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多提“发散性问题,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提问的解答和性质可以把提问分成两类,一类是“敛聚性问题,一类是“发散性问题。“敛聚性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问题,回答这类问题最普遍的心理和思维活动是“回忆,是对已学知识的“强化记忆。这类问题对巩固以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从思维层次来说,从培养革新精神、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来说,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努力增加“发散性问题。 “发散性问题不追求准确答案,其答案是开放的。对学习者来说,“发散性问题不能依赖一个事实或知识,而必须要整理大量的已学知识,已有思想,制定出自己的解答方案。我们教学中所涉及的探究性问题,开放题都属于“发散型问题的范
2、畴,例如,在同学学习的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有关性质后,可制定如下问题:“从等差(等比)数列an出发,请你构造出尽量多的等差(等比)数列.又如,在讲述了课本上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后,可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其他方法推导此公式吗估计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证法。这对启发同学多角度、多方位思索问题,培养同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依据同学的认知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两种情形,一是教师关于同学已经掌握的简单事实问一大堆问题,所问问题由于过于简单,有的只是貌似热闹的课堂气氛,但仔细分析同学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积极思维,这是不可取的,这类问题的使用应有克
3、制。还有是一些教师生怕同学受不了,把一些问题分得过于细碎,缺乏思维层次,等于把知识揉碎后喂给同学。 同样激不起同学积极思维。另一种情形是教师所提问题难度过大,超过了同学的最近发展区,同学无法开展思维,感到无助,造成课堂的冷场。如何让提问在数学课堂中更有效?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向哪些同学提出?期望得到怎样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都要通盘制定。有些提问不一定各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让同学做出来,关键是要起到提示、引导、过渡的作用。总之,提问要依据同学的具体状况进行设置,要符合同学的心理状态,认知规律。 2如何制定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紧扣教学内容,提升提问质量 著名心理学家瑞格通过调查将提问定义为
4、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由此可见提问的效果是否优良,要看同学在面对提问时的反应,看同学是否可以对提问做出及时的回答。要使同学更好地对提问做出反应,首先就要提升提问的质量,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提问。 例如,在学习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时,所有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三角形。如:“请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呢? “大家可以在学习本上写写画画,画出大家心中的三角形,然后数一下,三角形的边有多少、角有多少、顶点又有多少。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可以给同学出示一些图片,例如自行车的撑架等,并向同学提问:“这是现实生活中大家随处可见的三角形,谁能说说它为什么要被设置成三角形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
5、好处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围绕“三角形展开的,问题始终紧扣教学的主题,这样可以让同学感到学习的内容十分紧凑。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围绕“三角形这个话题向同学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促进同学思索,如向同学出示一张地图,地图上的三个点形成了三角形的构造,然后让同学回答从A处到C处一共有几条路,哪种走法最省力。围绕学习的主题内容展开难度适中的提问,可以让教学更有效。 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难度,又不能让同学感到太过深奥,这样才干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教学。 捕捉提问契机,提升提问效率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掌握好提问的时间,要在同学进入思维困境的时候提出问题
6、这样才干激发同学思索,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深入思索,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问题时,就要把握住提问的契机,提升提问效率,为了让同学提升学习兴趣,可以先设置一个学习情境,将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如:“有一次天宫举行月饼制作大赛,嫦娥和天蓬元帅都制作了一个大月饼,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月饼是最大的,于是玉皇大帝就决定让大家出主意,想想如何计算出这两个月饼的面积看看哪个更大,这可把天上的神仙难住了。你们知道要如何计算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按部就班地提出问题,如:“大家先想一下,自己以前学过一些怎样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
7、式,都说一说这些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个问题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可以回答出来,随后教师可以深入,如提出:“谁能说一说圆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考验同学的革新能力,激发同学的深入思索。这样的提问层层递进,把握好了提出难题的最正确时机,有效地促进了同学的思索。把握好提问时间,按部就班地提出问题,可以促进数学教学,让同学的思维得到层层递进,让他们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注意问题的语言组织,引导同学积极思索 关于数学问题的语言措词,首先必须准确科学,假设须对原问题进行解释或转述而使用了通俗语言,也必须要恰当,不能造成同学的误解。其次,问
8、题的措词应适应同学的理解水平,为促进同学的反应,教师表述问题的措词必须易于理解,言简意赅,长而零乱的问题措词不能使同学明确问题任务,反而使同学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再次,教师表述问题的措词必须指明思索的前提和方向,以指导同学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框架中思索讨论。 如在讲解公式,高次不等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已经会求解,那么对分式、高次不等式怎样求解呢?这样的问题同学当然还不能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目的是指明同学的思索方向,它是由教师在下面一系列问题解答之后才干最后得到答案的。再譬如,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某某同学你看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答?那么这个问题由于指向明确,仅仅涉
9、及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就会有可能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采用“事不关己的态度。相反教师如果问:“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能够如何回答?就有可能引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思索和参加。 把握提问的频率和分布,留给同学思索的时间和空间 研究发现,在常见的课堂中,老师在提问时,平均一分钟要提2至3个问题,而留给同学的只有一二秒钟。这种频率的回答,要么过于简单,大家都会;要么只有各别同学能跟上,大部分同学是人云亦云,通常是同学还没有想好,老师就重现组织问题或叫另一个同学回答。长此以往同学会失去回答问题的自信,减少思维,因为同学知道,答不出来没关系,过一会老师自会问其他同学。建议最好给同学3至5秒的思索和答题时间
10、特别要给较差同学更多时间。 这里必须说明两点,一是回答问题后适当地停顿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引导同学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做出适当的反馈和准备下一个问题赢得时间。二是上述的3至5秒是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它还和问题的难度及其他一系列变化有关,在特定的数学课堂和数学问题上应是变化着的,它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灵活掌握。为了使尽量多的同学参加教学活动,教师在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兼顾到全体同学,由此来激励所有同学,使他们形成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尽量避免先选同学,再出问题的形式,或有一名同学占用很长的时间把一系列问题全部包下来,其他同学失去讨论的兴趣。 4如何提升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 提问的时机 要结
11、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进行发问。一般状况下,要关注两方面:1、同学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2、发问时机应和教学必须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比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深奥处、精华处、转折革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 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同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都笑着回答;“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 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 行吗?同学们
12、始而茫然,继而大笑起来:“假设是这样,车子就会忽高忽低呢!教师持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车轮行走起来就不会忽高忽低呢?同学们又一次活跃起来,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到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圆的定义,同学学得省力,且记忆深入,兴趣大增,余味无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要注意使用有效评价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对课堂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同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同学在课堂上的参加程度、思维状况。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使同学将学习
13、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亦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关于同学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总之,“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索、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同学的思维,“问出同学激情,“问出同学的创造。要想提升课堂效率,首先要提升课堂提问的质量,使同学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索。好的提问,能激发学习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同学的思维,引领同学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必须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问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习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