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17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79,1,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节、中国园林概述,第三节、外国园林概述,179,2,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二、秦汉宫苑,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园林艺术,四、隋唐苑园,五、宋元苑园,六、园林艺术的集盛时期,明清,179,3,我国园林,从,殷、周,时代,囿,算起,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世界园林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极重要的位置,具极高艺术水平和独特民族风格。,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1、概述,园林主要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使用者须占有一定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可能建造园林。,原始社会,生产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谈不到造园活动。,179,4,转为奴隶社会后,生产增长,交换扩大,奴隶主财富增加,思想和趣味随之变化。既有剩余生活资料,又有劳动力,为造园,提供了条件,。如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的发展,有青铜器、凿、刀、锥、戈等工具,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在夏朝出现了宫殿建筑。,179,5,2、园林的最初形式,商朝的囿,商朝国势强大,经济发展较快。发明以象形为主的文字,有会意、形声、假借等字。商朝甲骨文中有园、圃、囿等字,从内容看囿最具园林的性质。,商朝末年和初期,,“,帝王,”,有囿,奴隶主也有囿。从史料见商朝的,囿,多借助天然景色,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范围宽广,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囿不只供狩猎,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审美场所。,我国园林兴建从殷周开始,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且这种活动内容和形式即使到清朝也未脱离。,179,6,囿的特点,1)地域宽广。一般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179,7,3、春秋战国的囿苑与文化,春秋、战国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阶级、阶层间,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提出各自主张,出现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文化、艺术较发达,,建筑有很大进步,宫室建筑下有台基、梁柱上有装饰,砖瓦表面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和浮雕图画。我国古典建筑屋顶造型上出檐伸张和屋角起翘,在春秋战国,甚至周期已有了。,179,8,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豆五里,祟馆土木,弹耗人力,”,。,“,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楹槛,珠玉饰之,”,。吴王夫差造梧桐园:,“,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179,9,二、秦汉宫苑,1、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伐南越,筑长城,修驰道。仅宫殿类建筑,不下三百处,著名宫室有信宫和阿房宫。,囿进一步发展,除游乐狩猎活动外,囿中建,“,宫,”,设,“,馆,”,。,179,10,(1)信宫:,三辅黄图记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179,11,(2)阿房宫:,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末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从,“,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可见,当时冶炼技术相当发达。,从信宫和阿房宫记述看出,秦朝的宫苑建筑因势而筑,规模宏伟壮丽,表示帝王的尊严和极权。,179,12,2、汉代的文化、宫苑、私人园林,(1)文化,西汉,(公元前20624年),,刘邦,建立王朝,政治、经济方面承袭秦王朝的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后,政治情况有所改善,地主经济得到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儒教学说的发展,道教产生,佛教的传入,对汉以后寺院丛林的产生与发展有直接关系。,汉代的文学家擅长作赋,如贾谊、司马相如、张衡等。两汉时期绘画、雕塑、舞蹈、杂技等有很大发展。,179,13,汉代,建筑,发展较快,砖瓦具有一定规格,筒板瓦、长砖、方砖。汉代的框架结构已达到完善的地步,,框架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变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屋顶出现悬山、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形式。屋顶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种装饰。斗拱组成的构架出现,有普通简便式和曲拱柱头等。有柱形、柱础、门窗、拱卷、栏杆、台基等多变的形式。