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剪力墙结构大模板墙体钢筋绑扎分项工程质量管理
1、 依据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2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3 -22
2、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成型钢筋或网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的规格尺寸,预先加要成型钢筋或点焊网片。
2.1.2拉筋和支撑筋:采用双层钢筋网片时,在两片钢筋间应绑拉筋和支撑筋,以便固定上下
左右钢筋间的距离。见图4-8(a)、(b)。拉结筋如图4-8(a)所示,l为两网片之间的距离,绑扎
时纵横间距不大于7mm。但这种形式的拉结筋只起到拉而不能起撑的作用。为了保证墙体双层网
片正确位置,最好采用梯形支撑筋,如图4-8(b)。梯形支撑筋是用两根竖筋(用墙体竖筋同直径
同高度)与水平筋焊成梯形,绑在墙体两排钢筋之间起到撑的作用,间距12mm左右。图中H为墙
体竖筋高度,h为墙体横筋间距,c等于混凝土墙体厚减去保护层。
2.1.3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2.1.4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2.1.5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作业条件
2.2.1检查钢筋的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
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网片应有加工厂出厂合格证,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2.2钢筋或点焊网片应按现场施工平面图中指定位置堆放,网片立放时需有支架,平放时应
垫平,垫木应上下对正,吊装时应使用网片架吊装。
2.2.3钢筋外表面如有铁锈时,应在绑扎前清除干净,锈蚀严重侵蚀断面的钢筋不得使用。
2.2.4检查网片的几何尺寸、规格、数量及点焊质量等,合格后方可使用。
2.2.5外砖内模工程必须砌完外墙。
2.2.6应将绑扎钢筋地点清理干净。
2.2.7弹好墙身、洞位置线,并将预留钢筋处的松散混凝土剔凿干净。
3、 操作工艺
3.1剪力墙钢筋现场绑扎:
3.1.1工艺流程:
修理预留搭接筋T绑立筋T绑横筋T绑拉筋或支撑筋。
3.1.2将墙身处预留钢筋调直理顺,并将表面砂浆等杂物清理干净。先立2〜4根竖筋,并划好
横筋分档标志,然后于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固定好位置,并在横筋上划好分档标志,然后绑其
余竖筋,最后绑其余横筋。
3.1.3双排钢筋之间应绑拉筋,拉筋直径不小于©6,间距不大于6mm,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的拉筋宜适当加密。为保持两排钢筋的相对距离,宜采用绑扎定位用的梯形支撑筋,间距10〜
12mm。
3.2剪力墙采用预制网片的绑扎:
3.2.1工艺流程
修理预留搭接筋T临时固定网片T绑扎根部钢筋T绑扎箍筋T绑门窗洞加筋T绑拉筋或支撑
筋。
3.2.2将墙身处预留钢筋调直理顺,并将表面杂物清理干净。按图纸要求将网片就位,网片立
起后用木方临时固定支牢。然后逐根绑扎根部搭接钢筋,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绑3个扣。同时将门窗洞处加固筋也绑扎,要求位置准确。如门窗洞处预留筋有位移时,应作成灯插弯(1
6)理顺,使门窗洞处的加筋位置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3.3剪力墙钢筋搭接墙内水平分布筋的搭接详图见图4-9。墙内竖向分布钢筋,当为一级抗震的
剪力墙,所有部位和二级抗震剪力墙的加强部位,钢筋接头位置应错开,每次连接的钢筋数量不超
过50%。其它剪力墙的钢筋可在同一部位搭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应满
足表4-8的规定。墙内竖向钢筋绑扎方法详见图4-10。
受拉钢筋绑扎搭接长度 表4-8
项
次
钢筋类型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C25
C30
1
I级钢筋
35d(30d)
30d(25d)
25d(20d)
2
I级钢筋(月牙型)
45d
40d
35d
3
I级钢筋(月牙型)
55d
50d
45d
注:1.当II、III级钢筋d〉25mm时,其搭接长度按表中数增加5d采用。
2.当螺纹钢筋直径<25mm时,其受拉钢筋搭接长度按表中数值减少5d采用。
3•括号内数字为焊接网片的搭接长度。
3.4剪力墙钢筋的锚固
3.4.1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端部锚固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做成暗柱或加型钢筋,详见图4-11(a)、
(b)。
3.4.2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丁”字节点及转角节点的绑扎锚固,详见图4-12、图4-13。
3.4.3剪力墙的连梁上下水平钢筋伸入墙内长度e不能小于设计要求,详见图4-14(a)、(b)。
3.4.4剪力墙的连梁沿梁全长的箍筋构造要符合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的顶层连梁伸入墙体的钢
筋长度范围内,应设置间距不小于150mm的构造箍筋,详见图4-15。
3.4.5剪力墙洞周围应绑扎补强钢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5剪力墙钢筋与预制外墙板连接:外墙板安装就位后,将本层剪力墙边柱竖筋插入预制外墙
板侧面钢筋套环内,竖筋插入外墙板套环内不得小于3个,并绑扎牢固。详见图4-16。
3.6剪力墙钢筋与外砖墙连接:绑内墙钢筋时,先将外墙预留的4 6拉结筋理顺,然后再与内墙
