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1智能可穿戴设备与中青年血压管理概述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在传感器、无线通信、可穿戴技术及算法支持下设计、 开发的可穿戴设备总称,常包括智能手环、腕带、手表、眼镜、服饰等。 近年来,以智能手环、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逐 渐兴起,这些设备可测人体脉率、血压、血氧等重要生理参数,甚至提供 心电图形,为健康与疾病管理提供新手段。
近年来,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高血压前期人群不断增长。血压 为130〜139/85〜89mmHg 者进展为高血压及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风险 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与老年人群相比,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防控现状 更不理想,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 较低。近30年来,中 青年人群“三率”未见明显改善在20〜39岁年龄组甚至略有下降。此外, 也有研究显示中青年人群血压升高所导致的心血管病风险升高幅度更大, 其相 对风险更高。中青年因工忙、生活力、健康意识差等原因导致血压 波动性增加,控制率低,夜间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发生率高。这些情况 需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 )、家庭压监测(HB-PM )等诊室外血压测 量加以识别。证据提示中青年人群需积极筛查、早期识别高血压及高血压 前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控制血压,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HBPM 是高血压筛查与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因血压测量时需保持静态
姿势影响日常活动、便携性略差,患者体验欠佳。此外,设备利用率不高, 使用不规范较为普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HBPM比例较低。智能可穿戴
设备如手环、腕表在中青年人群中配置比率及使用频率较高,具备血压测 量功能的设备有望成为中青年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近期国内自主研发的 智能血压腕表已通过类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国内外几款示波法内置气囊血 压腕表在校验测试中符合国际标准。充分利用上述经验证的智能可穿戴血 测量设备,有助于提高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检出率。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青 年,日常佩戴监测能及早发现高血压。对于确诊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规律 用智能穿戴设备可了解日常血压波动,提醒、督导诊疗,有助于改善血压 控制、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的应用
2.1可穿戴设备的血压测量技术
传统血压测量技术
可穿戴设备的血压测量方法 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方法可根据有 无袖带分类。目前无袖带非侵入性血压测量设备的研发受到关注。血压水 平与动脉的硬度相关,因而可利用动脉僵硬度参数如脉搏传导时间(PTT, 指脉搏波沿动脉行进并到达外周所时间),或脉搏到达时间(PAT)、脉搏 波导速度(PWV )等,或它们的组合估算血压。目前已开发了与血压、PTT 和其他生理参数相关的模型。基于这些模型,结合心电图、阻抗描记和/ 或心音图信号转导,用于无袖带和连续测量血压。可穿戴设备无袖带测血 压方法主要有:
(1)动脉压力计法:
通过在浅表动脉如桡动脉皮肤表面安置压电传感器,将压力信号转换为电 信号,获取较为完整的脉搏波信号来计算血压值。
(2)光电容积描记法(PPG):血液受心脏周期性搏动的影响,其对光的 衰减和吸收呈现周期性波动,利用此原理可以实现光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
(3)脉搏波传输速度法:主要通过光学法实现无创测量,成本较低。
目前,企业界开发了微气囊加压示波法腕式血压计,血压测量技术同传统 的臂式血压计,较准确、稳定。
通过ANSI/AAMI/ISO 及AAMI/ESH/ISO标准验证的示波法智能可穿
戴血压测量设备见表1。
2.2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血压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国际标准验证的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在高血压管理中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可用于HBPM
中青年血压管理除血压测量外,还应充分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发挥血 压管理相关测量功能,对健康个体和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3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于中青年血压管理相关测量
3.1监测心率,发现心律失常,远程管多 种心血管病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存在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表现为心率增快,可见 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建 议,应关注心率测量,作为降压治疗决策的参考。
目前,多数可穿戴设备只能提供单导联心电图,在精确识别心电波形如 P波和ST段改变方面存在技术瓶颈。
3.2检测血管弹性,及早干预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动脉硬化与不良结局关系密切,在中青年人群比老年人更显著。PWV 增 快是高血压血管损伤的重要表现,颈股动脉PWV是无创评估动脉僵硬度 的金指标。
利用多功能传感器采集心电及上臂肱动脉或腕部桡动脉的脉搏波信号,
结合大数据分析,可无创估算出PWV ,实现血管功能的实时及长程监测。
3.3记录睡眠时间及质量,筛查睡眠相关疾病
睡眠不足或质量不佳可导致人体多系统调节功能异常,出现血压升高及多 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焦虑抑郁等。目前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大 多支持睡眠健康监测。采用高性能传感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监测入睡、 深睡、浅睡、眼动、清醒等不同睡眠状态,结合 心率、血氧等多参数综 合判断OSAS风险;还有睡眠质量改善建议等模块,对改善睡眠习惯、质 量有一定帮助。
3.4记录评估日常运动情况,改善并持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不足是体质量增加、代谢紊乱、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可穿戴手环、 手表等一般均 可记录运动步数、步频、行走或跑步距离、运动时间等。
新型智能手表还能自动感知识别不同类型的日常运动,如室内或户外步行、 跑步、划船机运动等,识别泳姿、划水次数,监测运动中的心率变化,计 算运动消耗的能量,估测运动强度,帮助合理规划每日运动和能量摄入。
4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4.1存在的问题
(1)大量未经专业校验、认证的手环、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充斥市场, 提供的血压等参数不准确、重复性差,易引发患者不适当就诊、焦虑等一 系列问题,给临床带来一定困扰。
(2)PPG技术虽可实现连续无袖带血压测量,但准确度仍有待提高。
(3)目前经过校验、认证的设备主要基于震荡示波法,智能手表微气囊 充气测量血压仍需保持静态姿势、夜间测量干扰睡眠等问题有待解决。
(4)目前尚无统一的无袖带血压测量的验证标准。
4.2应用展望
未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算法的更新、迭代及新型柔性材料的研发、应用, 智能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的敏感度、准确度及佩戴舒适性将有大幅提升, 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感(无袖带)连续血压测量,从而提高隐蔽性、 夜间、运动高血压的检出率,为早期预警心血管病风险、增进主动健康提 供重要手段此外,充分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血压及相关测量及应用,如 心率与心律监测、睡眠、运动状态评估等,结合远程数字化平台,将助力 中青年整体心血管病风险管理。
5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1) 推荐使用通过国际标准验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记录血压和其他生 理指标。
(2) 推荐高血压患者或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应用上 述设备日常监测,了解血压控制情况或筛查高血压。
(3) 推荐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长期监测,评估短时、长时及季节性血压 变异。
(4) 推荐患者就诊时与医生分享血压测量数据,供诊疗参考。
(5) 可考虑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心率及心律失常(房颤)监测、血 管弹性功能评价,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变,以便及早 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
(6) 可考虑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记录评估睡眠及日常运动情况,结合血 压、心率、血氧等指标评估、指导运动方式及强度,以改善并保持心血管 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