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县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一、规划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总体要求,以保障供 种数量和质量安全为根本任务,通过基地标准化、作业机械化、设施 工程化、科技集成化、经营组织化、管理信息化、农民职业化、政策 系统化,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制种基地设施条件,着力提升种子生产 科技水平,持续改善制种环境秩序,努力建成以“全程机械化、先进 技术集成、种子精良加工”为核心特征的“立足昌吉、面向全国、辐 射中亚和南亚”的高标准制种基地,为打造现代种业强州提供有力支 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在种业总体规划与布局、发展政策扶 持
2、资金整合、行业整合、质量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搭建发展平台 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种业龙头企业在 产业转型与升级、贯通种子产业链、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我县杂交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规划,贯彻国务 院有关种业发展的文件精神,并与全国新增10亿斤粮食生产能 力建设规划(X-X)、全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X-X)、全 国农作物种子工程规划(X-X)及昌吉州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 基地规划实现有效衔接,合理确定基地规模、布局、建设内容和资金 来源。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基地建设、种业发展为契机,充分集聚优 势科技创新资源,特别是在良种繁育、生产技术、农机农艺结
3、合、农 技推广、人才培养与专业培训等领域,更加注重发挥院校智力资源的 重要作用。坚持企业与基地双赢。构建理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 进优势基地与优势企业有机结合,发挥企业在促农增收、成果转化与 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企业和基地双赢,促进制种产业良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严格服从国家和自治区有关 规划,不断完善基地建设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标准、灌溉制度、灌溉 定额、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方面规划,确保基地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按照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思路,着力打造1个玉米种业科技产业 园,努力将X县建设成为以“政府搭台
4、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农 民受益”为核心特征的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流的制种基 地,为X打造现代种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1.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建成玉米种子技术协同 创新中心和联合检测中心,打造科技环境一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 加强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成立专业社会化农机服务中心,综 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3. 依托玉米种子龙头企业,建设1个联合加工仓储中心和3个龙 头企业产业中心,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种子加工 质量达到单粒播种要求。4.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X教授工作站,在县农业物联网应用实践的 基础上,建立玉米种业物联网信息化系统(种联网),开发5类
5、信息 化软件平台,支撑昌吉州州县一体化种业信息化建设,引领种业信息 化发展方向。5. 依托县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基础,进一步创新种业生产基 地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户种植制种玉米积极性和技术能力,加强种子 质量监管和服务能力,降低种业生产风险,营造社会环境一流的种子 生产基地,到X年发展高水平万亩制种基地5个,玉米制种面积达 到14万亩。二、规划布局与重点工程(一)规划布局在五工台镇现有制种产业规划基础上,建设种业科技产业园,打 造种子研发、检测、加工、监管和服务等全产业链集聚区。建设以高 效节水首部为单元的千亩制种高产优质示范基地10个,高标准万亩 玉米制种示范园5个。X年,玉米制种基地面积发
6、展到8.5万亩,X 年发展到14万亩。(二)重点工程1. 发展种业科技产业园。规划种业科技产业园20亩,其中: 核心区2亩、育种基地2亩、制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6亩、 制种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基地10亩。核心区依托河北巡天种业公司 和新疆诚信种业公司建设运营,包括种业科技服务楼、农机服务中心、 联合加工仓储中心和企业产业中心,其中:种业科技服务楼规划30 平米,包括联合检测中心、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种子监管中心、社会 化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农机服务中心10亩,用于农机合作社农 机装备存放和经营;联合加工仓储中心90亩,用于种子加工生产仓 储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产业中心预留1亩。依托中国农业大学
7、和 制种龙头企业建设2亩育种基地和6亩制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 地。2. 完善种子执法监督体系和种子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联合种子联 合检测中心。(1)完善种子执法监督体系,增强种子质量监督能力。建设县 乡两级三类执法监测中心(站),监管范围覆盖全县。其中:建设县 级种子执法监测中心1个,乡镇种子执法监测站6个。(2)建设联合种子检测中心,完善种子检疫检测体系。由县农 业局牵头,建立种子质量联合检测中心,购置各类仪器设备,加强种 子质量监管与服务能力。检测仪器包括:PCR仪器、电泳仪、摇床、 烘箱、移液器、培养箱、灭菌锅、全自动工作站、超低温冰箱等;吸 尘装置、解剖镜、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台式冷冻离心
8、机;种子吹风 机、种子净度工作台、真空数粒置种仪、粮食水分测定仪。3. 搭建种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种子监管中心,加强种子管 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 种子管理队伍。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依法履行种子行 政许可、管理、处罚等职责,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提供保障。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大学新疆X教授工作站的科技服务功能, 引入中国农业大学玉米改良中心的科技研发能力,联合制种龙头企业 建立种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立2亩育种基地、6亩制种新技 术试验示范基地,不断筛选适合X的制种新品种、新技术,并在以 高效节水首部为单元的制种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开展社会化技术
9、服务, 营造一流的种业科技环境,打造昌吉州乃至全疆重要种业新品种、新 技术发源地,提升制种生产的科技贡献率,着力引进培育带动作用大、 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先进、经营管理规范、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 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4. 集成开发种业物联网,搭建州县一体化种业信息化平台。在种业科技产业园中2亩育种基地、6亩制种新技术试验示 范基地和10亩高产制种示范基地安装物联网装备,实现农田气象 墒情、灌溉水肥和农情长势的远程自动检测与控制。并按照昌吉州一 体化种业信息化平台的总体设计,完成五大种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 和应用任务。(1)州县一体的玉米种子追溯平台。协调建立州县一体的玉
