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省玉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进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激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定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制定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具体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具体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同学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庞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入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纳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1. 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近代,中华学人关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 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进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 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 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制定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2. 以下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干进入官场,无论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具体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 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 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3. 依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 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庞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 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 丁韪良认为,中国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纳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进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进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文中“被强行纳进西学框架体系〞和“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是选择关系,而选项变成承接关系,错误,应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以下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干进入官场,无论这并不公平〞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孟德斯鸠只是指出“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并没有说“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干进入官场〞“并不公平〞。B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具体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不是他给欧洲人信件中的内容。C项,“……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从“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无法得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这一结论,且“并没有任何作用〞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应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同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依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错误,文中第四段说的是“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选项忽略了“几乎〞这一限制词。B项,“……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错误,第四段说的是“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应是体现出来的“平等的中国精神〞,而不是“中国的科举制度〞。C项,“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错误,第四段说的是“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应是“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而不是“科举制度的影响〞,选项偷换概念。应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用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截句)、“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展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定、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检察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推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推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黄昏,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望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这一看,他就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害怕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你却说个没完!〞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
“他说忘了,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着将军。“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对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不然他会认为我有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可过后就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在“别的部门〞,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似乎过于轻率。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刚我道歉过了,可他有点古怪,且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有。不过那时候也没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布里扎洛夫那儿解释。他走进将军接待室,看到那儿有许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简直胡闹……天知道是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你有什么事?〞
“他连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一下……〞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嗫嚅道:“大人,倘假设在下胆敢打扰大人的话,那纯粹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您要知道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呀!他是将军,可是居然不懂!既然这样,我也不想对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考量着回到家里。可给将军的信却没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扰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并不是如您所说的那样为了开玩笑。我是来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至于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假设我真开玩笑,那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气了。
〔选自《契科夫短篇小说选集》,有删改〕
4. 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A. 小说运用了讽刺和反衬手法,开篇交代的“挺好的〞环境和人、切尔维亚科夫看戏时“心旷神怡〞的神态,与结尾主人公悲惨死去形成鲜亮对比,强化了小说感染力。
B. 小说善于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没关系,没关系〞“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简单数语,将军高高在上和表面客气实则冷淡的形象立现。
C. 本小说最特别的特点就是运用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D. 小说结尾带有显然的“欧亨利〞特征,主人公出人意料的死去,不仅传递了作家对主人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且更能激发读者反思制度的合理性。
5.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这一情节的作用。
6. 切尔维亚科夫之死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侧面烘托出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妻子得知将军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时,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
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扎洛夫将军的道歉。
③深入小说主题,说明了当时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遍性。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
6. ①庞大的心理压力:他不知道将军是否消气,在猜忌中惶惶过日,终于凄凉地死在得罪上司的罪恶感里和对自己命运的忧虑中。
②将军的态度与权势:将军的每一次漠视,都引起他的猜疑,增加心理压力,加速了他的死亡。等级森严,权势至高无上的社会风尚,使下等人整天处在惊慌不安中,乃至死亡。
