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2011年11月〕
考生须知:全卷分试卷和答卷。试卷共6页,有六大题,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l.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灰烬〔jìn〕 给〔 gěi〕予 遒〔qiú〕劲 自怨自艾〔ài〕
B.戕〔qiāng〕害 濒〔bīng〕临 舳〔zhú〕舻 汗流浃〔jiá〕背
C.召〔zhāo〕唤 挣〔zhèng〕脱 颤〔zhàn〕抖 锲〔qiè〕而不舍
D.模〔mú〕样 嗥〔háo〕叫 按捺〔nà〕 冯〔píng〕虚御风
2.以下词语当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闲暇 蛰居 水蒸气 不计其数 B.雾蔼 翱翔 端祥 入不敷出
C.逍遥 姿意 怪僻 熠熠闪光 D.嬉戏 照相机 急燥 怨天由人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班长为人豪爽,交游甚广,朋友可谓汗牛充栋。
B.这篇论文观点陈旧,论据不当,文字拖沓,只能是不刊之论
C.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D.勤奋与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漂泊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B.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或许我会写一本叫《西地平线》的书,来记录我这几年西部行旅的感受的。
C.虽然我生在北平,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但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
D.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会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
5.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匏尊以相属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C.山川相缪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顺流而东也
7.以下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C.凌万顷之茫然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蟹六跪而二鳌 侣鱼虾而友麋鹿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0.选出以下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写景,描述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下片重抒情,抒发了诗人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B.《赤壁赋》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伟大,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境况,却“知不可乎骤得〞。
C.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将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D.《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熟悉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1-13题。〔共5分〕
①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乡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假设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②一提到雨,也就必定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爱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或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或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1.第①段文字描述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怎样的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1分)
12.段①中,“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说说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2分)
13.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述,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17题。〔共11分〕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识别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伤,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盛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旧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扩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少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莽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呆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4.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依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任意写三点即可,3分〕
15.第⑨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其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7.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熟悉。〔3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分〕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8.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B.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的。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 学习,研究
19.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对象的一项是〔 〕(2分)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20.以下对文段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运用了对比,写不同的熟悉,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尚。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从师而问比照“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荒唐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说明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道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分)
(2)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分)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5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2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五、语言综合运用〔本大题共9分〕
23.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共6分〕
〔1〕鹰击长空, , 。
〔2〕蟹六跪而二螯, , 。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5〕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
24. 仿照下面的例子,在①②处各写一句话,要求与前句内容一致,句式相仿,在③处写一句结论性的话。〔3分〕
我渴求智慧,上帝却 给我问题,让我解决;我渴求财富,上帝却给我体力和头脑,让我工作;① ;② :③ 。
六、写作〔40分〕
25.请以“在充满 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700字。
2011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市八校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参照答案〔2011年1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D ( A项“给〞jǐ“艾〞y B项“濒〞bīn“浃jiā C项“召〞zho“颤〞chn )
2.A ( B项“雾霭〞“端详〞 C项“恣意〞“怪癖〞 D项“急躁〞“怨天尤人〞〕
3.D 〔 A项“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B项“不刊之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C项“半斤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D项“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4.C ( A项“无时无刻〞改为“时随时刻都〞或“无时无刻不〞。选自《前方》B项“诉诸于笔端〞改为“诉诸笔端〞。选自《西地平线上》D项“决不会不比〞改为“决不比〞。选自《我的四季》)
5.D (A项“尊〞同“樽〞,酒杯。 B项“趣〞同“趋〞,往,赴。 C项“缪〞同“缭〞,连结,盘绕。)
6.B (例句“东〞为名词作动词,东下。A项“上、下〞名词作状语。B项“渔樵〞名词作动词。C项“异〞形容词意动用法。D项“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7.D (A项“不必〞的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B项“爪牙〞的古义“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C项“茫然〞的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 A 〔A项“而〞:表并列关系,连词;B项“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C项“焉〞:兼词,于此/语气助词,无义;D项“于〞:表被动/介词,从;〕
9. C (例句为宾语前置,C项宾语前置句 A项介宾短语后置 B项定语后置 D介宾短语后置)
10.B 应为“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微小〞。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1-13题。〔共5分〕
11.悠闲 〔1分〕
12.运用了反问 和引用的修辞手法,特别了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写出一种修辞即可得1分,作用1分,本题共2分〕
13.〔1〕避实就虚,巧借诗句,依次写出江南黄昏、夜里、早晨的雪景。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2〕借诗的意境来写江南雪景,增加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写出写法特点1分,写出作用1分,本题共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17题。〔共11分〕
14.〔1〕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2〕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盛的龙眼树树下的水牛消失了。〔3〕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4〕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5〕“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每点1分,写出其中任意三点得3分)
15.〔1〕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2〕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呆板房屋。(两点各1分,本题共2分)
16.〔1〕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铺垫。〔2〕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3〕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入主题。(写出开头与结尾“迷了路〞含义各1分,作用1分,本题共3分)
17.〔1〕哀伤和惆怅。〔2〕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写出“哀伤与惆怅〞1分,写出其中两点思想熟悉即可得2分,本题共3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分〕
18.B 应为“固定的〞意思。
19.C
20.D “说明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道理〞错。这个对比,显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发人深思。
21.〔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得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耻〞各1分,本题共2分)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所以〞“其〞各1分,本题共2分)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5分〕
22.〔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1分,本题共2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五、语言综合运用〔本大题共9分〕
23.〔只选3小题,每空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共6分。〕
〔1〕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4〕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5〕挟飞仙以遨游 托遗响于悲风
24.示例:我渴求勇气,上帝却给我困难,让我克服;我渴求健康,上帝却给我病痛和时间,让我锻炼:上帝不会直接给你你所需要的东西。(每句1分,共3分)
六、写作(40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