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0182453 上传时间:2025-04-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变成纯粹的“教书〞。只有把语文教学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同学才干学好知识,掌握知识,活用知识,并在学习语文知识中,了解社会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人。 今天,朴新我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一 1、在语文能力化过程中解决生活问题。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方法。构建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们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同学在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语文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课堂教学中学到新的词语,好的句子,要求同学把这些词句,在写日记时用上;要求同学替父母亲给亲朋好友写信;帮家里、邻居写对联;为学校、班级出板报,编写手抄报;给校广播室、少儿类报刊投稿等。这些都是同学平常看得见摸的着的事,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解决这些事情,不仅进一步提升同学的知识和能力,还加强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2、在语文知识化过程中解决品德问题。“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教育不仅引导人去生活,而且引导人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善、安宁、和平、正义、自由、健康、诗意,感受生活的幸福,从而不断获得生活的意义,并积极创造、践行生活的意义。目前教育界公认的定义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较具有它的显著属性——文道结合。它把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学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同学从一个不完善的人逐渐走向真正的人。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的内容生活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品德的内化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1)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小学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有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教育;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有勤奋好学,锐意进取教育;有尊老爱幼,文明言行教育……。老师教学时要以内容为切入点,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对同学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时,对同学进行爱科学和革新意识的教育。 (2)要以教学必须求着想。教育是目的性很强的一种活动,它体现了施教者意志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同学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言行,适时调整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如果班级同学纪律较差,应着重教育同学学习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品德,而不怕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就可以略带过去。 语文教学二 凭借同学生活世界,寻找到课堂教学的结合点 寻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点,能使同学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同学凭借生活世界,寻找到生活与课堂的结合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带着生活走进课堂,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情感在同学心中升华。“结合点〞是什么?就是同学的亲生经历、体验(包涵间接方面)与课文所描写的环境、情节、心理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找到了结合点,教师就可以利用迁移,用同学已有的知识、体验来理解课文,同时也升华自己的生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乡下生活关于乡村孩子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时,我凭借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先说说自己有趣的童年,难忘的经历。孩子们兴奋异常,纷纷谈起了自己养小兔的经历,逮蝴蝶的故事,滚草坡的遐想。跟课文中的描述一般出色诱人,乐趣无穷。此时,理解课文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也为生活充进了新的丰富的内容。当进入到课文动情的朗诵,孩子们沉醉在动听的韵文中,读得兴趣盎然,如痴如醉,仿似他们也在编制着美丽的梦想。 教科书中,贴近同学生活的课文还有很多,如《月亮湾》、《三个小伙伴》、《快乐的节日》、《雨后》等,这些课文,充满儿童生活气息和自然乡土气息,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是能使他们的心灵产生碰撞并绽放出鲜艳花朵的好文章。我们只有找到了同学自然生活知识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才干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带着生活走进课堂,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情感在同学心中深华,革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活知识进行课外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功能在于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内,更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还要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乡村孩子走出课堂,又溶于一个更大的课堂。他们在出黑板报,讲故事比赛,写广播稿中学用语文;他们在看课外书,看电视,帮助父母阅读一些家用器具的说明书中学用语文;他们去访问村里的致富能手,向村民们搜集民俗民谚,收集每家门上的对联……走向生活,给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材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作文积存了大量的词汇和素材。在生活施行中,同学的革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使他们体会到了满足感、充实感。 课外学习由于没有老师在场,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理解是否正确或者下一步如何进行等都会影响同学的学习。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新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可以从同学的心理必须要出发,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定期组织开展语文课外知识比赛来促进同学课外学习;可以指导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推举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可以组织小组间的交流汇报来吸取学习经验,并进行自评和互评;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施行活动,既为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又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三 语文教学环境“生活化〞 教学要注重营造教学环境,为同学进行自由探究,合作学习,营造安全、民主、和谐、宽松,提供信息资源充分支持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必须要,应用多种手段,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从而极大地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诗歌方面:同学对很多诗句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很多人都认为美,但是,有的同学没见过沙漠,没见过大河,就很难理解这其中的意境之美。如果把这样的情景用图片展示出来,同学就很容易领会其中的美。或者让同学自己构建图景,不仅可以帮助同学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同学记忆。再如:“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表达了人的孤独。“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创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果你是一个都市之人,生活悠闲幸福,来到这样的环境,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果你是落魄的才子,心情孤寂,有志难伸,不得重用,壮志难酬,来到这样的地方,你是什么心情?同学很快就会理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的写法。假设教师再引导同学了解当时的境况,那么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同学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不了解,他们又怎么会明白“碧云天,黄叶地,晓来总是霜林醉,点点是离人泪〞中所寄寓的是莺莺小姐的一腔凄苦之情和对张生的恋恋不舍。如果同学不了解杜甫的困境,又怎么能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寄寓的悲苦之情,又怎么能明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欣喜。 在小说单元中,同学对孔乙己和范进并不同情,相反,觉得他们是两个可笑的人物,原因是同学不明白科举制度的罪恶。假如你是这两个人,饱读诗书,醉心于功名,这本无可厚非,读书总要有目的,只要这个目的不危害别人,不危害社会即可,但是,范进是幸运的,他中举了,做了举人,改变了他的命运。孔乙己是不幸的。读书一生,却无收获。假如范进没有中举,那么他的生活又会怎样呢?饱读诗书却无生活能力,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科举制度的罪恶。为什么呢?因为科举制度是把读书人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没有把教育放在发展民智方面,而是为我所用。如此,可以看出科举的罪恶。这样一比较,同学对科举制度的罪恶就十分清楚了。 写一写,体验生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谈写头疼〞是很多同学的通病。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在写作指导上,既要指导同学获取间接材料,又要指导同学获取直接材料,即社会生活材料,使他们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熟悉生活,心得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首先,重视日记、周记的写作,日记、周记的写作强调再现生活,比如搜集民间谚语、口头语、广告语都可算是一则日记。其次,作文教学强调贴近生活,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宽松。少作限制性太强的作文训练。如新同学开学后所写的作文多半是《走进初一》,其他时候作文的命题也往往紧紧抓住生活实际来进行,由此而写出的文章,往往情真意切,枝繁叶茂。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直接深入生活,获取大量可感性材料,关于写作至关重要。 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语文则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摈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使同学先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体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得。因此,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与生活紧紧地牵手。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