10、米 种子追溯平台(包含农产品基本信息管理、生产过长登记管理、农产 品商标管理、农产品追溯查询等四个功能模块),形成从玉米种子生 产到市场全链条的追溯机制,共享可追溯信息,与生产、市场、执法 等环节形成联动。(2)种业全产业链监管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州县协调执法,实现执法过程、种子检测、执法结果等信息共享及统一管理。检测中心检测结果管理、查询系统:实现全州农产品、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种子标识、农药残留、农作物品质、产地环境)安全检 验检测结果的规范化管理、在线查询功能。检疫结果管理、查询系统:实现农产品检疫结果管理,提供在线 查询功能。农资合法信息管理:由县农业执法大队对农业生产单位投
11、入品进 行核验,确保投入品的使用安全。(3)种业生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生产管理、农资经销、订单 管理、合作社管理、资金管理服务等功能。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实现与 首部自动化监控站、农情信息采集站、田间灌溉自动化控制站的实时 通讯及监控。完成农业生产计划、农业生产管理调度、农资投入管理、 农产品订单管理、农产品信息发布等功能开发。(4)种业经营管理服务平台。合力打造集订单收购销售、物流、 仓储、交易、金融服务的全过程信息平台,形成州内各县玉米种子市 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5. 创新种业基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基地面积。以国家现代 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为依托,发展“三权”抵押贷款 模式
12、培育壮大一批种植合作社。X-X年培育制种专业合作社10家,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制种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制种 联合社和社会化服务中心,提高产业水平,降低各方风险。建立培训 中心,加大现代种业领军人才培养力度,选派有较高水平的经营管理 人员进行深造,打造一支视野开阔、业务精湛、理念先进、经验丰富 的企业家队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种业科技人才,培育种子企业科技 创新团队。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检验、生产、加 工和贮藏人员的业务技能。6. 推进制种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技术装备潜力。加速农机升级 换代,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打破全程机械化的装备“瓶颈”;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3、建设,按照“有场地、有规模、有制度、有机具” 的“四有”要求,进一步规范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增强其 主体作用和影响力、带动力。(1)农机装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机装备的前提下,引导基地 补充关键制种农机装备: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单日作业量2亩,年作业时间20天,年 作业量0.4万亩,需新增20台,安排中央资金补助20万元。玉米去雄机:单日作业量3亩,年作业时间20天,年作业量 0.6万亩,需新增5台,安排中央资金补助160万元。玉米扒皮机:每套果穗烘干线配置3台玉米扒皮机,按照基地现 有果穗烘干线和本规划新增烘干线合计3条计算,需新增9台,安排 中央资金补助150万元。无人飞防机:单日作业
14、量5亩,每年作业时间25天,年作物 业1.25万亩,需新增20台,安排中央资金补助20万元。7. 推进种子加工技术装备升级,保障种子质量新增3条果穗烘干线,新增3条籽粒加工生产线,新增晒场面积8 万平方米,新增储藏库容量1.5万平方米。8.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升制种基地设施水平改造2亩育种基地和6亩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田间基础工 程,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农田防护 与生态保持工程,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达到“田成方、路成网、 树成行、灌入地、渠相连”的标准,满足育种和新技术试验要求。同 时完成10个千亩制种高产优质示范基地自动化滴灌改造,提升制种 基地设施水平。
15、三、进度安排X年:做好项目区规划,建立组织,明确职责,细化责任分工。 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考核细则。通过多种途径 加大宣传力度,编写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执法队 伍建设,购买相关种子执法设备。落实8.5万亩基地面积,完成配套 建设,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2016年:落实11.5万亩基地面积,完成配套建设。推广标准化 种子生产、加工集成技术,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进行技术 培训,组织关键生产环节的现场观摩、田间巡诊、技术交流等活动。 以数据、文字、影像资料的形式做好记录,形成项目技术档案。X年:落实14万亩基地面积,完成配套三条果穗烘干生产线建 设。推
16、广标准化种子生产、加工集成技术,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管理 工作。做好项目总结验收。四、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 20825万元)1. 种业科技产业园建设投资估算29万元。2. 种子执法监督体系和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联合检测中心540 万元。3. 种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投资13万元。4. 种业物联网信息化平台投资3万元。5. 种业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投资8万元。6. 制种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投资估算2420万元。7. 种子加工体系升级工程投资11485万元,其中:自动化果穗烘 干线7890万元,种子加工成套设备12万元,种子晒场195万元, 种子储藏库22万元。(1)自动化果穗烘干生产线工程
17、投资:按3条果穗烘干线的热 源采用以煤和玉米芯为燃料的普通热风炉作为热源计,投资7890万 元。果穗烘干室热源(以煤和玉米芯为燃料普通热风炉)投资估算表 (表 10)(2)种子加工成套设备投资12万元。我县需种子加工设备3 套,其中:种子加工、包衣包装成套设备投资为280万元,种子加工 车间投资120万元,每套合计4万元。(3)种子晒场投资130万元。按照每平米130元/ m2单价计算,需建晒场15万m2,晒场投资195万元。(4)种子储藏库投资22万元。8. 田间基础工程投资4万元。田间基础工程投资(表11)(二)资金来源规划总投资20825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投资、地方配套投资和 其他资金
18、其中:中央投资30万元,占总投资的14.4%;地方自 筹2万元,占总投资的1%;其他投资17625万元,占总投资的 84.6%,包括企业投资、合作社投资和农机户投资,主要用于种业科 技产业园、制种全程机械化设备和加工设备购置等。(三)年度中央投资安排中央投资按照每年10万元计划,根据不同建设内容需求制定 年度资金安排计划。详细见下表:五、组织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规划工程项目成立X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成 人员如下:组长:丁大明县委副书记、县长副组长:张晓岩县委常委王新东县政府副县长成员:张传松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付学军县水利局局长邢国庆县农机局局长马岩明县农业执法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