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同学管理规定
高校同学管理规定
高校同学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一般高等学校、承当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称高等学校或学校)对接受一般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同学的管理。
第二章同学的权利与义务
第五条同学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六条同学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同学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学籍管理
第一节入学与注册
第八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状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作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应当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同学应当按学校规定办理注册手续。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当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第十一条同学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十二条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
第十三条同学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要以《高等学校同学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用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
同学体育课的成绩应当依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的状况综合评定。
第十四条同学学期或者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等要求,由学校规定。
第十五条同学可以依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辅修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同学可以依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本校审核后予以承认。
第十七条同学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通过批准而缺席者,依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
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节转专业与转学
第十八条同学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同学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依据社会对人才必须求状况的发展变化,经同学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同学所学专业。
第十九条同学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别困难,无法持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第二十条同学有以下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三)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四)应予退学的;
(五)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二十一条同学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
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
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
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
第四节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二条同学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同学在校最常年限(含休学)由学校规定。第二十三条同学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由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四条同学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部队),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二十五条休学同学应当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同学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同学待遇。休学同学患病,其医疗
费按学校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同学休学期满,应当于学期开学前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复查合格,方可复学。
第五节退学
第二十七条同学有以下情形之一,应予退学:
(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二)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三)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持续在校学习的;
(四)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五)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六)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二十九条退学的本专科同学,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没有
聘用单位的,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三十条同学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参照本规定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办理。
第六节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三十一条同学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第三十三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
第三十四条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同学,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
第三十五条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将颁发的毕(结)业证书信息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注册,
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予以追回并报教育
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
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第四十条学校应当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证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同学参加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证同学依法参加学校民主管理。
第四十二条同学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创造和维护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学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得参加非法传销和
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加有损大同学形象、有损
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第四十四条同学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同学团体。同学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同学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矫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同学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应当遵遵守法律律、法规以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
第四十七条同学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应当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获得批准。对未获批准的,学校应当依法劝阻或者
制止。
第四十九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同学住宿管理制度。同学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同学住宿管理的规定。
第五章奖励与处分
第五十条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特别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十一条对同学的表彰和奖励可以采用授予“三好同学〞称号或者其他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激励
或者物质奖励。
第五十二条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同学,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同学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同学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第五十三条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第五十四条同学有以下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第五十五条学校对同学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第五十六条学校在对同学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同学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五十七条学校对同学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第五十八条学校对同学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九条学校对同学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同学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第六十条学校应当成立同学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同学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
同学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同学代表组成。第六十一条同学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同学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六十二条同学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同学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必须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同学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
决定。
第六十三条同学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
申诉。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同学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
应当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
第六十四条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同学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第六十五条被开除学籍的同学,由学校发给学习证实。同学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六十六条对同学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
高校同学管理制度的权力来源
关于高校同学管理制度的权力来源,传统观念认为,权力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高校自主权以及其他特别权力关系的认定。关于社
会体系和同学,同样作为管理制度的权力来源主体,却被忽略。
1国家机器
《教育法》第三章第26条,第28条明确规定,学校应该“有组织机构和章程〞,并且“学校按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法律
关于高校管理同学的明确授权。教育部《一般高等学校同学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更强化了国家机器对高校管理同学的放权。这种权
力的传递,使得高校获得同质权。
2社会体系
在高校同学管理制度中,社会文化是权力来源主体之一,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起着不可估量的隐性强制力。社会体系独立于高校之外,亦属于外部法律监督主体。虽然它所进行的监督“不具有直接
法律效力〞,但关于高校同学管理,社会体系多有涉入,社会体系
无疑是高校同学管理制度的权力来源之一。
3高校法人
高校自主权包涵办学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办学自主权包涵了高校自主决策并自主执行,自主发展并自主约束等方面权能。在某种
意义上来说,高校充当了法人角色,因此也享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
为能力。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管理使命暂行规定》,
将高等学校管理权限扩展到招生、专业、科研等8个方面。1998年《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作了进一步的明确,标志
着高校在同学管理制度中,具备了自主权,具有行政效力。
4高校同学
按照福柯权力理论,“权力是一种不同势力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一切势力之间的关系皆为权力关系〞,“势力从来就不是一元性的,究其本质,不同势力互相依存,从而,任何势力本身就是一种关系〞。权力是实施过程中,被压制对象也必定产生抵抗,从而成为
权力主体之一。管理过程即权力的实施过程,同学处于管理链的终端,从而在抵抗和自我形式塑造方面,也由于权力的生产性,成为
权利主体之一。
高校同学管理制度的缺失现状
1法治理念缺乏,局部管理制度依法缺位
当前我国高校同学管理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教育单行法律。这些法规关于高校同学管理,仍然不能满足必须要。
有学者指出,由于教育单行法律在解决同学与高校之间的纠纷中并
未发挥显然作用,兼之2005年的新《规定》关于同学权益也不够具体,所以必须要制定出统一的《同学法》,以明确学校与同学之间的
权利义务。高校同学权力救济制度也不完善。新《规定》的颁发,
规范了同学权力制度,如新《规定》明确了同学具有申诉权,然而
执行性规定仍显得极其模糊,也就必定导致在同学权益维护过程中
出现诸多困难。
2公权异化,私权缺失
公权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力。它是以国家机器为权力主体,服务于社会私权。而私权则是指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
权利。私权是公权的源泉,公权是私权的保证,公权与私权的权力
主体不同,公权权力主体是国家机器,私权的权力主体则是社会体系。公权与私权的权力内容及其实现手段也不同。公权与私权应该
是可以和谐共处、互相调和的。然而在现实中,公权发生异化,私
权被压制。
3自主管理权膨胀,独立过度
高校自主管理权是通过国家法律机制赋予的,包涵办学自主权和管理权,具有独立性和强制力。在我国法治体系内,高校同学管理
制度理应遵从国家法治,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在国家法律法规
空白处,高校不可擅自使用决定权。但是在高校同学管理制度中,
高校同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是通过自上而下起草和讨论决定,
而作为管理对象的同学,极少参加其中。这种公共产品的私自制作
过程,显然不符合立法的法理。
4同学权力受压迫,权益流失
在高校同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同学身份性质被定义为“被教育和被管理对象〞,而且针对高校管理方,面对公权天然优势,同学只
是利用权利争取权益,显得很弱势。关于自身权力,则一直不被国
家教育机关及其高校凝视,备受忽略。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同学管理
的管理对象,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权力。这种权力作为同学权益的
重要维护工具,理应受到重视,然而依照目前形势,同学权力仍旧
只停留于书面及部分研究者的理论中,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同学权
力备受压迫。
高校同学具有诸多权利,如受教育权、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学资源权、选择权(自主选择学校及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由选择课堂和教师、教育形式权等)、知情权、奖贷助学等教育福利权、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权、人格权、结社权、平等对待权、公正评价权、监督权、就业权等。然而这些权利内容,却并未得到切实保证。高校同学管理过程中,对同学权利的侵害屡见不鲜,目前对同学权利侵犯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取消同学学籍,对同学受教育权造成侵害;无视同学隐私,侵犯同学人格权;自主乱收费,对同学财产权造成侵犯;在高校与同学发生法律纠纷时,对同学陈述权、申诉权和申辩权产生侵犯。以上种种权利的侵犯行为致使同学权力遭受压迫,同学权益流失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