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91)
盗传必究
一、填空
1. 我国古代文体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三类,名称是散文、韵文、骈文。
2. 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段太尉逸事状》属于传状类;《柳子厚墓志铭》属于碑志类。
3. 史传的体裁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4. 系统而全而论述文体的著述是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
5. 律诗不论七律还是五律,都由八句组成,分为四联,各联的名称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6. 诗律中的“对”是指同一联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粘”是指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一、 二个字的平仄相同
7. 律诗的对仗是指两句话在结构、意义上两两相对;工对是指用同一小类的名词或形容词对仗;借 对是指不用字在句中的意义对仗,借用该字其他意义或与该字同音字的意义对仗
8.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释词、通句、疏释全章大义、评说。
9. 系统而全而论述文体的著述是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
10. 骈文的特点主要有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平仄、讲究用典
11 .诗律的基木内容是句数的规定、押韵的要求、平仄的格式、对仗的规定
12. 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 的实际_
13. 七律对仗的基本要求是颔联、颈联要对仗要对仗;特别是颈联;除首尾两联外必须要对仗;排律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14.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自我称呼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余、吾、予、我、朕”等。
15. “诸”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情况是它可以做之于的合音词,如“公伐诸鄢”。
16.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一般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它们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而,组成介 宾词组,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
17. 我国古书注解源远流长,有多种注释体例: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是传注体;既释经文又兼 释注文的注解体例是义疏体;汇集众说的体例是集解体
18.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句话读完了,在字旁添加符号标注,叫作句;一种 是一句话没有读完,但读时有个语气上的停顿,然后在字下加注符号,叫作读
19. 开创我国文体分类先河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系统而全面论述文体 的著述是南朝齐梁时代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和特点都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此后, 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20. 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中,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是直译;在透 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是意译。初做今译练习,一般 应直译,切不开任意乱译。
21. 奏议这种文体先秦就已经出现,起初叫作书。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四种,即章、奏、表、议。
此外还有疏、封事和割子,是奏议的附类。
22. 《史记》的注本很多,通行的是“三家注”本,即南朝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 记索引》,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3. 传状类的传是指传记,状是指行状,后者又称_行述、行略、事略。
24. 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灰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5. 古代散文主要的类型有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
26. 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岳阳楼记》属于杂记类;《欧阳生哀辞》属于哀祭类。
27. 骈文的特点主要有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平仄、讲究用典。
28. 古文标点错误的类型主要有断句错误、使用标点符号错误。
29. 古人所说的句读和今天所说的标点的区别是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古代没有冒号 等标点符号。
30. 无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1. 律诗的对仗是指两句话在结构、意义上两两相对;工对是指用同一小类的名词或形容词对仗;不 用字在句中的意义对仗;借对是指借用该字其他意义或与该字同音字的意义对仗。
32. 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33. 论辩类,正而阐述自己观点的叫论;批驳别人论点的叫辨。古代论辩文,常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论、 说、议、辨、驳、难、解、释、考、原。
34. 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书序放在书前的叫序,放在书后的叫跋,又叫后序。赠序是由古 代赠言演变来的,到唐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体。
35. 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岳阳楼记》属于杂记一类;《欧阳生哀辞》属于哀祭类。
二、说明下列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
1.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数:屡次
2.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也。
恨:遗憾
3. 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木:根本,代指农业。 末:末梢,代指工商业。 残:祸害。
4.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懒惰
5. 世之有檄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穰:灾年被:遭受
6. 亡不越竞,反不讨贼。
竟:边境
7.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数:屡次。
8. 王索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慢:傲慢。
9.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
货:货币。
10. 世之有檄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行:运行规律。被:遭受。
11. 宣子田于首山。
田:打猎。
12.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淫:过分。
13. 文侯不说,知于颜色。
颜色:脸色。
14.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竟:最终。诛:杀。
15.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涕:流着眼泪。
16. 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穷:困窘。
17. 以大杖击二十,垂死,异来庭中。
垂:将。
18.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素:一贯。 慢:傲慢。 拜:授,任命。
19. 世之有檄檄,天之行1也,禹汤被之矣。
行:运行的规律。 被:遭受。
20.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竟:边境。 反:返回。
21. 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
学问:学习和问难。
22. 厉王虐,国人谤主。
国:国都。 谤:公开议论别人的过失。
23. 世之有檄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被:遭受。
24. 纵士卒无赖,邪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货:钱财。
无赖:指蛮横无理、放刁撒泼等恶劣行迹。 偷:懒惰。
25.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得罪:获罪。 恨:遗憾。
26.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
详:佯,假装。
27. 雕琢刻镂融敝文章,所以养目也。
文章:花纹、纹饰。
28.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亡:逃亡。走:跑。
29.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也。
子:此指女儿。
30.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数:屡次。
31. 王终遗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坐:因犯罪而受处罚。
32. 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
33.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之。
涕:眼泪。
34.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媳矣。
少:稍微。
35.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个艮者。
恨:遗憾。
三、说明下列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只。
2.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是:代词;这。
3.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竟:副词,最终。 为(秦)所:被动句句式。
4. (项)羽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乃:副词,仅。
5.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以:介词,表原因。
6.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连词,而。
7.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只。 是:指示代词,这。
8.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母)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介词,表凭借。
9. 或问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
或:无定代词,有人。
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副词,只。
11. 王见之,日:“牛何之?"
