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营造数学趣味性课堂.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183114 上传时间:2025-04-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营造数学趣味性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营造数学趣味性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营造数学趣味性课堂 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趣味性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甚至不少同学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同学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同学深入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学数学的原因。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同学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同学思索的欲望。让同学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借助数学的思索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正确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入,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把数学“蕴藏〞于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无疑是让同学乐学、爱学的最正确途径。以游戏的形式激起同学的探究欲望,使同学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同学常常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让同学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地旺盛成长,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熟悉,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坚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同学身上最重要的素养,它将使一个人不断学习,得到发展。为此,应依据教材〔制定〕相关的生活调查报告,引导同学注意身边的数学。这反映了生活中到处遍布着数学的足迹,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现课堂趣味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同学在课堂上脑力劳作的效率。〞教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声音,生动活泼、简洁练达的表述,依据必须要同学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纳不同的语速和音调 依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或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这都是语言美的优良体现,可以为课堂增加生动性,避免同学产生听觉疲惫。要做到这些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通过一般话到成长为一位能够引经据典、表述生动的教师,还必须要付出不断的努力。 2营造趣味数学课堂一 多媒体引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制定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升同学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同学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熟悉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同学。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同学留下深入的影响,使同学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合计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施行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中同学如果老是听老师说,思维肯定会很疲乏。刚开始组织时是会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同学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就属于同学了,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同学思索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同学积极参加,又注意同学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泊的问题,培养了同学的情商。 生活中寻找兴趣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甚至不少同学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同学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同学更深入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同学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同学思索的欲望。让同学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索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正确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入,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同学乐学、爱学的最正确途径。以游戏形式激起同学的探究欲望,使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同学常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同学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熟悉,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坚持一定的好奇心。 3营造趣味数学课堂二 将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我们都会关怀一点:学习这些知识是否有用,有什么用。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也就是善于通过自己的引导,同学懂得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从而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数学教学仍然如此。 同样是“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实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引导同学去生活中找关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点的实物,同学可以举出大量的事例,比如自行车的支架、屋顶、电杆上的三角支点等等。当同学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索,通过思索举出例子后,再进一层引导“为什么要用三角形而不是其他的诸如四边形或是五边形等形状呢?〞进而通过教学,同学明确:这也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边大小确定了,那么三角形就具有稳定性。这就会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原来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没有用处的,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也会使同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关于小同学来说,每学到一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都会令他们高兴万分。比如还可以例举生活中买东西时碰到的数学问题,钱的分配、物品的统计等等,这些都会大大加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常说“学以致用〞,确实,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知识,让知识为我们服务。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关键的,而教师在这一环节所起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课堂评价来提升积极性 所谓积极的课堂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同学的评价的积极的,也就是应对同学持肯定态度。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相当高。很多教师通常是视而不见,然而教师这样的态度对同学积极性是具有打击性的。而采纳肯定的、欣赏的态度对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教学气氛是活跃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堂课的趣味性也是很强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同学自主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课堂不仅仅是属于教师的,还应该是属于同学的,或者说,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构成的。只有教师的教和同学的学两者结合起立,一堂教学课才是完整的课。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同学发言或者解题的机会,并且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哪怕有时同学回答的问题是错误的,教师也要注意自己评价的方式,不能伤及同学的自尊,从而打击他们回答问题及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面对一个回答问题错误的同学,如果教师采用的是严厉批评的态度,那么下次提问时,不仅这个同学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也会因为“前车之鉴〞而选择沉默。这样的课堂,趣味性又从何说起呢?因此,教师应采纳积极的课堂评价方式,以加强课堂趣味性。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多加欣赏;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的同时多加激励(比如教师可以这么评价:你的回答虽然不正确,但是你很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关于这个问题,你是通过认真思索的,而且你勇于自主发表自己的见解,真的很棒。相信下次你思索问题一定会更加认真。)这样的话,不仅这个同学,其他同学也会受到鼓舞,从而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加以思索,进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气氛活跃的课堂,其课堂趣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4营造趣味数学课堂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心理特点看,小同学渴求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显然,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熟悉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总之,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同学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同学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这样才干唤起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之坚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以趣味性的开端来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优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同学实际,精心制定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主动地投入学习。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引入部分,我先给同学出了几个数,请同学算一算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同学用笔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速度有些慢,我又让同学出数,我来推断是不是3的倍数,结果我既正确又迅速地推断出来了。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同学都感到惊奇,老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算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充分与同学情感交流,强化心理交往 要注意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在向同学提出要求时,使同学感到亲切、善意,这样做,教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被同学接受并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同学感受到师生“共同在解决问题〞,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往来,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的传递。但也常常借助于表情、手势、眼神等其它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同学情感交流有关,自己语气、声调、动作既要有分寸感,又要有幽默感,使同学不感到拘束。即使批评也让同学感到教师是善意的。师生情感交融,“爱屋及乌〞,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知识传授上“同频共振〞,情感交流上“情绪共鸣〞。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