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ppt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0185696 上传时间:2025-04-25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中外教育管理史,主讲教师:王建军 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第二讲伦理教育管理思潮,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孔子的观点,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人无有不善。,”,他认为人先天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此产生了仁、义、礼、智。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性善只是一种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结论是:,“,人皆可以为尧舜,”,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伪,”,区分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情欲生恶说:人性中生而具有“好利”、“好声色”等情欲:“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人有好利之心,故有争夺;人有嫉恶之情,故有残杀;人有声色之欲,故有淫乱。所以人性本恶。,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化性起伪”说:器具制作生于“工人之伪”,礼义法度是圣人“化性而起伪”。,“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过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结论是:“涂之人皆可以为禹。”,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道德人性的发展,孟子与荀子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为什么会一致?,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观点都在强调人生来皆如此,都在强调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都强调了只有通过道德规范来培育人性,都坚信只要加强道德教育,就能够培养出合乎宗法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礼的含义,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意义与作用,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明确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法规和制度。,儒家学派提出了“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孔子:“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姻疏数之交也。”,在孔子看来,礼的实质,就是按一定的准则摆正各类人之间的位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只有具有“仁”的道德,以“爱人”之心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的秩序就能得到维护。,这样,孔子就将守礼的外在规约转向了人的内在情感的修养和追求,将人们对仪礼的关注转向了对道德取向和心理本原的关注。,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把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松散农业组织,用伦理力量管理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在管理中注重管理对象的品质修养,对形成特有的人格气节和国格观念具有积极意义。,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意义,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发展追求“仁礼”统一,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作用,从管理的角度看,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什么是“道之以德”,1,如何营造“道之以德”的氛围,2,四个管理原则,3,如何进行管理,4,“,道之以德,”,的含义,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是要在社会以及学校形成一个促使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其含义有二:,一,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物,都生存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二,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如何营造,“,道之以德,”,的文化氛围,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将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又恰好能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系统。这就是社会政策导向,学校的宗旨和教师的影响。,要维护三个系统的有效运作,必须坚持四个管理原则,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二)构建健康的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和灵魂。,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大学,继承这一思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三)伦理规范管理的独特性在于榜样的感化,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之正,孰敢不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四)规范个人外在行为以促使其内在道德转化,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礼者,养也”、“礼修而行成”,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如何进行管理,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一)学校管理应是对从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这一完整过程的管理。,孔子认为应抓住学、思、习、行四个环节。,孟子强调独立思考和意志锻炼这两个要素。,荀子强调“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道德养成过程。,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环节。,(二)以礼的规范为管理条目,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三)将读书与修身相结合。,孔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大学,将教育的总目标具体分解为八个依次递进的子目标,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二讲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