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吸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或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同学在学习时被一种愉快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从而唤起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学习圆的周长',在学习时,为了使同学能够理解半圆形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小兔和小猴是一对好朋友,他俩建立了一个半径是10米的花圃,小猴买了33米金色丝带,让细心的小兔绕在花圃一周,可小兔绕来绕去总差一大段。小猴认为小兔私藏了丝带,小兔委屈的哭了。为此,他俩争吵不休。这时我立即提出:"同学们,现在请你做个公正的小法官,为他们说句公正话,想想谁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你把原因告诉他俩,让小猴和小兔心服口服,好吗?'于是,同学们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用手比划,有的实物演示,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最正确答案。通过同学生动有趣、绘声绘色地描述,同学如同身临其境,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半圆形周长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二、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同学学习兴趣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协助同学获得感性熟悉,为同学的思维提供支柱。动手操做是儿童心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启迪同学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为同学提供动手的机会,通过同学动手操作、亲自施行等多种活动,让他们尝到求知的乐趣,从而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达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充分给同学操作施行的空间,让同学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及黄沙,让他们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将圆锥容器盛满黄沙倒进圆柱容器。同学们经过反复操作发现:用圆锥容器盛满黄沙三次正好将圆柱容器倒满。真正理解了圆锥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依据圆柱体积公式v=sh,很容易悟出圆锥体积公式v= sh。这样的推导过程使同学亲自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发挥,从而调动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小同学学习数学兴趣
引导同学亲自动手,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创造情境让同学亲自动手参加到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熟悉。例如在学习周长相同的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有何关系时,我让同学每个人拿出相应的工具(纸张、三角板等)让他们先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等同学都完成之后,我向同学提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同学齐声回答:正方形周长=4边长。然后我又提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回答的还是很整齐:长方形周长=2(长+宽)。
接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叫他们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并分别求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分别为9、16、21、24平方厘米,最后进行比较得出本课结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大。
开展学习兴趣小组活动,不断提升同学学习质量
学习不仅要注重结果,而学习过程也一样的重要。很多东西是课堂上无法完成的,不同的同学,接受能力自然也是不会一样的,老师在进行备课写教案时,就要照顾到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既要注重优秀生的挖掘,也要注重中等生的进一步培养,更要重视差生的进步。一般状况而言,教学进度是依据中等生而〔制定〕的,优秀生可以在参加作业批改中得到知识的提升,而相对差生而言,要有独立的场所进行指导就尤其重要了。开展学习兴趣小组活动是解决上述矛盾最好的方法。把全班的同学分成假设干组,每个组由一个优秀同学充当组长,组长可以依据组员的学习状况进行辅导,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总结起来,然后向老师请教。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优秀同学的学习水平与综合素养,同时也可以让中等生对知识点进一步得到巩固,差生的学习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确保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同学参加作业批改,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按常规来讲,人们一直都认为批改作业是老师的主要使命之一,但我们老师可以去突破这种常规,让学习较好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久而久之,知识在学习与再一次的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会对不同答案的解法提出批改建议,老师则要进一步认真的检察同学批改过的作业,对同学批漏或是批错的地方进行改正。对同一道题同学做出的不同解法进行统计,并在讲评时对这些方法表示肯定,然后在这些方法中找出简单易懂的进行重点讲解。
3建立小同学学习数学兴趣
1.轻松教学,感受乐趣
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减轻分数对同学的压力。面对同学的过错不正面指责,对有所进步的同学予以激励等等。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同学确立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学习、检测等方式使各类同学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一般来说,小同学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同学的注意。采纳这种方法,同学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最容易被调动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时间与数学(一)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小朋友李明和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小同学,李明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李明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一天。从9月1日起,李明的外婆想趁李明全家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可她不知道选那个日子才可以去,你会帮她选一选吗?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同学的情绪调动起来。同学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制定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了一个村庄。村中田地里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民给他们送来一个到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的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的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的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中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的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学得更加主动、深入。
2.革新教学,提升兴趣
如果是新鲜事物,同学肯定很感兴趣的。就说批改作业吧,现在同学已习惯作业批改用优、良、及格等级制,大多数同学对作业正确与否满不在乎。我制定用多种有趣的图案或文字。花样不断地翻新,过一段时间换一换,在同学感到习以为常前赶紧换。革新源于问题解决,同学进行革新活动的前奏就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同学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革新的前提。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同学探究革新的欲望,促进同学积极地革新思维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大仙桃,令他们催延三尺,抢着上树摘。恰好猴王走进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许摘,谁想摘必须过我这一关。猴王编出了两道算术题:⑴25*27+25*13=?⑵25(27+13)=?来考它们。结果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猴王听后马上把那个大仙桃奖给了这只小猴子,其他的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数是不同,怎么结果一样呢?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的吸引下,同学们都饶有兴趣的投入到探讨活动中。
下面以学习说说教学要新: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必须精心制定与安排,因为同学在做精心安排的学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的功能,制定学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以适当、逐步提升、特别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学习,能使同学克服厌倦心理,坚持激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同学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学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参加机会,能促进同学革新意识及革新能力的发展。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