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低段数学如何教学.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75334 上传时间:2025-04-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低段数学如何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低段数学如何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低段数学如何教学 提升同学阅读题干的能力 所谓小学低段主要是指一年级、二年级的同学,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在整个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图文题目,这就要求同学在审题的过程中不仅必须要注重题目的文字,还必须要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获取重要的信息,这样才干够提升整个小学低段数学开展图文结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同学解题提供正确的思路,从而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一张图纸上画了一个水果篮子,其中里面装了1个香蕉,篮子里面还有苹果,但是数量不明确,图中文字说明,篮子里面一共有5个水果,问其中装有苹果的数量是几个?类似于这种简单的题目,同学只有清楚地观察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画信息,才干够解题,先找到香蕉的数量为1,然后找到总的水果数量为5,则可以推算出苹果的数量为总的数量减去香蕉的数量1,得出一共有4个苹果。这种图文结合的审题方法不仅能够让同学清楚地了解图文之间的联系性和关系,还能够帮助同学正确、快速的解题,从而提升整个同学阅读题干的能力,提升整个小学低段数学开展图文结合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其质量和水平,从而帮助同学做对题目。 强化图文的有效结合,帮助同学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是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主要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合计同学的特点,注意图文结合的有效性。在同学观察图片的时候,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还要给同学留出一定的思索问题的时间。由于同学的知识储备和识字量有限,所以,一般必须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题意,但是也要避免同学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同学的看题能力,还帮助同学养成了数学思维习惯,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具体的图文结合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同学将自己观察到的数学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主要是图画中给出了什么信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然后看要计算什么。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同学的数学思维进行锻炼,以及对同学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加深了同学对问题的熟悉,也为同学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2数学课的教学方法 讲练巧妙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通过讲与练的结合,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和基本能力的教学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从实际出发,采纳以讲为主,适当地练;也可采用以练为主,适当地讲;还可采用边讲边练、讲讲练练的灵活方式。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讲与练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讲是练的基础和前提,练是讲的深入发展,二者应该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以讲带练,以练促讲,推动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同学学得生动、主动、扎实。有些课,教师感到难教,同学学起来情绪不高,针对这些课,教师必须多动脑,想办法巧妙引入,吸引同学,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平方差公式》中,有梯度地安排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通过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自主发现"面积相等'得出结论:(45+15)(45-15)=452-152,再通过一个游戏看谁算得快,探究出(a+b)(a-b)=a2-b2这个规律,最后探究出"平方差公式'。让同学依据平方差公式的特征,编一些能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题目,并将编好的题目展现在黑板上,实现课堂自主学习。这一切只有让同学在充分的学习空间中自主地学习才干实现。又如,用三角形拼合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操作与推理相结合,有机地把模型转化为几何图形,引导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推测、交流、反思、解释、应用与〔拓展〕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往往一个概念总结出来,疑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是同学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加学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兴趣。这时候,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有层次有坡度地〔制定〕好教学环节,做到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同学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同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激烈求知欲的驱使下,更深层次地理解新知识,掌握新内容。例如,教初二年级分式除法,当把除式颠倒位置后,变成分式乘法计算,而分式乘法的计算方法同学都很熟练了,这不仅使同学牢固掌握了新知,而且又能将其与旧知识分数乘法的计算区别开来,拨动了同学的心弦,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活动中,从而促使同学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 教师与同学情感的交流不可或缺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情感是人的熟悉活动的内驱力,消极情感是人的熟悉活动的阻碍力。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活跃,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教师的情感起着主导作用,它直接感染着同学情绪,直接关系着课堂气氛的生成。有一次,有个同学不当心,把班上统计成绩的表格扯破了。上课时,我见这个同学低着头,哭丧着脸,很不高兴,如果我对他进行严厉批评的话,肯定影响同学们上课的情绪,因此,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说:"同学们不是学了制统计图表吗?'看谁能做一份整洁美观的统计图表,把班上这份旧的成绩统计表换掉。这时班上紧张气氛顿时消失,同学都纷纷举手要求:"老师把任务交给我吧,我能完成。'扯破表的同学脸上露出微笑说:"老师,表是我扯破的,制表的任务交给我吧。'这样处理,既教育了同学,又调动了同学学习积极性,以激励的情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从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在这种状况下,要有应变能力,决不能训斥、挖苦、讥笑同学,这样易损害同学的自尊心,也易诱发同学的对抗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情感、和气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期待和信任启迪同学、感染同学,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从而使同学能够专心进行课堂活动,能够自我〔管理〕,能表现出优良学习状态等。教师要注重运用一些策略或技巧建立优良的常规,创造优良的课堂氛围,坚持愉悦的课堂氛围,才干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同学、尊重每一位同学,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同学,给同学安慰的心理。这种平等新型的优良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气氛民主轻松,让每一个同学都主动参加到互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植同学的兴趣,用教学的智慧、科学的评价去捕捉、点击同学能够兴奋的关键点,来激发引导他们参加问题的讨论。 3创设数学课堂氛围 精心备课,用渊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折服同学 常言道"给人一碗水,自己应备自来水',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给同学人格榜样的同时,还要以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同学,才干使自己的教师形象更合格、更具魅力。因此,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楚、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同学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同学聚精会神 ,跟着你思索、探求,最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还要靠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教师简洁的语言、深入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定让同学喜爱教师、喜爱数学。 调动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同学 心理学研究说明,情绪具有传染性,而教师的情绪更具有感染力。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同学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中形成某种心理气氛。如果教师坚持精力充沛的教学热情,也就是把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注入课堂,充分的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能乐于接受并反馈信息。 用真心去爱同学 正如有位教育名师曾经说过:"如果你不从心的深处热爱你的同学,你便教不好你的同学。'教师对同学的爱,会使同学生发出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是教师与同学情感〔沟通〕的纽带,是同学成功的推动力。平常,教师要深入到同学中去,认真了解同学,常常与同学谈心,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同意同学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同意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意同学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怀、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同学的情绪之弦,使同学"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4数学思维培养 训练同学的数学思维应有系统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合计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同学认知规律的互相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穿,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纵横联系,互相促进,广中求深。施行证实,知识联系越紧密,智力背景就愈广阔,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可能。一个多方向、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储存、检索和应用愈有利。 但由于小学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同学,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等级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如小学数学中整数计算的四次循环,分数、小数的两次循环;而三角形知识的两次教学等。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同学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并让同学自己动手 数学元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离不开同学的亲自动手。理论脱离了实际便成了空洞的理论,同学不仅理解不了其中的要点,也把握不住其中的难点,更谈不上应用。选择合适的实际例子,让同学亲自去思索并动手解决,不仅能使他们更加透彻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也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一般来说,对数学理论的理解越透彻,对其应用将会变得更加灵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同学生活实际中的典型例子、所关怀的问题,使同学自然而然地进入问题的情景,然后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引导,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产生新的定理和公式。这样,同学才会真正理解这些数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明白定理、公式中所加条件的原因及其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同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他们将会更加体会到定理、公式中条件的重要性以及结论的应用性,并发现自己数学元思维中的误区和空白。发现了问题,明白了道理,找到了不够,同学自然会回过头来,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理论,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及同学的数学元思维意识和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显然的提升。这不仅让同学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使他们的理论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并让同学亲自动手是培养同学数学元思维的有效方法。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