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
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结合疫情防控和开学复课的实 际,特制定本机制。
一、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校内外资源,制定本校心理 危机预防干预工作预案,组建工作小组,制定工作制度,完 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内容,确保工作实效。
二、推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一)复学前后,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网络云平台、 微信公众号、校园宣传栏、广播站、宣传手册、宣传折页等 各种媒介面向师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预防 干预的宣传普及工作。
(二)畅通学生心理援助渠道,通过各种途径面向学生 宣传心理求助的方式,确保学生对心理求助渠道达到1% 知晓。
(三)复学前,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复学后,上好 “心理健康第一课”,通过开展疫情防控、珍爱生命、情绪
调控等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居家学习生活期 间学习体会和成长感悟,确保学生平稳度过开学第一周,并 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给予学生个体化指导和帮助,引导其尽 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三、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工作
(一)通过心理工作网络在开学初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健 康状态的排查工作,采用日常观察、谈心谈话、心理测评等 方式排查摸底学生情况,其他重要的时间节点要进行再次的 排查。
(二)排查中需要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列入重点 关注对象:
1. 本人或家人出现感染和疑似感染,或总是怀疑自己感 染的学生。
2. 受疫情影响,近期遭遇重大变故和突发事件的学生。
3. 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际关系困 扰的学生。
4. 经医院诊断因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人格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或因心理问题而休学现已复学的 学生。
5・心理行为出现异常表现的学生。
(三)对排查结果进行评估
对排查出的重点群体学生进行评估分类,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和严重程度,将学生心理状态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 重心理问题和疑似精神障碍。对一般心理问题者,建议班主 任积极关注;对严重心理问题者,建议班主任重点关注并联 系家长,帮助学生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对疑似精神障碍者 和可能存在致命性(伤害自身或危害他人安全)心理危机危 险的学生,列入学校危机预防干预库,启动相应的心理危机 干预工作。
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或事件的严重程度,将心、理危 机干预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对正在发生的致命性心理危机事 件的干预;二是对有潜在致命性风险的学生的干预;三是对 出现精神障碍症状表现的学生的干预;四是对出现心理问题 的学生的干预。
危机发生时,进行分类干预。
(一)对正在发生的致命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
正在发生的致命性心理危机事件,包括正在实施的自 杀、致死性暴力等事件。此时应立即启动现场危机救援和干 预,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为首要原则。
一旦发现学生在实施致命性极端行为,即刻启动既定的 工作预案,相关工作人员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危机学生 进行救援;根据情况拨打救援电话;立刻联系学生家人,请 其尽快到校;做好危机发生时校内外媒体的舆论导向工作。
(二)对有潜在致命性风险的学生的干预
有潜在致命性风险的学生,包括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 曾经实施过自杀行为、有伤害他人的倾向或计划等情况的学 生。针对此类学生,需要主动深入评估其危机风险,通过心 理干预尽量降低风险。
一旦发现有同学存在潜在的致命性风险,需第一时间收 集风险信号,上报相关责任人。相关责任人需立刻主动约谈 学生,核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出相应干预,对 于致命性风险高的学生,根据情况,择时主动联系学生的家 长。
(三)对出现精神障碍症状表现的学生的干预
精神障碍,包括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等疾 病,如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学生一旦出现此类 疾病的症状表现,在保证此类学生及时接受医院诊断、治疗 的同时,为其提供支持性帮助。
一旦发现此类学生,应上报相关责任人。由相关责任人 组织专家进行初步评估和判断,对问题严重的,通知家长尽 快到校护送学生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根据医生诊断结果和 建议,若需休学治疗者,配合家长积极办理休学手续;若可 边治疗边学习者,与家长签订书面协议后最好由家长陪伴学 习;对接受诊治后的学生,对其学习、生活予以指导,帮助 其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同时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追踪, 督促他们坚持治疗。
(四)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干预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是指因为学业、家庭、人际、应 激事件等现实问题引起心理困扰的学生。对此类学生的方法 是提供常规性的心理咨询等帮助,助其走出心理困境。
一旦发现此类学生,积极、主动关心,了解其面临的困 难,尽可能地帮助其减压、减负,并鼓励其去学校心理中心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五、做好危机后的干预工作
(一)发生致命性危机事件后,及时对受危机影响较大 的人群进行情绪疏导或心理辅导。安排专业教师对亡者的同 学、室友及其他亲密同伴开展必要的哀伤辅导,以避免对该 事件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把危机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开展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二)因精神障碍等原因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 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外,向学校提供二级以上相关专业 医疗机构出具的康复证明。后续需定期诊治或持续服药者, 要求家长书面保证当事学生能定期到二级以上相关专业医 疗机构进行诊治或遵医嘱坚持服药,并定期将诊治和服药情 况主动向班主任、学校心理教师或相关责任老师等报告。
(三)妥善安排因精神障碍等原因休学的学生的学习、 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其他学生不 能歧视、排斥当事学生,避免产生冲突。相关负责人定期与 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完 善性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工作小组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后,在专业人 员的参与下,及时对危机个案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总结 处理本次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并就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再 次发生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做好相关资料(包括录音、 录像、照片、截图、谈话纪录等)的收集与证据保留工作, 以应对家长、媒体和社会的询问、质疑、报道,避免不必要 的纠纷。
六、加强家校沟通工作
(一)指导教师做好家校沟通,细化沟通内容、沟通频 率、沟通形式,完善沟通流程。及时向家长通报教育教学安 排,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
(二)通过讲座、书信等方式定期开展面向家长的心理 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健康状 况,如何预防干预孩子的心理危机,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等,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和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缓解疫情 期间家庭矛盾,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加强流动、留守、贫困等特殊家庭的重点关注, 对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问题多倾听、多理解,尽量答疑解 惑,帮助家长寻找解决之道。
(四)告知家长在遇到与孩子沟通失败问题时,及时、 冷静、正确处理,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或者拨打心理援助电 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