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同学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教学重点 2.积存、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3.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出色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学时难点 1.积存、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2.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出色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2、教学活动 活动1 【学习】课前预习 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2、试着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活动2 【导入】新课导入 一 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为所欲为“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同学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这样的导语制定,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同学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二 同学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活动3 【活动】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关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同学刚接触古文,文
3、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诵训练时采纳按部就班的方法:1、 初读-读准字音:同学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先在小组中朗诵,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样既培养了同学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强化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诵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改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诵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同学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2、
4、 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请各别同学朗诵,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他有无停顿和重音上的错误,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教师逐条进行订正,并带领大家齐读。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同学将全文朗诵节奏掌握。3、三读-读出语气语调。同学此时对文句的意思还未掌握,所以读出语气语调还有些难度。这里教师可以化难为简,要求同学想象置身于古代学堂中,眼前有位老者手拿书卷在给同学们上课,老者的神态怎样?语气怎样?和同学交流时又是怎样?然后让同学模仿朗诵,教师可以给参加朗诵展示的
5、同学配上古乐,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这样,同学关于语气和语调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活动4 【活动】理解文意 我们课本上所选取的这十二章论语,篇幅短小,句意简单,而其课文提供了大量重点词语与的解释,课前同学已经进行预习,同学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解决,老师稍加点播即可,所以我放弃了串讲,利用前边小组学习的初见成效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纳这样的形式:首先,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为核心,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如果在学习中碰到问题无法解决,就做好标记,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其次,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改正或补充。在
6、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大胆质疑的同学或者是作出出色回答的小组代表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订正,以求知识的落实。这样的教学制定,既解决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培养了同学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 活动5 【讲授】精读课文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同学已经初步理解了文意,引导同学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入哲理,体会孔子的思想内涵,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我制定了以下几个问题:1、 要求同学用“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的主张的句式发言。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例如: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学习后要不断温习的主张。这样的示范,进一步给同学明确了
7、思索的方向,消除了同学的畏难心理。教师应激励同学大胆发言,并对同学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关于比较成熟的答案,教师要板书到黑板上。当然,关于同学们确实难于理解的章节,教师可以做出讲解。这样,当所有的章节都分析完毕后,板书上清楚的显现出同学们的答案,同学们就可以轻松分析出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2、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的分类,我进一步引导同学思索: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那么这课件上打思索:三者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吗?依据初一同学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他们的答案: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
8、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常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拥有这些品质才干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制定,让同学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同学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3、教师讲解“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学习、复习、实习等,这是治学基础。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交流、论辩,使自己的思想进入新境界。第三境界是坚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干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圣人如此,我们的同学也是如此!通过这两个问题设立和教师的讲解,同学由浅入深的明确了孔子的精神境界,也明白了圣人的思想并不是高深莫测,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动6 【活动】拓展活动 除了课本中的章节,你还知道那些论语中的句子或者有关孔子的小故事。制定这个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同学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丰富同学的文学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