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福利与保障》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45)
盗传必究
论述题
1. 论述基金制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优点。
答:基金制是指在任何时点上积累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 险金给付需要。具有以下优点:
(1) 运行机制筒便,易被理解和接受。基金制的运行机制简明,便于实际操作,并易得到人们的理解 与支持,而公众信任对社会保险机制的正'常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再从技术角度分析,基金制与历史 悠久的商业保险的原理接近,这既有利于人们的认同,又有助于制度稳定运行。
(2) 缴费与待遇关联,形成激励机制。基金制通过积累的保险基金,将雇员在就业期间的部分收入以 延期支付的形式表现为退休时领取的社会保险金,有助于增强社会保险的内在激励机制,增强雇员缴费与 社会保险待遇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基金制还鼓励人们延长工作年限,有 利于减弱提前退休倾向。
(3) 增加社会储蓄,促进经济发展。基金制有助于增加储蓄和资金积累,使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联系 更为紧密,如通过储蓄、资金积累、利率及资本市场等经济变量和经济机制,直接联系投资、产量,进而 促进经济发展。目前,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社会保险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引起了广泛的重 视,基金制社会保障筹资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
(4) 预筹养老金,抵御老龄化。由于提前预筹了养老金,基金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 来的养老危机。采用基金制7,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供款水平是相对均衡的,即实现了资金供求在纵向
(从人口年轻阶段到老龄阶段)的平衡,因此一般不必担心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20分)
2. 论述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答: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国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其目标是 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失业、伤残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 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其他各国、美国、日木所仿效。这种保 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 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
(2) 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缴纳社会保障费,企业为雇主缴纳社会保障金,各国政府以不同的 标准拨款资助。公民只有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对公民来 说,这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 保障的覆盖而大,几乎包括了社会全体成员。
(4) 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的后顾之忧。
(5) 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保障基金,增强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20分)
3. 论述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不良影响。
答: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能承受的水平,从而超过了应有的 适度水平。由于社会保障的刚性增长的特征,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较为普遍的和容易发生的现象,西方发 达国家在本世纪70年代后出现所谓的“福利危机”,便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保障水平的超度会带 来一系列不良影响,而且超度的程度越高,这种影响也越大。具体有下列影响:
(1)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加上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往往导致社会保障的财务 危机,危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2) 国家往往在社会保障政策中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因而社会保障支付危机必然带来政府赤字和债 务增加,影响政府的信誉,并最终转嫁给下一代人承担。
(3) 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作为消费性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挤出效应,造成社会经济的投资不 足。
(4) 社会保障水平起度引起雇主缴纳社会保障税费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工成本在不能完全转嫁给消费 者承担时,必然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5)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过高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过高的社会保 险福利水平会造成部分人自愿失业或提前退休,坐享社会保障待遇,即所谓的“养懒人”,这既不利于提 高经济效率,又损害了社会公平。 (20分)
4. 论述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不同之处。
答: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是比社会保障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范畴,应该说社会福利是一项 浩大的社会工程和一种复杂的社会福利制度,其中涵盖着社会保障。概括而畜,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 下六个方而的不同。
(1) 保障对象不同。社会保障以特定范围内的人为保障对象;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 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
(2) 保障标准不同。社会保障的保障标准是为被保险人提供基木生活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 社会福利的保障标准是为了提高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发展和享受需要。
(3) 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面;社会福利的资金由社会 筹集、单位筹集和财政拨款,不要求受益人尽交费义务。
(4) 分配原则不同。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原则强调权利义务基木对等原则,被保险人享受的保险待遇 与所交的保费相关;社会福利的待遇则一般采用平均分配原则,不考虑受益人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以满足 社会共同需要为目标。
(5) 经营主体不同。社会保障的经营主体一般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保险公司;社会 福利的经营主体是政府或社会团体单位。
(6) 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尽相同。社会保障提供的主要是货币;社会福利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及服务 设施。(20分)
5. 论述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一)非自愿性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他试图在现有资本主义制度框架 下,寻求解决危机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而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 意工作的人都实现就业;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
(二) 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也被认为是凯恩斯对当代话方经济学理论的 最大贡献所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包括对有效需求的解释和对影响收入转变为需求的“三大心理规 律”的阐述。具体而言,其基本思路是: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 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源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则是由三大心理规律所 致。这三大心理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
(三) 经济危机理论
他确认“有效需求不足”为痛疾的中心病象,从考察决定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因素人手,编制有效需 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有效需 求不足的内在结构。这样,包含在就业一般理论中的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内在经济危机理论就创造出来了。
(四) 政府干预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木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如果社会失业严重,仅凭市场价 格机制无法将社会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其核心是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社会货 币总支出,扩大全社会对消费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以消除危机,实现充分就业。(20分)
6 .试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标准。
答:(1)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依据和原则
关于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标准的依据和原则,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 作了这样的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 并适当考虑水电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在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各项依据中,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支出和财政承受能 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2)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定方法
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定方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没有专门规定,但在实 践中使用较多的主要有四种方法,即市场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例法(国际贫困标准法)和生 活形态法。
(3)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其调整的
原则主要有:
① 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盼原则。.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全体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② 与物价挂钩的原则。 (20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