(何)之:动词,到,前往。
12. 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系肖夺其权。
稍:副词,逐渐。
1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取之)于:介词,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青)于(蓝):介词,表比较的对象。
14.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夫:指示代词,那。(为)之:代词,指代想做的事情。
15.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母)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遗)之:代词,指代母亲。
1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副词,只。
17.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取之)于:介词,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青)于(蓝):介词,表比较的对象。
18.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以:介词,表原因。
19.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连词,而。
20.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副词,将近。
21. 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己:自己;前置宾语。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2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少。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见;助动词,表被动。大 方之家:名词词组;有见识的人。
23. 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夫:指示代词,那;定语。尝:副词,曾经;状语。
2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人称代词;你。
25.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且:副词;将近。
26. 或向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或:代词,有人。
27.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竟:副词,最终。 为(秦)所:被动句句式。
28. 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乃:副词,就。 稍:副词,逐渐。
29.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第二人称词,你。
3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介词,表原因。
3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副词,将近。
32.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词。
33.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是:指示代词这,主语
34. 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名词;君主,主语。 臣:名词用作动词;像臣,谓语。 虽:连词;即使。 得:助动 词;能够,状语。
35.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两挨者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时:按时;状语。 辩:通“辨”,分辨;谓语。 焉:无实义,句中语气词。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
1.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固,使动用法,使……固。
2.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君,名词用作动词,不行君道。
3.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康魔也。窃为陛下惜之。
富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安定。
4.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栖,使动用法,使……栖。
5.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准绳,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准绳。
6.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守君道。
7. 秦数败赵军。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8.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
家: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
9.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栖:使动用法,使 栖。
10.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11.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友:意动用法,把……当作朋友。
12.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朝:名称用作动词,上朝。
13.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归:使动用法,使(之)归于(农)。
14. 太尉笑旦人,日:“杀一老卒,何甲也?"
甲:名词用作动词,穿铠甲。
15.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规矩:名词用作动词,使用规矩。
16.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原廉也。窃为陛下惜之。
富: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 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安定。
17.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使动用法,使 免于灾祸。
18.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守君道。
19. 秦数败赵军。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20.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21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动用法,使(敌)亲近。 附:使动用法,使(远方的人)归附。
22.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原原也。窃为陛下惜之。
富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安定。
23.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使动用法,使 免于灾祸。
24.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25.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朝:名称用作动词,上朝。
26.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归:使动用法,使(之)归于(农)。
27.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动用法,使(敌)亲近。 附:使动用法,使(远方的人)归附。