汉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深厚的基础,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建筑形式,为园林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利条件。,179,14,(2)宫苑,汉武帝刘彻在国力强盛之时大造宫苑。,上林苑,是汉代皇家禁苑的代表作。,汉旧仪记载:,“,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三辅黄图校证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榴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困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朗池观、华光观,”,。可见各种功能的,建筑数量,相当多。,179,15,上林苑中有各种,水景区,:昆明池、如祀池、郎池、东陂池、池镐池、蒯池等。三辅故事记载:,“,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鱼,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风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179,16,上林苑,植物,配置丰富,奇树异果二千多种。两京杂记记载:,“,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杉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彩盖,故取为名,”,。,从记载可看出,,栽树移花、凿池引泉普遍运用,注意到如何利用改造自然,开始注重石构艺术,进行叠石造山。苑内除动植物景色外,还充分注意以动为主的水景处理,学习自然山水形式,以期达到坐观静赏、动中有静的景观目的。,179,17,汉朝上林苑基本,继承,古代,囿,的传统。古代囿,虽已初具园林的某些特征,但基本以自然环境为主,稍加人工成分,营造意境与构思极为初级。而秦汉宫苑是在圈定的一个广大地区中的,囿,和,宫室,的综合体。,苑中有苑、宫城、宫观,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属,宫室建筑群成为苑的主体,从内容、形式、构思立意,及造园手法、技术、材料等各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具有我国园林艺术的性质。,179,18,(3)私人园林:,汉初商业发达,地主、大商也经营园囿。酉京杂记记载:,“,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等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彀,延馒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移扉,行之移晷不能偏也,”,。从记载看,汉朝不仅有相当规模的帝王宫苑,且有私人园林。其造园规模与皇家宫苑有大小差别,但造园手法及园的形式、内容等,极其相似。,179,19,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园林艺术,1、魏晋南北朝文化,长期混乱。哲学: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以,“,无君论,”,和,“,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宗教:佛教,道教。,东晋提倡信仰,佛教,,佛教勃兴,佛寺建筑大为发展,木塔、砖塔就在南北朝时代兴建。,宗教绘画艺术、人物肖像画空前繁荣,雕刻艺术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北魏开凿敦煌千佛洞、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大宝库。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有极高的成就。王羲之父子的书法及当时的音乐、戏剧等有很大的成就。,179,20,2、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魏晋南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的布局、构图、手法等,有较大影响。,魏晋开始,南北朝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宫苑形式被扬弃,苑囿中山水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构山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山上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叠石构山有石洞,潜行数百步,似进入天然石灰岩洞。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179,2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转折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寄情山水,风雅自居,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园中。,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地形起伏,临河,引金谷涧水,形成园中水系,河洞行游船,人坐岸边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树木配置繁多,养鸡鸭,游玩、吃喝皆具。,179,22,北魏迁都洛阳后,大量私家园林随之经营。,“,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从写实到写意。,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私家园林受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宗炳提倡的山水画理,“,竖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的极好借鉴。,179,23,3、佛教与佛寺丛林,北魏奉佛教为国教,洛阳伽兰记记载,汉末到西晋有佛寺四十二座,到北魏时,洛阳城内外有一千多座。到北齐全国佛寺约有三万多所。