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好教材的功能
凭借插图,激发联想,深入理解
插图具有启发点拨的功能,能引起同学的联想,开拓思路,激发创造意识,促进同学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大量的插图画面能为同学提供形成表象的材料,扩展想象的基础,同学可由此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主动去读书看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因而教师应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同学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此时的看图有别于前头的观察图画,要具有理性的。因而引导同学思索,展开联想显得尤为重要。《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有四幅插图,教学时逐幅引导同学观察图画,依次提出问题思索: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这样教学,同学既对色彩鲜亮的插图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又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同学打开了观察、思维、想象的空间,使同学在图文并举中明白了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叶子焦黄了,葫芦也落光了的错误做法,又熟悉了葫芦的成长离不开叶子的生长规律。四幅插图生动地再现种葫芦人错误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的生长规律,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凭借插图,提升说话、表达能力
新教材课文中的插图,特别是低年级课文插图,色彩鲜亮,可感性强,是训练同学说话、表达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同学通过观察、思索,加深对物状、景状形象的熟悉,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内容有序地表达出来,来训练同学的说话能力.
如《丑小鸭》第二、三、五、七自然段,计学牛借助插图见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四周景物怎样?有些什么人?他们脸上表情怎样?让同学展开充分想象,说说丑小鸭的来历、遭遇和变化。这样凭借插图,展开想象,人情人境,同学有了说话的凭借,表达起来言之有物,又能充分发展同学个性,有效地锻炼同学组织语言的能力.既培养了同学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发展了同学的语文表达能力。
2引导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
培养同学的丰富想象力,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同学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同学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同学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同学在课堂上独立思索,使同学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索,让同学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同学在自由自在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培养同学的情感感受力,心得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批判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同学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同学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同学与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同学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心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和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够的同学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必须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同学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同学面前,以此感染同学,培养同学的情感感受力。
3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创造条件,激活语文课堂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纳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纳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同学都能动起来,广泛参加。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同学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同学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革新,丰富积存,提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语文学习丰富、生动起来;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够实现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这一切就必须要我们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巧妙地〔制定〕课件,适当地运用课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教无定法,师有定格。课堂的主体是同学,教学应以同学阅读、分析、领会、理解为中心,应努力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应诱导同学洞察将来,关注生活,教师只是导航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脑中有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必须把教学的重点确立在知识点的落实和考点的落实上,阅读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提升上,确立在同学思维体系的建立与形成,自学能力的养成上。
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之所以先进在于它的理念,在于他能够将理论与施行相结合,能够将教情与学情相结合。作为一名教师应注意汲取别人的理念,应兼收并蓄,结合自己的教情与学情,形成自己的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应逐步树立大高考概念,将高三的复课经验和教学体会及时总结,在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及时影射考点,在知识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在知识教学分解中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形成思维体系,加强教学的有用性,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使教学浮现出主体化、动态化、有用化的特点。
4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根椐课文容,巧设问题,以疑引趣
比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祝福》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无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为什么不用祥林嫂作题目?"我'是鲁迅本人吗?
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陈抟老祖的那幅对联为什么只挂一半?四叔的两次"可恶!然而'意义是否相同?四婶两次阻止祥林嫂摆放祭品的话语为何不同?为何老是让祥林嫂唠叨阿毛的故事? 这样,同学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升了革新能力。 当然,引导同学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椐专家研究分析,一个人成功与否,智力因素只起20%的作用,80%靠情商。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何其之大。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很难相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更何况是好动的同学。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下子抛开文化传统的积淀而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同学可随意站立、走动,甚至自由出入(更何况那也未必效果最正确),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摈弃严正、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中优良氛围创设的关键,是引发"主体'同学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 在上研究课《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课堂教学的开始,当提问同学甲"小说的三要素'时,他只回答上来其中两个。"谁能帮他补充?'我问全班。举手的竟廖廖无几,看来同学都有些紧张。待同学乙补充完之后,我便转向同学:"听清楚没有?'"听清楚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你要多少钱?'我又转向同学乙。全班同学先是一楞,继而哈哈大笑起来。同学乙这时也回过神来,笑着说道:"怎么能要钱呢?社会主义社会嘛!'(《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又是一阵哈哈大笑。两阵笑声过后,整个课堂又恢复了往日的气氛,同学似乎忘记了有人听课,依旧积极思索,依旧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才使同学的主体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