五、给下列古文加上标点符号
1.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讲精习不知难问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讲精习,不知难问。
3. 风漂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 乡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日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势解》)
答:风,漂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强弱。风雨至公 而无私,所行无常乡,人虽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日:“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势解》)
4.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 得而食诸
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5.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 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 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答: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 ”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 对日:未也。日: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乎?,对日: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 五、问答题
1. 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答:古书注解源远流长,注家不一,创造了多种注释体例,总括起来主要有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
(1分)
(1)传注体。这是由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 “注” “笺”, 其特点是侧重于释词通句。(2分)传,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如汉代毛亨的《毛诗故训传》5 (1分)注, 是注释的统称,取义于灌注,该名称始于东汉郑玄,如他的《周礼注》等;(1分)笺,是表识的意思, 如郑玄为《毛诗故训传》作笺,对毛传加以补充说明和订正。(1分)
(2) 义疏体。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也称“正义”,如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其 特点是侧重于繁征博引,注重义理发挥。(2分)
(3) 集解体。这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重在使读者能了解众说,思路开阔,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在 相互比较中明白是非曲直,如何晏的《论语集解》。(2分)
2. 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答: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2分)各种不同的词调本来具有各不相同的声情,但由于乐谱失传, 词和音乐脱离,词的内容就不一定与词调的声情一致了。(1分)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2分)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截取本词中的词句,有的采用古人的诗句,有 的采用地名、风俗习惯、富调名等等,(1分)但由于后来词牌与词的内容相脱离,词牌所表示就仅仅是 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了。(1分)
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说明词的格律的著作。(2分)如清代万树编的《词律》和王奕清奉旨编写的《钦 定词谱》。(1分)
3.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答:⑴释词。训解字词是古书注解最常用的方法。如毛亨注《诗经》“种之日稼,敛之日稿。”等。
【举例给2分,不举例给1分;可另举他例。】
(2) 通句。在释词基础上,将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加以贯通。如孔颖达疏“虽有嘉美之肴兼陈列于前, 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举例给2分,不举例给1分;可另举他例。】
(3) 疏释全章大意。指总括全章的大意。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举例给2分,不举例给1分; 可另举他例。】
(4) 评说。指对原文记录事项的是非曲直加以评论。如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举例给2分,不举例 给1分;可另举他例。】
4. 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答:(1)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成“句读”。(2分) 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加勾、圆点或圆圈,叫作“句” ;(2分)一句话没有完,但读时要有 个语气上的停顿,就在字下加“、”号,叫作“读(2分)
(2)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不完全一样。二者的不同主要是:
首先,现代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句读符号一般只有圈、点、钩等几种,现代标点符号却有十余种。
(2分)其次,句读只起断句作用,标点不仅起断句作用,还能表达语气和感情。如陈述句之后用句号,疑 问句之后用问号,感叹句、祁使句之后用感叹号等。(2分)
六、标出下列律诗的平仄,平仄不合处画圈,并说明有无三平调和犯孤平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看”读阴平。
答:
I用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1 I - 一 一 I I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渚衣m
_ _ I I _ —" 却看妻子号何在・ I I _ _■ I I _
■程诗书耳被狂.
I I _ — _ | I
白日放款第飒愚.
-—I I I --
再e作件好还乡.
MM* I I
网从巴峨可至峨.
便 F 变用向洛阳.
没有三平调和犯孤平
2.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注;国、另IJ、白,人声。不,平声。
答:
春望
杜而
国破山河在,
r —
城
春
草
木深.
■ ■
.一.
I |
时
花
戳泪•
恨
别
惊心,
1
—1
大
连
三月・
家书抵万金.
1
白头
S
更
短-
1 1
1
«欲
不
n
这首诗没有三平调和犯孤平。
3.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另IJ、觉,入声。看,平声。
答:
无题
李商隐
1 1 — — 1 1 —
相见时雄别亦堆,
— — 1 1 1
» 1 1 ——
东风无力百花慕
春系到死丝方引
1 1 - - 1 1 一
蜡炬成女泪始下.
1 1 - - 一 1 1
晓镜但於云u改.
——1 1 ]——
夜吟应觉月光寒.
——1 1 — — 1
蓬山此去无多路.
1 t 1 1
1 1 ~1 1
肖鸟股勤为探矿
没有三平调和犯孤平
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一、接、别,人声。不,平声。
答:
峨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
■
1
1
±
草.
1
1
■ .
■ ■■■'
■ ■
岁
枯
荣.
1
1
—
1
火
烧
不
尽.
1
■ ■
春
风
欧
又
生.
■ .
1
1
远
芳
侵
古
谊.
1
1
1
■ ■
«
果
接
荒
城.
1
1
■ ■
1
又
送
王
孙
去■
■ ■
.
1
1
情.
