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80275 上传时间:2025-04-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八下专项:课内外文言文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③。 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眺望白蛇⑤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⑥,高下联系⑦,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⑧,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⑨“雪窦山〞字。 〔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⑦联系:连接。⑧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渔人甚异之 奇山异水   B.假设仿佛假设有光 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C.才通人 卿今者才略 D.阡陌交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   4.依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雨中上韬光庵 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汲取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 心乐之〔 〕 〔2〕佁然不动〔 〕 〔3〕益信声无哀乐也〔 〕 〔4〕恨僧少可语耳〔 〕 2. 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4.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三、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口技》〔节选〕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乙】《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会宾客大宴〔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假设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假设泰山,翼假设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选自《庄子》〕 1.以下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以息相吹也 以我酌油知之 且奚适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去以六月息者也〔 〕 〔3〕志怪者也〔 〕 〔4〕此亦飞之至也〔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此小大之辩也。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敢记。〔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 是鱼之乐也〔 〕 〔2〕安知鱼之乐〔 〕 〔3〕乙竟日亡所获也〔 〕 〔4〕故易取也〔 〕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3.下面对【甲】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马上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4.下面对《【乙】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冷静,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需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状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够,教然后知因。知不够,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注】①奚:怎么。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反也〔 〕 〔3〕君子之学必好问〔 〕 〔4〕舍问,其奚决焉〔 〕 “/〞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5.【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违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选自《史记》〕 1.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秦民大说〔 〕 〔2〕有一人徙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3.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往见伊尹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假设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1.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3处。 今 有 药 于 此 食 之 则 耳 加 聪 目 加 明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策之不以其道〔 〕 〔3〕是子不欲吾善也〔 〕 〔4〕因下彭氏之子〔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君将何之?   4.【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封建统治者。【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部编语文八下专项:课内外文言文参照答案 一、1.B 2.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外面的人。 3.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参照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爱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被大山围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地名,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干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二、1.〔1〕以……为乐〔2〕静止不动的样子〔3〕更加〔4〕遗憾 3.〔1〕从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4.被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参照译文: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萦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乏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干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三、1.张潮 《虞初新志》 善奇巧 2.〔1〕适逢,正赶上〔2〕无,没有 3.〔1〕全场子立即安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2〕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气息,里指风〔3〕记载〔4〕极点  3.〔1〕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2〕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4.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假设垂天之云〞。大鹏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斥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斥目光短浅。 参照译文:穷发〔沙漠〕的北边有叫冥海的地方,叫作天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不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垂到天边的云,舞动翅膀飞翔就像羊角(旋风)似的旋转垂直上飞就有九万里,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斥鴳笑它说:“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我腾空而上,不过几仞就下来,飞翔在蓬草、蒿草之间,这也是飞的极点。而你将怎么适应环境啊!〞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五、1.〔1〕这〔2〕怎么〔3〕没有〔4〕因此 2.〔1〕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是〔可以〕确定的!〔2〕我们钓鱼用的鱼饵相同,钓鱼的河水也相同,为什么有钓得到鱼和钓不到鱼的不同呢? 参照译文: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改变,鱼(自然)就逃离,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句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就应该记下来。 六、1.〔1〕味美〔2〕反省〔3〕喜爱,喜爱〔4〕放弃,舍弃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4.【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5.〔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动,有很强的逻辑性。〔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参照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施行;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七、1〔1〕通“悦〞,愉快〔2〕代词,指“木〞〔木头〕 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3.取信于民〔说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 4.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优良关系〕的特征。 参照译文:法令已具体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即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公布变法法令。变法令公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时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境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八、1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 2.〔1〕有时〔2〕方法〔3〕好〔4〕于是 3.〔1〕想〔让它〕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您这是要去哪里? 4.【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参照译文: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是一般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现在伊尹关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