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X镇困难群众扶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成果,切实做好困难群众扶助工作,确保兜住民生底线、消除贫困影响、改善民生福祉、积聚发展力量,结合我镇实际,就探索开展困难群众扶助试点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坚持以农村困难群众为对象,优化政策供给,保障资金投入,着力加大兜底保障,着力强化帮扶工作,着力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标任务
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突出“兜底线、扶边缘、救急难”的原则,统筹运用镇村各种资源,及时解决困难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镇内农村困难群众纾难解困,为困难群众营造“老有所养、病
有所助、贫有所济”的良好环境,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工作任务
(一)精准识别
(1)识别范围
主要包括城乡低保户、特困救助对象、三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
(2)识别程序
群众申请与主动摸排相结合,通过“四议三评两公开”的方式,确定符合扶助条件的困难群体对象,在村级层面公示5个工作日后报镇党委政府审批。
(二)精准施策扶
围绕既定的目标和标准,按照“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要求,对照“三类人群”帮扶措施,以困难群众的帮扶需求为出发点,研究出台产业就业、医疗教育、临时救助、饮水安全等各方面的特惠政策,切实做到有策可施。同时强化资金保障,切实做到有策能施。
工作措施
依托各村(居)党群服务中心、互助养老幸福之家等基层综合服务场所,发挥乡贤回馈桑梓的热情,按照“1234 ”工作模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帮扶,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真正实现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形成1套机制:以《XX镇关于开展困难群众扶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为依据,以皇桥村、西江村、理源村为试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保障机制。资金来源机制: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镇财政补贴、村配套补贴、乡贤捐助等各种方式筹措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政策扶助机制:在试点村细致摸排筛选,按照一人一策,分类帮扶,不断细化帮扶措施,完善帮扶机制,充实帮扶资金,确保政策落地实施。
搭建2级平台:在镇层面成立“XX镇困难群众扶助工作站”,工作站挂靠在民政所,在各村(居)成立“困难群众扶助中心”,镇工作站负责对村级工作中心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村工作中心负责具体政策的落地实施。
落实“3类”帮扶对象:在摸排的扶助对象中,重点扶助“一老一小”和因突发重病或残疾导致残疾的特殊困难人群。
对于“一老”,提供民事代办事项,帮助办理社保医保及生活费用代收代缴;帮助联系卫生院定期上门进行基本身体状况体检;同时借助村互助养老之家,对于符合条件的老人原则上60岁以上),安排就餐,对于行动不便的,安排专人送餐上户;对于“一小”,借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四点半”课堂和亲情连线室,关心关爱未成年成长,对于符合条件的在校生,参照因突发重病或残疾导致残疾的特殊困难人群子女标准进行补助;对于因突发重病或残疾导致残疾的特殊困难人群,采取多方面救济,如每年为其家庭就学子女提供资金扶助(困难家庭子女较多的,原则上就高不就低补助一个子女),幼儿园每人每年2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30元,初(高)中生每人每年40元,大专及以上学生每人每年50元;因大病个人自费金额超过10万元导致家庭困难的,专项补助50元等。
取得4个效果:一是党的声音在农村不断强大,群众的认可度、信任度不断加强;二是在全社会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互助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三是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更近;四是乡贤力量得到发挥,三次分配得到实践,共同富裕目标更近。
工作要求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书记XX同志为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XX同志为常务副组长,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同志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XX镇困难群众扶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试点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居)委员会要高度重视困难群众扶助工作,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实行专人负责、专班对接,形成镇村联动的强大工作合力。
2. 强化督促指导。由镇民政所牵头,镇纪委积极参与,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公开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试点村困难群众服务中心进行督导调度,对服务中心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管,定期督查,形成通报,通报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3. 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发党员群众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广泛宣传我镇试点工作成果,对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和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重点宣传,形成困难群众扶助工作XX样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