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气火灾事故发生的规律及预防对策分析
〔1〕合理安装配电盘
要将配电盘安装在室外安全的地方,配电盘下切勿堆放柴草和衣物等易燃、可燃物品,防止保险丝熔化后炽烈的熔珠掉落将物品引燃。保险丝的选用要依据家庭最大用电量,万不可随意改换粗保险丝或用铜、铁丝、铝丝代替。
〔2〕正确使用电源线
目前很多家庭使用的电源线路大多还是十几年前或更早建房时敷设的,乡村家庭这种状况则更为普遍,与现代家庭电气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正确选用和使用电源线尤为重要,关于老化严重的电线应及时改换,一般来讲应每年检查一遍,每五年左右应改换一次电线。家用电源线的主线至少应选用4mm2以上的铜芯线、铝皮线或塑料护套线,不要使用铜铝接头,如必须使用时要采用焊接的方式。在闷顶内的电线要穿铁管或阻燃管,在干燥的屋子里可以采纳一般绝缘导线,而在潮湿的屋子里则要采纳有保护层的绝缘导线,对常常移动的电气设备要采纳质量好的软线。
〔3〕插座回路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漏电保护装置能有效的防止短路、漏电后对人体的伤害,并能及时的切断电源,同时要使整体线路有优良的接地保护。
〔4〕合理地布置电线
合理、规范布线,既美观又安全,能有效防止短路等现象的发生。如果电线采用明敷时,要防止绝缘层受损,可以选用质量好的电线或采纳穿阻燃PVC塑料管保护;对通过可燃装饰物表面时要穿轻质阻燃套,有吊顶的房间其吊顶内的电线应采纳金属管或阻燃PVC塑料管保护。关于需要穿过墙壁的电线为了防止绝缘层破损应将硬塑料管砌于墙内,两端出口伸出墙面约1cm.
〔5〕增加插座的设置数量
住宅制定应充分合计将来家用电器的发展,配置足够数量的固定插座板,消除因使用插座板带来的种种安全隐患。国标GB50096-1999中6.5.4条规定了电源插座设置数量的最低标准,规定中要求住宅中插座数量不应多于等于12个,但这只是保证安全的基本要求,制定时应在国标基础上依据实际状况适当增加电源插座的设置数量。
〔6〕住宅内分支回路设置的数量不应过少
足够的回路数关于现代家居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一旦某一线路发生短路或其它问题时,不会影响其它回路的正常工作。增加回路相当于增加了导线截面,降低了导线的工作温度,可延缓其绝缘老化,相应的可以延长使用寿命,这对减少电气线路火灾事故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增加回路数量相当于减少了回路阻抗,这对降低住宅谐波电压,减少谐波危害也是十分有利的。目前,许多主流家用电器都为非线性负荷,如微波炉、变频空调机等它们都能产生谐波负荷电流,而如家用电脑类对谐波敏感的电器,也已经开始推广应用,需要在制定电气线路中及时注意。
〔7〕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首先是必须认真阅读电器使用说明书,留心其注意事项和维护保养要求。关于空调器、微波炉、电热水器和烘烤箱等家用电器一般不要频繁开关机,使用完毕后不仅要将其本身开关关闭,同时还应将电源插头拔下,有条件的最好安装单独的空气开关。对一些电容器耐压值不够的家用电器,因发热或受潮或就会发生电容被击穿而导致烧毁的现象,如果发现温度异常,应断电检查,排除故障,而且在线路中增设稳压装置。
〔8〕强化消防安全常识的普及,提升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由教育、劳作等行政主管部门将消防知识纳进教学、培训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使群众逐步掌握消防安全常识,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这是控制和减少电气火灾的根本。
〔9〕社会各单位认真执行防火安全责任制,搞好消防安全管理
发生在企事业单位的电气火灾事故,多数是由于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电工违章安装电器或电气线路,值班人员不能尽职尽责,疏于检查和巡逻,导致火灾发生或损失扩展。如果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力度,将电气安装、使用的消防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做到有关人员各尽其责,将会大大减少和降低电气火灾的数量和损失。各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实责任,是控制和减少电气火灾的主要措施。
〔10〕加大火灾隐患的整改力度,努力消除不安全因素
发生电气火灾的场所,多数存在火灾隐患或不安全因素,经公安消防机构责令整改没有整改。电气线路老化,电气线路的安装和电器使用不当的现象普遍,这就埋下了发生电气火灾的隐患。对老化的电气线路及时进行改换,检查并改善安装不当的电气线路,是房产、电力及各有关单位为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应尽的职责。整改火灾隐患,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是控制和减少电气火灾的硬件保证。
〔11〕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认真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执法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针对以上对电气火灾分析所暴露出的企事业单位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差,值班值宿人员脱岗,消防安全用电管理混乱,多数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电气线路老化、违章安装电气线路存在火灾隐患等主要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履行法定程序严肃处理,这是控制和减少电气火灾的强制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