,佛寺,建筑与帝王,宫城,一样,,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豪华大气。,179,24,佛寺园林由供奉佛像的殿宇和附属园林组成,和私家园林居住与园林类似。佛寺园林,选址原则:,水源,便于取水;靠近树林,既是景观的需要,又可获得木材;势凉爽、背风向阳和良好的小气候。具备以上条件的地方往往都风景幽美,,“,深山藏古寺,”,就是寺院园林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佛寺园林建筑即使在城市中心,也多用树木绿化来点缀,创造幽静的环境,近郊的佛寺建筑总是丛林培植,花木取胜。,179,25,保存完好的佛寺,如泉州开元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刹,由佛教建筑与塔组成的寺院丛林。当时最大的寺院,应推建康(今南京)的同泰寺(今鸡鸣寺)、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虎丘云岩寺、苏州北塔寺等,皆在此时陆续兴建。,寺院丛林,已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由于游人多,求神拜佛者都愿施舍,从经济上大大促进了我国不少名山大川,如庐山、九华山、雁荡山、泰山、杭州西湖等的开发。,179,26,4、皇家园林,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首都。洛阳的皇家园林代表为芸林苑,系魏明帝扩建。,芸林苑,仿写自然,人工为主,园内西北面以文石堆筑土石山,东南面开凿水池,引谷水绕过主要殿堂,形成完整水系。沿水系有雕刻小品,形成很好景观。有动物和树木花草。,洛阳伽兰记记载中还有,“,千秋门内北有西游园,园中有凌云台,那是魏文帝所筑者,台上有八角井。高视于井北造凉风观,登之远望,目极洛川。,”,179,27,从记载可略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比当时的,私家园林,规模大、华丽、建筑量大,但却没有私家园林富有曲折幽致、空间多变的特点。,四、隋唐苑园,魏晋南北朝以前,的苑囿,主要特点是气派宏大、豪华富有,包罗万象,艺术性处于初期阶级,既不可能富有诗情画意,更不可能考虑韵味和含蓄,也没有悬念。,到魏晋南北朝,没有政治束缚,文化思想领域自由开放,思想活跃,文学绘画发展,突破对自然美的直观、机械、形式的认识,,不再单纯追求,巨大花园、崇尚富贵、铺张罗列,而是追求自然恬静、情景交融。,179,28,1、隋朝的宫苑(公元58,l618,年),隋朝虽短,但在我国建筑史上却留下许多令人眩目的建筑。,如,大运河,今天仍是民族的骄傲;兴建大兴城(唐长安),以空前规模与布局独步世界城市;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无论从工程结构还是艺术造型,都是世界一流杰作;敦煌、龙门石窟,表现佛教艺术民族化趋向。,179,29,隋朝大造宫苑,,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6年)在洛阳兴建,西苑,,是继汉武帝,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隋书记载:,“,西宛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塔山上。海北有渠,萦纡注海,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大业杂记载:,“,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十丈,上有通真观、习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风亭月观,皆以机成,或起或灭,若有神变,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179,30,西苑十六院,大业杂记记有延光院、明彩院、合香院、承华院、凝辉院、丽景院、飞英院、流芳院、耀仪院、结骑院、百福院、资善院、长春院、永乐院、清暑院、明德院。,每院开东、西、南三门,门开临龙鳞渠,渠宽二十步,上跨飞桥,过桥百步即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异草,隐映轩陛(台阶)。,另有逍遥亭,结构之丽,冠于古今。十六院相互仿效,养猪、牛、羊等,穿池养鱼,为园种蔬菜瓜果等。另筑游观数十、或泛轻舟画舸,习采菱之歌,或升飞桥阁道,奏游春之曲。,179,31,西苑布局以,人工叠造山水,,以山水为园的主要脉络,龙鳞渠为全园主要水系,贯通十六个苑中之园,使每个庭院三面临水,因水而活,跨飞桥,建逍遥亭,丰富园景。绿化布置不仅注意品种,且隐映园林建筑,隐露结合,注意造园,意境,,形成了环境优美的园林建筑。,179,32,2、私家园林,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国富民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园林大为发展。唐朝文人画家以风雅高洁自居,多自建园林,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追求抒情的园林趣味。,中国园林,从仿写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炼,进而典型化,,使古典园林发展为写意山水园。,179,33,(1)王维的辋川别业:,王维在陕西蓝田县作辋川别业。唐书载:,“,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歌湖,竹里馆,茱萸汴,辛夷坞,”,。山中与裴迪书中有:北泺玄霸,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网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水,明灭林外。深苍寒犬,吠声如豹。,步厌经,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卷山可望。轻倏出水,白鸥骄翼。,179,34,辋川别业中充满诗情画意。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筑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中的惘川山谷,隐露相合。文杏馆有景,“,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富山野趣味。,以树木题名有辛夷坞、漆园、椒园。