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面神经炎侄t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以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眼,鼻唇沟浅,角歪斜,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无年龄、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多见于冬季和夏季。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二、诊断
【西医诊断】
参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 起病突然;
2. 患者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3. 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4. 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
(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骨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
(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
(3)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
(4)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袭络证
有受凉史,突发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 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舌淡苔薄,脉弱;
4. 风痰阻络证
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5. 气滞血瘀证
眼歪斜,面部耳后疼痛,胸脘满闷,舌暗,苔薄,脉涩弦。
三、治疗方案
1. 基本治疗
(1)针灸疗法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取穴:阳白、四白、颧廖、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加减: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气血不足加足三里;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恢复期针刺后取风池、下关、合谷等穴配合温针灸法,每次留针30分钟,一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恢复情况确定治疗周期;
(2)电针疗法
在恢复期,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等穴,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每次15分钟,一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恢复情况确定治疗周期。
(3)中药汤剂内服
面瘫经验方:僵蚕、全虫、蜈蚣、当归、川芎、羌活、独活、枳壳、远志、地龙、细辛、甘草、白附子。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减方剂;七帖为一疗程,服用两个疗程为一周期;
(4)推拿疗法
治疗原则:舒经通络,活血化瘀;
取穴及部位:印堂、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下关、颊车、听宫、承浆、翳风、风池、合谷;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抹法、揉法、拿法、擦法;
操作手法:以患侧颜面部为主,健侧做辅助治疗;①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开始,经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下关至颊车,往返56遍。用双手拇指抹法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至神庭穴,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从印堂穴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从迎香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治疗约6分钟。指按揉牵正、承浆、翳风,每穴约1分钟。用大鱼际揉面部前额及颊部3分钟左右。在患侧颜面部向眼方向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②患者取坐位。用拿法拿风池、合谷各1分钟。
2. 其他疗法
(1)皮肤针:扣刺阳白、颧廖、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2)刺络拔罐:用梅花针点刺阳白、颧廖、地仓、颊车,而后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3)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颧廖、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4)药物治疗:弥可保片,1片,tid;维生素B1片,1片,tid;急性期予泼尼松片3# tid 5天后减量为2# tid服用5天减量为1# qd 3天停药;恢复期如有耳后疼痛,面神经水肿压迫症状,可如上予泼尼松片治疗;
(5)手术治疗。
3. 诊疗流程
4. 辨证要点
突然眼歪斜是其辨证要点。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症,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
5. 治疗特色
面神经麻痹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但应注意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对于邪实者当以祛邪为主,如对于形气本虚,感受风邪而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筋、肌肉失养而致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刺手法宜先泻后补,可加温灸,对于实证者则宜针宜泻,可加电针。
6. 注意事项
(1) 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戴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2) 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
(3) 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4) 本病发病后若及时接受治疗,则恢复较快,若在6个月以上尚未恢复者,则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不大。对少数面神经功能不能恢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5) 推拿治疗时手法要轻柔,以防止擦破皮肤。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嘱患者对镜练习瘫痪面肌的随意运动。
四、疗效评价
治愈:面部各部位运动功能均正常。
显效:轻中度功能障碍,面部两侧及肌张力对称,能完全闭眼。
好转:严重功能障碍,面部两侧及肌张力不对称,不能完全闭眼,无额运动。
无效:完全麻痹,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