钢筋搭接绑牢,详见图4-17(a)、(b)。
3.7全现浇内外墙钢筋连接绑扎构造,详见图4-18。
3.8修整:大模板合模之后,对伸出的墙体钢筋进行修整,并绑一道临时水平横筋固定伸出筋
的间距(甩筋的间距)。墙体浇混凝土时派专人看管钢筋,浇筑完后,立即对伸出的钢筋(甩筋)进
行整理。
4、质量标准
钢筋加工质量检验标准⑴
项
序
项 目
允许偏差或
允许值
检查方法
主控项目
1
力学性能检验
第5. 2. 1条
检查产品合格证和复验报告
(按进厂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
检验方案确定)
2
抗震用钢筋强度实测值
第5. 2. 2条
检查钢筋复试报告(按进厂的
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
定)
3
化学成分等专项检验
第5. 2. 3条
检查化学成份等专项检验报告
4
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
第5. 3. 1条
尺量检查(按工作办同一类型、
统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少于3件)
5
箍筋弯钩形式
第5. 3. 2条
尺量检查(按工作办同一类型、
统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少于3件)
1
外观质量
第5. 2. 4条
观察检查(进场时和使用前全
数检查)
2
钢筋调直
第5. 3. 3条
观察及尺量检查(按工作办同
一类型、统一加工设备抽查不
少于3件)
3
钢筋加
工的形
状、尺
寸
受力钢筋顺长度
方向全长的净尺
寸
+ 10
尺量检查(按工作办同一类型、
统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少于3件)
弯起钢筋的弯折
位置
±20
箍筋内净尺寸
±5
般
项
目
钢筋安装工程质量检验标准(II)
项
序
项 目
允许偏差或允
许值
检查方法
主控项一
1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
第5. 4. 1条
观察检查(全数检查)
2
机械连接和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第5. 4. 2条
检查接头力学试验报告
3
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
第5. 5. 1条
观察和尺量检查(全数检查)
一
般
项
目
1
接头位置和数量
第5. 4. 3条
观察和尺量检查(全数检查)
2
机械连接、焊接的外观质量
第5. 4. 4条
观察(全数检查)
3
机械连接、焊接的接头面积百分率
第5. 4. 5条
观察和尺量检查(在同一检验批内,
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
10%,且》3件;对墙、板,应抽查有
代表性的自然间10%,且》3间;对
大空间结构,墙安轴线间高度5m左
右划分检查面,板按纵横轴线划分检
查面,抽查10%,且》3面)。
4
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和搭接长度
第5. 4. 6条
同上
5
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
第5. 4. 7条
尺量检查(检查数量同上)
6
钢筋安装位置允许偏差
绑扎钢
筋网
长、宽(mm)
± 10
尺量检查
网眼尺寸(mm)
+20
钢尺量连续3挡,取最大值
绑扎钢
筋骨架
长(mm)
± 10
尺量检查
宽、高(mm)
±5
尺量检查
受力钢
筋
间距(mm)
± 1O
钢尺量两端、中间个一点,取最大值
E 距(mm)
±5
保护层
厚度
(mm)
基础
± 1O
尺量检查
柱、梁
±5
尺量检查
板、墙、壳
± 3
尺量检查
绑扎箍筋、横甸钢
司距(mm)
±20
钢尺量连续3挡,取最大值
钢筋弯起点位置(mm)
20
尺量检查
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mm)
5
尺量检查
水平高差(mm)
+3. O
尺量和塞尺检查
5、成品保护
5.1绑扎钢筋时严禁碰撞预埋件,如碰动应按设计位置重新固定牢靠。
5.2应保证预埋电线管等位置准确,如发生冲突时,可将竖向钢筋沿平面左右弯曲,横向钢筋
上下弯曲,绕开预埋管。但一定要保证保护层的厚度,严禁任意切割钢筋。
5.3大模板板面刷隔离剂时,严禁污染钢筋。
5.4各工种操作人员不准任意蹬踩钢筋,掰动及切割钢筋。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水平筋位置,间距不符合要求:墙体绑扎钢筋时应搭投高登或简易脚手架,以免水平筋发
生位移。
6.2下层伸出的墙体钢筋和竖直钢筋绑扎不符合要求:绑扎时应先将下层墙体伸出的钢筋调直
理顺,然后再绑扎或焊接。如下层伸出的钢筋位移大时,应征得设计同意进行处理。
6.3门窗洞加强筋位置尺寸不符合要求:应在绑扎前根据洞边线将加强筋位置调整,绑扎
加强筋时应吊线找正。
6.4剪力墙水平筋锚固长度不符合要求:认真学习图纸。在拐角、十字结点、墙端、连梁等部
位钢筋的锚固应符合设计要求。
7、 质量记录
7.1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7.2钢筋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7.3进钢筋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和可焊性试验报告。国产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
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的,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
7.4钢筋焊接试验报告。
7.5焊条、焊剂合格证。
7.6成型网片出厂合格证。
7.7钢筋隐蔽验收记录。
7.8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