辋川别业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未必胜过南方,但吸取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构成湖光山色胜景,加上有诗人着力描绘,使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耐人寻味,既有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179,35,“,落日松风起,”,,,“,木兰柴,”,景致幽深,诗说,“,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至人迹稀少的,“,鹿柴,”,,那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泛舟湖上,,“,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沿湖堤岸种植柳树,,“,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因此题名,“,柳浪,”,。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馆,”,,得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79,36,(2)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白居易游庐山时被自然景观吸引,营建了庐山草堂。,堂前,有平地广十丈,中为平台,台前有方池,广二十丈,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种植有白莲,亦养殖白鱼。由台往南行,可抵达石门涧,夹涧有古松老林,林下多灌丛萝。草堂北五丈,依原来的层崖,堆叠山石嵌空,上有杂木异草,四时一色。草堂东有瀑布,草堂西依北崖用剖竹架空、引崖上泉水,自檐下注,犹如飞泉。草堂附近四季景色,春有杜鹃花,夏有潺潺门前溪水和蓝天白云,秋有月,冬有雪。阴暗、显晦、晨昏,千变万化各有异景,犹如多变的水墨画。,179,37,3、唐代宫苑(公元618907年),唐朝所建著名园林之一是,华清宫,,至今保存较完整。位于陕西临潼县,离西安东约王十公里的骊山之麓,以骊山脚下涌出的温泉得天独厚。华清宫的,最大特点:,体现我国早期出现的自然山水园林艺术特色,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是因地制宜的造园佳例。这里青松翠柏遍岩满谷,风光十分秀丽。绿荫丛中,隐现亭、台、轩、榭、楼、阁,高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登上望京楼,可远眺近览,远望山形,犹如骊马,故名,“,骊山,”,。,179,38,利用骊山起伏多变的地形布置园林建筑,大殿小阁鳞次栉比,楼台亭谢相连,奇树异花点缀,风光十分秀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给青秀山岭抹上一片金色,更加神奇绚丽。所谓,“,骊山晚照,”,,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华清宫的华清温泉,发现于三千年前的西周,。,华清宫,用泉水建成华清池,水面有分有聚。以聚为主,则给人以池水漫漫,清澈开朗,深邃莫测之感;以分为主,则产生虚实对比,萦徊曲折,无限幽深之意境。,春天,,山花烂漫,重峦叠翠。,入夏,,一池湖水,凝碧浓绿,凉爽宜人;,秋日,,枫松相映,灿若明霞;,隆冬,,白雪银妆,娇娆迷人。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一天四时景色各异。,179,39,五、宋元苑园,1、宋代园林,唐诗宋词是我国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绘画也甚流行,出现许多著名山水诗、山水画。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融汇交织,把缠绵情思从一角红楼、小桥流水、树木绿化中泄露出来,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179,40,文人参加造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文人画家使三维空间的园林比一纸平面的创作更有特色,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园林艺术达到妙极山水的意境。,179,41,郭熹说:,“,山本有可行者,有可观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对山水画的看法深刻反映了造园的观点。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赏,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绘画不过是纸上,而营造园林则可,“,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宋代造园由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的重要特点。,179,42,唐、宋写意山水园以汴京(今开封)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寿山艮岳先构图立意,根据画意施工建造,园的设计者是以书画著称的宋徽宗赵佶本人。,全园以山石奇秀、洞空幽深的艮岳为园内各景的构图中心。,“,山周十余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艮岳的缀山,雄壮敦厚,是整个山岭中高而大的主岳,万松岭和寿山是宾是辅,形成主从关系,是我国造园艺术中,“,山贵有脉,”,、,“,岗阜拱状,”,、,“,主山始尊,”,的造园手法。,179,43,介亭,建于艮岳的最高峰,为群峰之主,是全园主要景观。叠石理水,使得山无止境,水无尽意,,“,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山因水活,绵延不尽,山水生动。,艮岳的,叠石理水,:,“,寿山两峰并峙,列峰如屏,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澈涟漪,凫雁浮泳水面,栖息石间,不可胜数,”,。池水出为溪,自南向北行岗脊两石间,往北流入景龙江,往西与方沼、风池相通,形成谷深林茂,曲径两旁完好的水系。合理的水系,形成艮岳极好布局,,“,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艮岳东麓,植梅万株,以梅取胜,西是药用植物配置。西庄是农家村舍,帝王贵族,“,放怀适情,游心玩思,”,,欣尝田野风味。