
。
七氟醚+NRG1类似物组
(2) 据图分析,黑猩猩的哺乳期雌二醇增多引起乳腺细胞中 M蛋白增多的原因
(3) R基因上游存在 p序列时,M基因能够正常表达,存在 P 序列时,M基因不能表达。现
有基因组成为 RrPpMM 的个体与 rrppMM的个体杂交,检测并统计子代中能合成 M蛋白的个体数,
(1)七氟醚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与机体正常的细胞凋亡的异同是
。
(2)已知七氟醚可与 γ-氨基丁酸受体或乙酰胆碱受体等受体结合,推测七氟醚在
临床中作为麻醉剂使用的原因可能是
。
若
,R基因上游是 p序列; 若
,R基因上游是 P 序列。
(3)由表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游泳速度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
;
七氟醚导致大鼠搜寻并找到出口的时间
其使大鼠的认知功能降低,NRG1能够显著
5天停药后的实验结果说明了
(填“延长”“缩短”或“不变”), 推测
(填“增强”或“减弱”) 这一作用,第
(答出一点即可)。
1
(4) 其他鼠类实验研究也表明,复杂的环境经历、跑动可以增加海马脑区中新生
神经元的数量,对我们健康的启示有
。
(答出一点即可)
2
5. (11分)
黑猩猩的 R基因决定雌二醇受体,T基因决定雌二醇合成酶。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大
高三生物学 第 12 页 共 12 页
多是通过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顺式作用元件是指存在于基
因旁侧,只影响自身 DNA分子上基因表达的 DNA序列; 反式作用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分子
,
强
通过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控基因转录起始。图中启动子是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增
高三生物学 第 11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