没有三平调和犯孤平。
七、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1. 县大夫问政龙门子日民病久矣其视之如伤乎日是闻命矣愿言其他龙门子日勿为盗乎日何谓也日私
民一钱盗也官盗则民愈病矣日若是其甚乎曰殆有甚焉不称其任而虚报既原者亦盗也(《龙门子论政》宋濂)
注:龙门子,人物的名称。
答:县大夫问政。龙门子日:“民病久矣。其视之如伤乎?” R: “是闻命矣,愿言其他。”龙门子日:
“勿为盗乎?”日:“何谓也?”日:“私民一钱,盗也。官盗则民愈病矣,日:“若是其甚乎?〃日:“殆有甚 焉。不称其任,而虚报既原者,亦盗也(《龙门子论政)宋濂)
译文:
(1)县大夫问怎样办好县政。(2)龙门子说:“百姓被伤害得太久了。难道对待他们不应该像对待伤病员 那样,(让他们好好休息)吗?”⑶县大夫说:“这我已经知道了,希望您说说其他方面。”(4)龙门子说:"(其他方 而)是不要去抢劫吧?”(5)县大夫说:“(这)说的是什么意思?”龙门子说:“从百姓身上搜刮・・块钱,这就是抢 劫。当官的都去抢劫那么百姓就更受到伤害了,' ”(6)县大夫说:“有这么厉害吗?”(7)龙门子说:“大概还有 更厉害的呢o (8)不称职,(9)并且虚报收成的当官者,也是和强盗一样。”
2.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日公靴新买其值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
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时谓宰 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归田录》欧阳修)
注:冯相道、和相凝:即宰相冯道、和凝。
答: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日:“公靴新买,其值几何?”冯举
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 “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译文:
(1)老一辈中能说五代时事情的人说过: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2)—天,和凝问冯道说:“您的靴子是 新买的,它的价格是多少?”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说:“九百°”(3)和凝性格急躁,马上回头问小吏说: (4) “我的靴子怎么要用一千八百?"(5)于是责骂了很久。(6)冯道慢慢地抬起他的右脚说:(7) “这只也是 九百。”(8)于是在场的人无不大笑。(9)当时(人们)说连宰相都这样,用什么来威镇、平服百官呢?
八、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 日:“圣人之言也。” 0: “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 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 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 魄已夫!"(《庄子•天道》)
答:(1)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2)轮扁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 “冒味地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 ”(3)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 活着吗? ”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4)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 粕罢了 !”(5)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 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6)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7)砍削车 轮,动作慢了那么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那么涩滞而砍不进去,(8)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 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9)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明白,我的儿子也 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10)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11) 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12)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 罢了!”(《庄子•天道》)
2.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 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 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旦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 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 之者。(《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答:(1)子厚从前年轻时,为人处事锐意勇进,不珍重.顾惜自己,(2)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 受到牵连而被贬斥。(3)贬谪后,又没有相互知心、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4)所以最后死在荒僻 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5)假使(如果)柳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任职 时,能谨慎持重,已能像在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6)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大力推举他, 将一定 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7)然而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长,困厄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 在官场中出人头地,(8)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自已这样地刻苦努力以致达到定会流传后世、像今天这 样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9)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10)何为得, 何为失?(哪个得哪个失?)一定有明辨它的人。
3.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盲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 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日。“太师谁撞? ”师旷日:“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擅之。”公日:
“寡人也。”师旷日:“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韩非子•难 一》)
答:(1)晋平公和群臣一起喝酒,(2)喝得痛快了,于是感慨地说:"(3)没有谁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 (4)只有他的话没人敢于违背。”(5)师旷在前面陪坐,拿起琴撞了过去。(6)平公拉开衣襟躲避,琴在墙 上撞坏了。(7)平公说:“太师撞谁? ”(8)师旷说:“现在边上有个小人说话,所以撞他。”平公说:“是 我呀(9)师旷说:“呀!这不是做君主的人该讲的话。”(10)近侍要求处罚师旷,平公说:“免了,把 这作为我的鉴戒。”
4. 仲尼居,曾子侍。子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 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予 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
答:孔子坐着,曾子陪伴他。(2)孔子说:“先王有一种最高的关键的道德,用来治理天下。(3)民众 因此和睦,君臣上下间因此没有怨恨。你知道这种道德吗?"⑷曾子从坐席上站立到一边说:“我曾参不 聪明,怎么会知道它呢? ”(5)孔子说:“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基础。(6)你再坐下吧,我 告诉你。(7)人的身体,包括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自己应该爱惜,不敢毁伤它,这便是 实行孝道的开始。(8)修身处世,实行道义,(9)在后世扬名,从而使父母光荣显耀,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 (10)孝道,从奉事父母开始,以奉事君主作为继续,修身处世能够忠孝两全就是孝道的最终归宿。”
5.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 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 悉院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 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史记》节选)
答:(1)赵括已经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军中订立的规约和条例,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士。 (2)秦国将军白起听说这件事以后,调遣突袭部队,佯装失败逃跑,却断绝赵军输送粮食的道路,(3)秦军把 赵括的军队截成两部分,(赵国的)将士不再同心团结。(4)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严重挨饿。(5)赵括带领精 兵锐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6)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土投降于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 活埋了。⑺赵国前前后后损失了总共四十五万人。⑻第二年,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被困) 一年多,几乎不能脱险。(9)全依赖楚国.魏国等诸侯国来搭救,才解除了邯郸的围困危机。(10)赵王也因 为赵括母亲有言在先,最终没有处罚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