,179,44,根据景区要求,布置艮岳,建筑,。亭台轩榭,疏密错落,有的追求清淡脱俗、典雅宁静,有的坐观静赏,在峰峦之势,构筑可远眺近览的建筑,如介亭。,艮岳以,山、池,为园林,骨干,,但欣赏景点的位置常设在,建筑,内,这些建筑不仅是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艮岳中也有宫殿,但它已不是成群或成组布置,而是因势因景点需要而建,与唐以前的宫苑有了很大的不同。,179,45,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依山势建楼,有依翠楼,降雪楼。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芦,亭、榭隐于花树间,形成隐露的庭园景色。这种见树当荫,园中有院,依山就势的园林布置手法,使造园意境更有情趣。所谓,“,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因地制宜园原则的运用,使艮岳如,“,天造地设,”,,,“,自然生成,”,。,179,46,艮岳养,禽兽,较多,但,作用根本变化,,不再供狩猎用,而起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是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有艮岳这座全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映我国山水特色的景点;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亭、台、楼、阁的园林建筑,它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79,47,2、北宋洛阳园林实例与洛阳名园记,唐代洛阳是陪都,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许多园林。北宋初年,,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在唐朝庄园别墅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布局上有了变化。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点是:园景与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专供休息、游赏或宴会娱乐用。,(1)、花园类型,a、,天王花园子,园中既无池也无亭,独有牡丹十万株,牡丹花开时,花园子的吸引力非常大。这种专供赏花而建的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少见。,179,48,b、,归仁园,该园是洛阳城市中一个花簇锦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与天王花园子不同,天王花园子是单一牡丹园,花过即游园结束,而归仁园一年四季花期不断。,c、,李氏仁丰园,是名符其实的花园类型园林,洛阳名花应有尽有,种植远方移植来的花卉,总计千种以上。从该园记载可断定,在宋代,已用嫁接技术来创造新的花木品种了。李氏仁丰园不单养花木,还有四并、迎翠、灌缨、观德、超然五亭等园林建筑,供赏花和休息。,179,49,(2)、游憩园类型,d、,董氏西园,特点,:,“,亭台花木,不为行列,”,,布局模仿自然,取山林之胜。入园后起景是三堂相望,进门正堂和稍西一堂划为一个景区,过小桥流水有一高台。在地形处理上注意起伏变化,不使人进园后,有一览无余之感,是障景和引人入胜的设计手法。,登高台,可观全园之胜。从台往西,竹丛中又有一堂,树木浓郁,竹林深处有荷花,有,“,水自花间涌出,”,。在幽深竹林中,有令人清心的涌泉,使人,“,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懊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是盛夏纳凉的好去处,更有,“,幽禽静鸣,各夸得意,”,,使人流连忘返。,179,50,循林中小路穿行,达清水荡漾湖池区,这种先收后放的设计,创造出豁然开朗的境界,湖池南有堂与沏池北的高亭遥相呼应,形成对景。登亭可总览全园,但又不一览无余,,“,堂虽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述楼者类也,”,。小小的西园,意境幽深,空间变化有致,不愧,“,城市园林,”,。,e、,董氏东园,供载歌载舞游乐的园林。园中宴饮后醉不可归,,“,有堂可居,”,。园中特色除了有大可十围的古树外,西有大池,四周有水喷泻池中而阴出,故朝夕如飞瀑而池水不溢出,园的水景高人一等。盛醉的到这就清醒,俗称,醒酒池,,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喷泻的水,凉爽宜人,使人头脑清新,是水景的妙用。,179,51,f、,刘氏园,以园林建筑取胜,最突出的是凉堂建筑高低比例非常适合人意。在不大的建筑空间中,楼横堂列,廊庑相接,组成完整建筑空间,花木合理配置,使该园的园林建筑更为优美。宋代园林,不仅重视绿化配置,而且相当成熟。,g、,丛春园,树木成行排列种植,这种西方园林绿化布置方式宋以前不多见,名园中只此一园。丛春园另一特点是借景与闻声。名园记写道:其大亭有丛春亭、先春亭,丛春亭出茶园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天津桥者,垒石为之,直力搐其怒而纳之于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成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179,52,h、,古朴幽雅的松岛,园中多古松,数百年古松参天、苍劲古老,形成园的一大特色,松岛园就此得名。园东南隅,双松尤奇。园中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可说是竹篱茅舍。这种古雅幽静、野趣自然的园林建筑,为现代园借鉴,为今日造园样板。,i、,东园,有浩淼弥漫大水,舟游湖上,如江湖间。以水景为主,形成动观园林布局,渊映、摄水二堂建筑,倒映水中,成为水景中的主要建筑,在湘肤、药圃二堂间列水石,叠石理水处理手法有创新,建筑之间以水石过渡自然,丰富了园景。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形成景色优美的水景园。该园另一特点是,将原来药圃改建为园,与水景结合,使园林内容更丰富。,179,53,j、,紫金台张氏园,借景湖水,引水入园,设置四亭,远眺近览,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憩类园林。