③切尔维亚科夫的性格弱点:胆小软弱,奴性心理极重。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情节,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推断。D项,“小说结尾带有显然的‘欧亨利’特征〞分析不正确。“欧亨利〞式结尾最显著的特征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夸张手法,是意料之中的事,结局是自然而然的,目的是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反思。应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小说中写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妻子认为将军在在“别的部门〞,“也就放心了〞,可是切尔维亚科夫却认为妻子“过于轻率〞,切尔维亚科夫和妻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用妻子的态度侧面烘托出切尔维亚科夫胆小软弱的特点,特别了人物形象。妻子建议切尔维亚科夫赔礼道歉,才有了后文切尔维亚科夫道歉的情节,所以这一情节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表达主题来看,切尔维亚科夫和他的妻子都认为切尔维亚科夫的行为是不得体的,应该向将军道歉,他们的这种心态是一种奴性意识的反映,二人看法的一致性也说明这心种心态是当时人民中普遍存在的,这就显示出小说主题的普遍意义。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题〔显示小说主旨〕。在形式上,主要是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发人深省,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因此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切尔维亚科夫之死的原因,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从切尔维亚科夫自身和将军两方面来分析。从切尔维亚科夫的角度来看,他胆小怕事,性格软弱,有着很强的奴性心理,他觉得自己冒犯了将军是一个难以原谅的错误,因此心理承受着庞大的压力,他多次去给将军道歉,希望得到将军的原谅,但都没有达到目的,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最后将军的暴怒使他彻底吓坏了。从将军方面来看,将军拥有权力,他对切尔维亚科夫一再的道歉逐渐感到了不耐烦,最后甚至暴怒,在权力至高无上的社会中,将军这样的态度无疑加剧了切尔维亚科夫的恐惧心理,加速了切尔维亚科夫之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生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假设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同学,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当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同学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乏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同情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慢慢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旧玩着,依旧常常有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旧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讥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7. 以下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这说明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孤独人生的寄托。
B. 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旧“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另一方面也借摔倒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C. 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的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述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D. 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E. 作者语言朴实,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8. 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入,请赏析它的妙处。
【答案】7. AE 8. 年迈,地位卑微⑵孤独寂寞,悲伤,无人理解⑶深沉的爱子之心
9. 结尾揭晓了老人行为的原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加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顾,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显示并深入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老人摔倒并不是为了吸引挽留闲人,也不是发泄心中的苦痛,是以这种“绝对而虚幻的胜利〞表达他对孩子深沉的爱;C项,无中生有,“冷漠无情〞文中没有依据;D项,“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不当,作者没有“怒其不争〞的批判。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推断。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中“老头子〞年过六十,以玩傀儡为生,被多数人用希奇同情眼光瞧着,可知他年迈,社会地位卑微;他儿子死去了,自己孤身一人,孤独寂寞;他把自己耍的傀儡取名王九和赵四,而王九是他儿子的名字,赵四却是杀死儿子的仇人的名字,老头子不断地和王九亲切交谈,并让王九最终战胜赵四,都表达出对儿子深切的爱。
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老头子〞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9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情节发展来看,上文只写到了老人的两个傀儡一个叫王九,一个叫赵四,王九战胜赵四,老人常常和王九亲切说话,结尾显示出老人这样做的原因,照顾了上文,也增加了情节的起伏。另一方面,这一结尾告诉读者老人的孤独境况,说明老人一直是以这种方式思念着自己的儿子,加重了老人的悲剧性,也深入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才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西夏赵元昊且叛,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后出师,元昊降。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代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又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英宗崩,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终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尖石行新法,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而方平求去。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10.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B.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C.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D.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11.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推举,推举。“举〞和“察〞相配合,构成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即察举制。“茂才〞与“孝廉〞都是察举的科目。
B. 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并将其整理编辑为《起居注》。《起居注》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山陵费:原文指英宗去世后的安葬费用,语出“山陵崩〞。《礼记•曲礼》中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
D. 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文中张方平的谥号“文定〞、欧阳修的谥号“文忠〞都是官谥,而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则属于私谥。
12. 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方平年少才高。张方平少年时聪颖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并直言自己已经具体了解了。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
B. 张方平大胆进谏。面对西夏赵元昊的叛乱和西部边境的战事,张方平大胆进谏,先后向朝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献上计策、谋略,均得到皇帝的称赞,并全部采纳。
C. 张方平博闻强识。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期间得到契丹王的赞美和奖赏。回国后代理开封知府,府中杂事全靠默记然后审判发落,没有一点差错。
D. 张方平慷慨耿介。张方平遗言不要谥号,后苏辙替他请了谥号。他退休后,评论时事仍尖锐犀利,尤其是关于用兵、判案等事,反复辩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
〔2〕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 张方平正要被重用,碰上判官杨仪犯罪,方平因为同他有交往,贬职出任滁州知州。
(2) 张方平质问王安石:“将历代的典章制度,一天之内全部废除,居心在哪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兵出无名〞呼应元昊 “反叛〞,指反叛缺乏借口,语意完整;且“吏士不直其上〞,没有同仇敌忾的心,是“兵出无名〞引起的官兵表现,所以“无名〞与“吏士〞应断开,排除A项;“难以决胜〞是“不直其上〞引出的结果,故“其上〞后应断句,排除CD两项;依据“必胜之道〞可知,“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是“小国用兵三年〞而难以与宋朝抗衡的结果,故“小国〞前应断句,排除AC两项,应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依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推断。C项项,“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错,应为“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C项张冠李戴,应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肯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B项,“并全部采纳〞错误,依据“方平上《平戎十策》,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可知皇帝欣赏了他的策略,但是最终没有施行。依据“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又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可知,对西蜀的用兵策略才被完全采纳了的,故应为“有的全部采纳,有的没有采纳〞,应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别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依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确保赋分点的落实。(1)且:将,将要;大用:被重用,被动句;会:恰逢;坐:因为;与交:省略句,与(之)交往:出:被贬出任。〔2〕诘:质问;累:数,多,历代;旦夕:早晚,从早到晚,极言时间短;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哪里,在什么方面。
【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别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慧过人。家境贫穷,没书读,向人借三史读,十天就归还对方,说“我已经懂得它的具体内容了。〞被举荐为茂材,才干出众,担任校书郎、任昆山知县。西夏赵元昊将要反叛,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虽然元昊最终必定反叛,但师出无名,官吏将士没有同仇敌忾之心,这样就难以同我们决战。小国家用兵三年还分不出胜负,国内就会不攻自破,我们再乘机攻击,这是必胜之道。〞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看法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皇上赞同这一策略而没有实际采纳,后来军队出击,元昊降服。元昊臣服后,张方平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对左右说:“有这么好的大臣,多好!〞陪他骑马打猎喝酒,并将坐骑送给了张方平。回来后,任知制诰,代理开封知府。府中琐事繁杂,前任一律用书板记录,张方平却靠默记,没有一点差错。升为翰林学士。正要重用他,碰上判官杨仪犯罪,方平因为同他有交往,贬职出任滁州知州。当时西部边境打仗,两蜀是大后方,很多都被调发。张方平上奏请免两蜀横赋四十万,又献上十四项谋略,皇帝称好,全部依照他的看法行事。英宗驾崩,神宗即位后,召见张方平,请他估算英宗的安葬费用。神宗说“:孝敬父母可以节约吗?〞方平回答说“:英宗既然有安排,满足他务行节俭的最后愿望,也是孝顺。〞最终费用节约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上奏章,神宗亲自批复说:“你文章典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