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162191 上传时间:2025-04-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 在汉代*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且进展了专门的论述。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到了明代,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的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历,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 z. 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的形成和开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兹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衰,胸阳缺乏,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当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4〕年迈体虚本病恒见于中、老年之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缺乏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根底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以上病因病机可以二者或三者并存,或交互为患。 z. 病情的进一步开展,瘀血闭阻心脉,可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为痛。如心阳阻遏,心气缺乏,煽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假设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肢肿等证,又当与有关各篇联系互参。 类证鉴别 本病应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进展鉴别: 〔l〕悬饮悬饮的胸痛与胸痹相似,但胸痹为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冲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胃肮痛多伴有暖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3〕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开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辨证论治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说来,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1〕心血瘀阻 [病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 z. 沉涩。 [证候分析]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穹、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假设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假设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为治。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疏散胸中郁闷。三药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2〕痰浊壅塞 [病症]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脚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括萎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栝萎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参加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 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盛而有所侧重。 z. 〔3〕阴寒凝滞 [病症]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症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阳气缺乏,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括篓薤白白酒汤加积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萎、积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假设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 假设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养心气,和苏合香丸同用以开胸止痛。临床附子与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加肉桂其效更佳。现在常用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 〔4〕心肾阴虚 [病症]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痍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攵或见细涩。 [证候分析]病延日久,长期气血运行失畅,瘀滞痹阻,故见胸闷且痛。不能充润营养五脏,而致心肾阴虚。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肾阴虚,故见耳鸣,腰痍膝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 z.带数或细涩,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征。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阴益肾;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假设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假设胸闷且痛者,可加当归、丹参、川穹、郁金等以养血通络。假设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鳌甲等以滋阴潜阳。 〔5〕气阴两虚 [病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症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虑,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成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假设胸闷脚痛,可加丹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假设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6〕阳气虚衰 [病症]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怜,汗出,畏寒,肢冷,腰痍,乏力, z.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症候分析]阳气虚哀,胸阳不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阳不振,故见心悸、汗出。肾阳虚衰,故见畏寒肢冷,腰痍,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自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桂温壮真阳;熟地、山茱萸、祀子、杜仲以补益肾精。假设见而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假设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假设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缺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近年来,治疗胸痹的各种单方、成药种类较多,均有一定疗效。有些方药已经剂型改进,制成注射剂、喷雾剂或膏药,既便于临床应用,又利于提高疗效。兹择其常用者介绍如下,可参考选用。 ① 冠心苏合丸〔苏合香油、檀香、朱砂、冰片、青木香、乳香〕,每服一粒,痛时服用,或每日2〜3次。 ② 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丹参、降香各2克〕,肌内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2毫升参加50%葡萄糖20毫升内静脉推注,或用4至8毫升参加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③ 毛冬青注射液〔每支含生药8克或黄酮甙20毫升〕,每次肌肉注射一支,每日1〜2次。 z. ④ 苏冰滴丸〔苏合香酯、冰片〕,娜服2〜3丸,每日2次。 ⑤ 栝萎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 结语 胸痹的临床特征为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实证宜用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等法,以治标为主;虚证宜以补养扶正为主,或滋阴益肾,或益气养阳,或温阳补气。但临证所见,多虚实挟杂,故常按虚实的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并配合运用有效的成药,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z.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