,k、,水北、胡氏二园,是相距十多步的两个园子,主要特点是依就地势,沿渭水河岸掘窑室,开窗临水,远眺,“,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谢,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近览花草树木荟萃,远眺近览皆有景可借,,“,相地合宜,”,,达到,“,天授地设,”,的境界,无须人为施巧,而能,“,构图得体,”,,成为洛阳城中胜景。,l、,独乐园,面积较小,司马光有咏诸亭台诗,诗情画意,使园林因诗传诵于世。钓鱼庵、采药圃等因是竹林蕃蔓显得很有野趣。园不在大,自然有趣,诗情描写,使得园以文传,园以文存。,179,54,m、,吕文穆园,利用自然水系,因地制宜,是该园的一大特点。木茂竹盛,清澈的流水,可谓,“,水木清华,”,。另一特点是三亭一桥的园林建筑设计手法,成为宋以后园林艺术的楷模,是园中常采用的亭桥手法,亭桥结合成为园林中很重要的景观建筑。,(3)属于宅园类型,n、,富郑公园,从宅向东,先经,“,探春亭,登四景堂,则一园之景胜,可顾览而得。南渡通津桥,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还。右旋花木中,有百余步,经荫樾亭、赏幽台,抵重波轩而止,”,。从重波轩往北走,入大竹林中,有,“,土筠,”,、,“,水筠,”,、,“,石筠,”,、,“,谢筠,”,四洞,洞者,“,皆轩竹丈许,引流穿之而径其上,”,。,179,55,四洞往北,有,“,丛玉,”,、,“,披凤,”,、,“,漪岚,”,、,“,夹竹,”,、,“,兼山,”,五亭错列竹中,稍南有梅台、天光台,,“,洞之南而东还,有卧云堂,堂与四景堂并南北,左右二山,背压通流,凡坐此,则一园之胜可拥而有也。,”,该园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景分区,景区中注意起景、高潮和结束的安排。各景区各具特色,或为幽深的景,半路半含于花木竹林中,翠竹摇空,曲径通幽;或为开朗之景,如四景堂等;或以梅台取胜。景区的不同处理,犹如园中园的园林空间艺术效果,使空间多层次多变化,达到岩壑幽胜,峰峦隐映,松桧荫郁,秀若天成的意境。,179,56,o、,环溪王开府宅园,造园手法,以水景取胜,,临水建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采取收而为溪,放而为池,既有溪水潺潺,又有湖水荡漾。全园以溪流和池水组成水景主题,临水置园林建筑,配以松梅,花木丛中辟出空地搭帐幕供赏花,园林布局中匠心独运。,借景,手法运用得体,南望层峦叠障,远景天然造就,北望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延亘十余里,山水、建筑全收眼底,巧于因借。园内有宏大壮丽的凉谢、锦厅,可坐数百人,,“,洛中无可逾者,”,。环溪的园林建筑为洛阳名园中之最。,p、,苗帅园,“,园既古,景物皆苍老,”,。有七叶树二棵,,“,对峙,高百尺,春夏望之如山然,”,,园中有,“,竹万众杆,皆大满二、三围,园东部有水,自伊水分行而来,可行大舟,溪旁建亭,有大松七棵,引水绕之。有池,池中宜种植莲荷,建水轩,跨于水上,对轩有桥亭。,179,57,苗帅园的,特点,是,在总体布局中,水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布置自然得体,轩榭桥亭因池、溪流,就势而成,更有景物苍老,古木大松,为该园大为增色。,q、,赵韩王园,名园记中记载甚简。,r、,大字寺园,主要,特点,是水竹茂盛,一池水,翠竹千竿,以水竹组成的园林,甲洛阳之名园。宅与园手法,在明清更多见了。,179,58,s、,湖园,是水景园,湖池是全园构图中心,湖中有岛洲,洲中有堂,湖北面有四并堂,与洲中之堂遥相吁应;湖之右者建迎晖亭,这种从湖岸望湖中,或从湖中望湖岸,都有景可对,在构图上取得平衡。过横地,披林莽,林中穿路,曲折变化到达梅台知止庵,再从竹林小径可达环翠亭,是曲径通幽的处理手法,与开朗的湖水景区成鲜明对比。在翠樾轩周围则以花木取胜,更妙的是池、亭、花木,形成波光倒影,相映成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气氛,更加浓郁引人。,另一重要特色是注意园林艺术的,动观与静观,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今日造园中也仍算高明的。青草动、林荫合,水静而鱼鸣,说明动与静的园林艺术意境。,179,59,造园注意,因时而变,的效果,日落而群峰出,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不仅注意一天中景物的变化,也注意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妙处难言,怪不得名园记的作者李格非对该园推祟备至。,3、南宋园林,以艮岳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园,因地制宜建造在城市中,称,城市园林,,是唐、宋时期园林的一种类型。,这时期另一种类型是在自然风景名胜区,以自然风景为基础,加以人工规划、布置,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此种园林受文人画家的影响,具有写意园林艺术的特色。建于城市中的写意山水园是人工为主,兼有写意特色,显得更完美。自然风景园以原来自然风景为基本条件,经人为加工组织。,179,60,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园林数以百计,众多诗人画家以西湖为题吟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照珠,”,,,“,水光澈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苏东坡写园、造园,直接促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在山水秀丽,绿荫丛中,到处隐现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岚影波光、丰姿绰约,使人感到,“,古今难画亦难诗,”,。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景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从南宋流传至今,使西湖形成具有诗情画意,自然山水园林美的传统风格。,179,61,“,柳浪闻莺,,以聚景园最为宏丽。该园由会芳、瀛春、瑶萍、寒碧等亭台轩榭楼阁组成,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更有传来清脆悦耳的莺啼,点出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帐幔,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取名,“,柳浪闻莺,”,十分得体。,“,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称,这种用古仙岛名比作,“,蓬莱仙境,”,的造园意境,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常有。苏东坡任职杭州时,利用自然条件,疏浚湖泥堆成水上园林,构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美景。,179,62,风光旖旎的,“,三潭印月,”,,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富有变化的景区。虽湖中有湖,但不感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踏着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穷。,从曲桥湖面望去,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框景之中,中秋赏月,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景色奇丽的,“,三潭印月,”,,历来为赏月胜地。,179,63,横贯两湖南北的苏堤,全长2.8公里,,“,四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风光迤逦的,“,苏堤春晓,”,用桃、柳点出春意,沿柳影波光,绿色长廊而行,视野深远,动观中景色多变。如里临水小坐,远眺近览西湖美景,心旷神怡。1071年,苏东坡组织修建长堤,定命为苏堤。用长堤,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增加水面空间层次,丰富水面景色,而且苏堤本身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景。,“,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双峰插云,”,等,打破,封闭性园林,的性质,成为自然美人工为之的园林艺术佳例。,在杭州,南宋皇家宫苑已基本荒芜,却留下号称,“,人间天堂,”,的自然山水园林,成为古今游园胜地。,179,64,唐宋园林小结:,唐宋园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艮岳为代表的皇家宫苑,以杭州为代表的自然式城市风景园,以洛阳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在形式、造园手法方面,开创园林艺术新风,达到极高的境界。,寺院丛林,在唐宋有所发展,如我国的名山胜景庐山、黄山、嵩山、终南山等,修建许多寺院,有的是贵族官僚的别庄,为避暑消夏去处。,这时期,园林艺术特点:,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形成,写意山水园,。在杭州这种本来就具备丰富风景资源的城市,到唐宋,特别是宋,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造园,逐步发展为美丽的风景园林城市。,179,65,造园手法有很大提高。,如,为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造园中注意引注泉流,或为池沼,或为挂天飞瀑。临水置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大范围内组织小庭院,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成园林空间犹如立体画的艺术效果。,宋代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注意四季不同的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为主;花卉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竹林密丛。,179,66,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为评论性,专著,。李诚编著的营造法式,总结了宋及宋以前造园的实际经验,从测量方法、圆周率等释名开始,介绍了基础、石作、大小木作、竹瓦泥砖作、彩雕等的法制及工序、材料制度等,这本著作成为后代园林建筑技术上的典则。,到宋代,,园林建筑,的造型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木构建筑相互间比例关系恰当,用预先制好的构件成品,采用安装的方法,形成木构建筑的顶峰时期。在宋还有专门造假山的,“,山匠,”,。能工巧匠,“,堆垛峰峦,构置涧壑,绝有天巧,”,,为我国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发展,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由于唐、宋打下了非常厚实的造园艺术基础,使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79,67,4、元代的宫苑,1276年元军入临安,南宋灭亡后,元朝统一中国。在蒙古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摧残下,落后的宗教、喇嘛者、道教的哲学,消极的循世思想,及复古主义观念得到发展。艺术上,绘画倾向是师法古人。,元朝的园林建设发展不大,代表作是,元大都,和,太液池,。战国时,燕都城叫,“,蓟,”,。秦、汉、唐时期,蓟城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军事重镇。金灭辽后,迁都蓟城,改名,“,中都,”,。元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宫城,以金离宫为中心,东建宫城,西建太后宫,城墙回绕,两宫和琼华岛御苑为王城,在外廓建土城,称为,“,大都,”,。,元大都,周围六十里,南北稍长,内有宫城,宫城居中,左庙右社,前朝后市,形同周制。,179,68,在今,北海,,辽建燕京时曾在此建瑶屿行宫,金在此修离宫,名大宁宫。完颜雍迁部燕京后,公元1163年称金海(即,太液池,),垒土成山(即琼华岛),栽植花木,营建宫殿。时琼华岛上有瑶光殿,把北宋京城(汴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